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普利策新闻思想研究] 普利策对新闻业的贡献
 

[普利策新闻思想研究] 普利策对新闻业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9-07-23 09:35:51 影响了:

普利策新闻思想研究

普利策是美国新闻史上一个颇具争议、毁誉参半的人物。赞扬者奖者认为他是新闻界一座伟大的里程碑,他是美国现代报业奠基人,他是美国新式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所创建办的《纽约世界报》是美国新闻史上的一大转折,他捐款创建了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由他设立的普利策奖成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贬低者则认为他是黄色新闻的始作俑者,给他冠以" 黄色新闻之父" 的称号,他的《世界报》与赫斯特的《新闻报》一起煽动美国发动了对西班牙人的战争。 普利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在一般人看来是充满矛盾的,这种矛盾来自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来自作为报人和报业老板的角色冲突。然而,当我们实际的考察了普利策当时所处的历史社会条件,他的这种矛盾是可以得到解释和理解的,而且是和他当时处在急剧变动中的美国社会相适应的。普利策作为当时杰出的报纸编辑和出版家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他的新闻思想,可以更好的了解当时美国报业的历史,同时也可以为我们现在进行的市场化报业改革寻求一点启示。

一、普利策生平简介

约瑟夫·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小康家庭,受过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1864年美国内战期间,应募加入联邦军,成为林肯骑兵部队中的一名战士。退役后做过各种杂工,工余时自学英语、法律、新闻写作。1867年加入美国国籍。1868年被德文报纸《西

部邮报》聘为记者,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878年12月9日,普利策以2500美元买下了《圣路易斯电讯报》。3天之后,他将《电讯报》与当地的《邮报》合并,改名《邮讯报》。1883年5月9日,普利策以34.6万美元买下了纽约《世界报》,获得巨大成功。该报1887年初销量超过25万份,1893年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一大转折,标志着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刊的主体。他创造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1903年,普利策写下遗嘱,决定出资兴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和建立普利策奖金,由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掌管他遗赠的基金。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根据他的遗嘱,1912年开办了哥伦比亚新闻学院,1917年起设立了普利策奖,该奖后成为美国新闻最高奖。

二、普利策的新闻思想和办报方针

普利策在创造" 新式新闻事业" 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充沛的精力和敏锐的新闻嗅觉,使他能够用独到的方式去适应并发展他那个时代的出版思想和技术,去实现他热切的愿望:作为一家拥有一流编辑部和复杂机构的现代化大报的创办人,无可争议地得到社会的承认。在这方面,他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仅此一项还不足以使他在同行中赢得最能干、最值得尊敬的美国主编的声誉。他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一份报纸的作用,特别是对发挥社论的领导作用所抱有的崇高理念,以及使这种理念在他所办的报纸中付诸实现的方法。

普利策新闻思想和办报理念,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超党派意识;在新闻报道方面,他主张以生动的方式报道重大新闻,以满足变化中的社会需求,并以煽情主义的新闻内容和版面来适应社会趋势。

1、社会责任感

在《世界报》创刊时发表的宣言中,普利策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我们这个日益繁荣的大城市里,需要这样一种日报。这份报纸不仅售价低廉,而且内容丰富;不仅内容丰富,篇幅浩大,而且充分发扬民主,真正致力于人民的事业,而不为有钱有势者谋利益。它将多登新世界的报道,少登旧世界的报道。它将揭露一切诡骗和无耻,抨击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它将以真挚诚恳的态度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1)

他第一个刊登并抨击了墨累山和下西区贫富之间的悬殊差异,并呼吁人们采取正确的社会措施和政治行动。他是第一个揭露家,他的《世界报》自始至终抨击那些" 上层阶级" 、" 暴发户" 和" 假贵族" 们的丑恶行径。密苏里太平洋公司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而罢工,《世界报》给予支持,并指出" 老板花在一瓶葡萄酒上的钱就够他的工人一家吃一个星期的。" 该报在揭露住房破烂时,还列举出婴儿死亡的统计数字;在圣诞节时,报道穷人过节没有面包,只有少量火鸡和干果布丁。1908年,《世界报》发表了一篇长篇社论,要求国会对" 巴拿马运河丑闻始末" 进行全面调查。最终,国会就丧失巴拿马地区向哥伦比亚

做了赔偿;美国在1979年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归还给了巴拿马共和国。

普利策积极提高报纸质量,而且非常重视报纸社论的作用,并用它来贯彻他重视社会责任的办报理念的。在他写给一名主编的信中有一段话:" 每期报纸都提供一个机会和责任:讲一些勇敢和真实的话,摒弃平庸与陈腐,讲一些令社会上有知识、有教养、有独立见解的人们敬重的话...... 我情愿每天都有一篇这样的文章,而这篇一二十行字的文章很可能就是一整天辛勤劳动、聚精会神地认真思考、修改、斟酌文体和推敲字句的结果。" 在社论中,他提出为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十点纲领:征收奢侈品税;征收巨额收入税;征收垄断企业税;向特权公司征税;严惩贪官污吏;严惩在选举中左右雇员选票的雇主;改革文官制度;征收遗产税等。在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的" 扒粪运动" 中,《世界报》在社会改革运动中所起的杰出作用是普利策长期重视社论版的结果。

2、煽情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普利策的办报成功很多程度取决于煽情性新闻报道方式的采用。普利策清楚的认识到他的潜在读者群的特点。在他办《世界报》的头两年中,代表移民、穷人和工人阶级利益的改革运动如火如荼。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纽约市的人口增加了35%。普利策努力吸引新市民对他的报纸的注意。当时,在纽约市,每5个人中就有4人要么是本人外国出生的,要么是父母是外国出生的。普利策作为移民,对这一

件事非常敏感。而且他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知道他的读者既希望得到娱乐,又希望报纸起到有效的和进步的领导作用。普利策认为,新闻要" 容易引起人们的谈论" 发现,他发现关于谋杀事件、犯罪行为和两性问题的消息,用煽情的手法描写殴打、私刑、绞刑和暴死等类新闻有很多符合他心中的新闻标准的。因此,无论是最初的《邮讯报》,还是后来的《世界报》,都大打煽情主义的旗帜。于1883年5月11日出版的第一期《世界报》,头条是关于新泽西州发生造成百万美元损失的风暴的报道。另一些头版文章报道了对一名判了刑的杀人凶手的访问记、华尔街的一名跳楼自杀者、匹兹堡的一次绞刑、海地的暴动,以及一名被冤屈的女仆的悲惨状况。第二天,《世界报》就成了纽约市民街谈巷议的话题。

通过大量刊登刺激性报道,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段,普利策的报纸很快打开了销路。《邮讯报》在最初的4年中,每年净赚45,000美元,成为圣路易斯最大的晚报。而《世界报》在创办当年年底,日销量就超过6万份,与最初的2万份,增长了3倍。1887年,销售量达到了25万份,1893年时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成为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篇幅也在不断扩大。原为对开八版,后增至12版、16版,报价不变,仍为两美分,靠广告补贴成本。星期日版是20版,后增至40版,出版10周年纪念号为100版,开美国报纸巨大篇幅之先河。

3、超党派

普利策曾再三强调自己报纸的超阶级和超党派的特性。在他关于《邮讯报》办报方针的声明中有这样的名言:" 《邮讯报》不为党派服务,而为人民服务;不是共和党的喉舌,而是真理的喉舌;不追随任何主张,只遵循自己的结论,不支持" 行政当局" ,而是批评它;反对一切骗局,不管发生于何处,也不管它是何种性质的;提倡原则和思想,不提倡偏见和派性。" (2)

而事实上,虽然他办的报纸严格实行经济独立,但由于他本人热衷于政治,他名下的报纸一直与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始终无法超脱于政治之外。

普利策很早就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十八岁就参加了纽约林肯第一骑兵团,二十二岁被选举为密苏里州的立法委员。后来又先后担任过自由主义运动组织秘书、圣路易斯的警察长、国会议员等职务。他承认:" 我热衷于政治...... 也许是太过分了,以致不考虑到个人的享乐。" (3)

虽然普利策知道自己以一个外来的犹太人移民的身份,无法跻身于最上层的美国政界,但他始终没有泯灭自己的政治热情。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永远当不了总统,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不过,有一天,我要自己挑选一位总统。" (4)他一直将报纸作为帮助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竞选总统的工具,以间接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频繁地使用煽情主义手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借扩大发行量来拉拢更多的选票:" 如果没有人看,你可以写下最崇高的哲学思想,但是如

果没有人来读它,那有什么用处?你应该先发行几百万份报纸,那么在关键时刻,你就可以左右读者的愿望和选票。" (5)

在1884年的总统选举中,普利策支持纽约州州长、民主党候选人格罗弗? 克利夫兰,而反对共和党保守派候选人詹姆斯?B? 布赖恩当选总统。在1888年和1892年的选举中支持克利夫兰,社论版继续支持民主党。

虽然普利策承认《世界报》在政治上同情民主党,但是,他声明,他的报纸独立于政党之外,只支持某一政党中目标与《世界报》一致的分子。在他那个时代的主要政党中,普利策并不怎么信任共和党,因为其中一些有势力的共和党分子代表着大企业的利益。很多时候普利策也会对民主党进行猛烈的抨击。不过这并不表明普利策摆脱了党派偏见,他对政治人物的报道往往夹杂着强烈的个人情感,缺乏客观公正的立场。他的报纸在竞选中不遗余力地对自己支持的候选人进行大肆的吹捧,而对自己反对的政界人士则进行尖锐的讽刺、无情的攻击乃至谩骂。

普利策一再指示他的编辑们一定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都对待政治家,可是由于他对罗斯福有成见,他在《世界报》上毫无顾忌地发泄自己对罗斯福的不满:" 年轻的罗斯福先生是一个改革骗子,一个玩偶式的政治家。只要他的上司在他的弹簧脑袋上轻轻一按,他就缩了回去。" (6)

三、对普利策的新闻思想和办报方针的评价

普利策新闻活动的年代是美国社会大发展、大变动的年代。南北战争后,开始的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全国大片丰富自然资源的迅速开发、人们的发明创造才能以及政治文化的进步,所有这一切都为一个新兴世界大国的未来提供了保证。考察美国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对于普利策新闻思想和办报方针的评价,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叙述:

1、报人的角色

自从工业革命改变了美国社会性质以来,无数的美国有识之士为使美国面临的诸多问题找到确切的答案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这些问题包括:美国在世界上将怎样行事?它将保持多大程度的民主?在不受限制的经济个人主义和为社会主义而进行改革这两种主张之间能否保持一定的平衡?社会进步的成果能否通过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受教育和文化熏陶的机会、提高健康水平和确保个人安全等形式为全民大众所共享?政府能否关心人民的福利? 在进行必要的前进或后退的调整中,报纸将发展怎样的作用?为人民争夺更大权力的强烈政治运动发展起来了。社会科学家努力传授知识,使人们在做出明智的社会和政治决策时有所依据。许多改革者、鼓动者、政治领袖和作家都呼吁要唤起民众的社会良知。所有这一切都对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产生了影响。

除此之外,工业革命也引起国内很多的问题:托拉斯的产生,经济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财富分配极不公正,工人和农民收入不足,非技术工人、女工和移民仍然是经济制度的受害者,移民问题,以及政界和企业界的腐败和弊端,。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国家的富强虽然反映了全体人民生活的基本进步,但是从这种富强中得到好处的,主要还是侵占了多数人的自由的少数掠夺者。

而这一阶段,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在为形成舆论和实现人民的意愿进行的斗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有觉悟的新闻工作者加入了与经济垄断、市政当局腐败的斗争中来。在这些时起时伏的斗争中,1900年以后是非常关键的,这一时期也被称为" 掏粪运动" 或者" 揭丑运动" 。

作为进步的报人,普利策的新闻思想显然是受到当时这种社会改革精神的影响的。作为一名移民,普利策从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就非常同情和关心被压迫的穷人,对移民问题等社会问题非常敏感。从创办《邮讯报》开始,就鼓吹坚决的社会改革。而在" 掏粪运动" 盛行时,《世界报》无论在地方性问题上,还是在全国性问题上,独立和社会改革精神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可以说,普利策新闻思想中社会责任的理念只是当时社会精神的杰出代表而已。

2、企业家的角色

随着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便士报的兴起,美国摆脱了政党报刊时期,进入了大众报业时期,从此商业化的私营媒体成为美国新闻媒体的主流,报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同时由于新闻采集、编辑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印刷业的革命、照相制版的出现、广告的发展、新杂志的出现等等,报纸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普利策作为报纸的老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报纸的生存问题。普利策认为,报纸能不能卖出去,取决于报纸报道的内容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因此,不难理解,普利策采用煽情性新闻报道手法,使用促销和噱头,来扩展销量,以至后来与赫斯特的《新闻报》发起的" 黄色新闻" 浪潮,都是迫于激烈竞争的压力。

3、角色冲突

正如施拉姆所言:" 新闻事业是一种双重性格的事业。站在为公众提供普及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众传播是一个学校,但是,站在为投资者赚钱的目的而言,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企业,任何传播媒介的负责人,受这种双重性格的影响,一方面要尽校长之职,另一方面要尽经理之职,这两种职务有很多时候是互相矛盾的。" (7)可以看出来,作为商业性报纸的老板与具有社会改革精神的进步报人的双重身份使普利策无法逃避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矛盾。他试图调和这种矛盾,他利用趣味性、刺激性去推销他的报纸,又用教育性让他的报纸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他认为,人情味报道和煽情故事是争得高发行

量所必需的。在发行量扩大之后,可以通过吸引读者关注社论栏和公共事务的新闻报道,来营造健康的公共舆论。

但是应该说,在普利策所处的那个时代,在普利策所处的位置,与其他同时代的人相比,普利策在调和这种矛盾中做出了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从普利策的“新闻准确性”原则看当下的假新闻

普利策的报纸具备趣味性和刺激性,他采用耸人听闻的新闻手段去刺激读者的感官系统,他经常采用煽情主义手法,他要他的属下把枯燥的新闻写的有声有色。

然而这并不等于他忽略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相反的,他视新闻的准确性为至高无上的原则。在他的命令下,《世界报》城市版编辑室的墙上贴着大标语:“精确!精确!再精确!”他经常喜欢说:“精确对于报纸来说犹如贞操对于女人一样重要。”“如果一个记者说有一万人参加了集会,实际上只有五千人到场;说一场大火损失了二十万美元,实际数字却是七万五千美元,这个记者就会被斥责和罚款。”⑥当然,这也给他手下的编辑出了很大的难题,因为他还要追求“报纸的趣味性和刺激性”。

他在给新责任编辑林肯上“免费新闻课”时提到“决不能让读者对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或对报纸的信赖产生动摇。”⑦“准确,准确,再准确,要文字简洁,充满知识。”⑧

在读到这些掷地有声的文字时,我想起了当下新闻媒体上频繁出现的假新闻。当前新闻媒体的假新闻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弄虚作假,胡编乱侃;谎报成绩,伪造效益;以偏概全,搞绝对化;大肆炒作,哗众取宠„„

我还在今年年初的报纸上看到一则名为《2001年十大假新闻》的新闻,这实在是很大的讽刺,这不是“全国十大知名品牌”、“全国十大风云人物”的评选,而是在假中选出大假的评选。想想普利策在100多年前对新闻准确性的强调,想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些登上“十大假新闻作者”之座的记者们,不只是否还有勇气称自己是个“记者”。

2002年1月《新闻采编》杂志所刊《天下神话是怎样制造的》一文,针对“十大假新闻”之一的《中国19岁女孩打破牛津800年优异成绩记录》,剖析了一些家新闻的制造过程,作者在文中写到:“新闻媒体搞虚假报道的事屡有发生,这是一部分人为追求名利,引起轰动,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高的表现,记者写稿前不调查,不采访,根据道听途说,闭门造车,而媒体见稿就发,杂志和网站的转载则一路绿灯,以致以讹传讹,误人不浅。”

恪守真实是新闻记者的起码要求。记者听风就是雨,不唯真,只唯发(稿),是十分有害的,靠道听途说获取的材料写新闻,如同建筑在沙滩上的楼房一样危险。

假新闻是新闻界和全社会所不容的腐败现象,是新闻职业道德的一种沦丧,与普利策的“新闻准确性”原则相较之下,更显出假新闻对新闻事业的践踏,所以抵制假新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每个新闻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浅谈普利策报业管理中的人本战略

普利策无疑是新闻界的天才,普利策的一生无疑是新闻史上的神话,然而他在报业史上创下的神话并非空穴来风。善于经营,善于管理便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普利策采取的是家长式统治,一切由他说了算(晚年他虽然健康状况不佳,不能胜任繁重的工作,他仍然“遥控统治”他各大报纸,对他的属下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他的性格里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点,也有明显的缺点。他易怒、难以平静片刻、傲慢,但他热情、善辩、具有天才智商和惊人的记忆力,“他有一种能激发部下的特殊能力,这种能力由他深刻的决心和千锤百炼的语言相结合而成的。”⑨他极其精明,十分懂得维持一个忠诚的班子的重要性,他坚持以人为本,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几个方面都做的相当好,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报业管理中的人本战略。

“人本战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人为本’。即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及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各种措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⑩

他有极强的亲和力,他对手下的人都很关心,“一个女雇员后来这样回忆说:‘普利策真是个好人,他十分关心我们,如同慈父一般。”

他知人善任,量才使用。他会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和严格的审核来挑选他认为合适的人员到他指定的岗位工作,他了解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能做到不惟年龄看本领,不惟资历看实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育人机制,他对属下支付高工资,他重奖有才能的人才,虽然当时办报业并不受人尊重,但他对任何成绩卓越的人,一律发奖金,他给最好的新闻内容、新闻缩写、最好的标题和社论部标上奖赏。这样做无疑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和积极性和创造性。

他重视建立良好的育人机制,他像一个谆谆教诲的老师,他也会毫不客气地批评他的属下,多年来,他一直认为他批评某个雇员是表示他对此人的信赖和希望,如果某人从未受过他的批评,这就说明此人在他眼里已毫无希望了。他的批评是为了让属下做的更好,是为了“唤醒他,唤起他,摔打他,让他显示出更大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他给他的属下最中肯的建议和业务上的教导,他曾经向他的属下阐明他所期望的标准:“你必须认识到,创造性、积极性、批评

和建议,是造就一个名副其实的编辑的必要条件„„如果时间允许,每天你要花6个小时读报,你还要花几个小时与管理人员交谈,以后你每天还要花上二、三个小时读书,以提高你的文化修养„„” 他对他的属下是苛责的,然而他确信只有如此,才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才可以把报纸做的更好,而事实也证明了他在用人和管理方面的英明与非凡的才干。

“守望者”的天职除了抨击和揭露社会弊病,进行舆论监督之外,还要有对人的关怀,就是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即人文关怀。而普利策在他的办报历程中也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他维护公众的利益,他热衷于慈善事业。他给克拉克的信中说:“我要更加节省钱,以便更多的资助公共福利机构和慈善事业。”他有很强的社会意识,他常常不失时机的利用自己的报纸发动全国性的社会运动,他用行动实现了他所说的“服务于大众”的最高使命。当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加报纸的发行量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然而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体现了他的对社会和人民的人文关照,他坚持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原则。

“现代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权威而提出的人文主义,但又不同于此,它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先进理念:不仅要关注物质财富的创造,更要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与尊严;不仅要关注自己,还

要关注他人;不仅要关注人的人文环境,还要关注人的生态环境„„”④

那么当下的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做到了吗?

我们很欣喜的看到:《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栏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把普通个体的生存状态作为新闻主角;《南方周末》对打工妹、农民、爱滋病患者、被拐妇女等社会弱势群体投注了深切的关怀,追求“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各大媒体纷纷采取“平民视角”,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应该说这是“中国新闻界在对‘人’的真实含义进行反思后的一种回归,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和实践的积极影响。”⑤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新闻逐渐趋向媚俗化和庸俗化,例如当前的娱乐新闻报道,娱乐记者对“性星腥”大肆炒作,以求提高发行量,谋求一定程度的经济利益,还有一些报道虚张声势,为某些高官或企业(甚至是不法企业)歌功颂德,大肆吹捧,不仅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更是丧失了新闻媒体应有的责任感。

从普利策新闻奖透视美国新闻价值观

原始出处:《新闻记者》 b33004c

普利策新闻奖是由美国著名记者和报纸经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的。自1917年颁奖以来,其获奖作品一直被誉为“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获得该新闻奖更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我们知道,新闻作品往往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作为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集中体现了美国主流的新闻价值观。

一、以“揭丑”为主的负面报道占优势

美国新闻界向来有“揭丑”的传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进入了所谓的“镀金时代”,开始兴起以“揭丑”为主的负面报道。当时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空前富裕,但是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结构在短期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也产生了种种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社会的腐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普利策倡导报纸进行揭露性报道,他说:“罪恶、卑鄙、腐败最怕的就是报纸,因为任何法律、伦理、规章制度都无法和报纸相比。”①由普利策拟定的“新闻揭丑”思想后来逐渐成为了美国新闻思想的主流话语传统。

在历届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中,“揭露性”负面新闻报道占有绝对优势。有统计表明,在1917年~1990年的580个新闻奖中,约有40%属于此类新闻。在今年评出的13项获奖作品(特稿写作奖未颁出)中,属于负面的有10项,占了总数的76.9%,属于正面的只有一项——《洛杉矶时报》因其对沃尔玛的商业策略的报道而获得解释性报道奖;而在29项最后入围作品中,属于负面的有22项,占了总数的75.9%,属于正面的只有一项,仅占入围总数的3.4%。本届获奖作品中负面报道的题材广泛,涉及了职场安全、森林火灾、入学黑幕、越战丑闻、伊战报道、政府腐败等问题。 虽然以负面报道为主的“揭丑”新闻屡获大奖,但是这并不表明普利策奖对现实社会完全持否定

态度,相反,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标准显示了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即自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信用、监督权、社会正义与同情心等。一方面,负面报道通过严肃尖锐的揭露与抨击,来促使社会作出一定的改革;另一方面,这些报道在社会功能上也起到了缓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减压阀”的作用。总之,普利策奖是主流政治文化和新闻精神的产物,它维护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宣扬美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与道德观念。

二、强调深度报道的重要地位

在西方新闻界,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为代表的深度报道开始兴起。深度报道不仅揭露丑闻、追踪疑点,更注重系统调查研究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这类报道往往没有突出的显要性和激烈的冲突,但通过客观、准确的多角度分析,以全面、深刻的事实和观点引起社会的注意,影响社会的决策。

“深度报道的出现是为了对抗电子新闻的竞争,西方记者认为,报纸只有充实版面内容,开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才有可能胜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②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的新闻报道已从时效竞争转向了深入性的报道,从事件性报道转向了非事件性报道。由于普利策新闻奖主要是报纸类作品奖项,所以这种新闻报道的战略转移在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中也体现出来了。以本届新闻奖为例,尽管一些题材较大的新闻事件如森林火灾、伊战报道、航天飞机失事等在评奖和提名中都已包罗进去,但在除社论性漫画奖外的12项获奖作品中,属于非事件性的有8项,占66.7%,属于事件性的只有4项,仅占33.3%;

在27项提名作品中(除去社论性漫画奖),属于非事件性的报道也明显高于事件性的。一般来说,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都是较有深度的,因为非事件性新闻在时效性上已不占优势,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报道才能提高其新闻价值。普利策新闻奖从1985年开始设立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两个专项奖,这些奖项的设立体现了美国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重视。实际上,对深度报道的重视在普利策的其他奖项中也有体现,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评委对获奖作品或提名作品的评语都是“深入的”、“富有洞察力的”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深度报道在当今美国新闻报道中的突出地位。

三、生活方式类报道开始受欢迎现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严肃媒体用很多的时间和篇幅,报道了不能以传统价值标准衡量的新闻。这些报道往往不包含冲突,也很少猎奇,而是有关公众日常生活的新闻,这类报道被称为“生活方式”类的新闻报道。③生活方式类报道主要是告诉人们,人家是怎样生活,自己该怎样生活的报道。美国新闻学者认为,最受人欢迎的新闻是所谓“怎么办”的报道。这类报道向读者提供专家的意见,它指导人们如何购物,如何保健,如何选择餐馆,如何看一部好电影等等。这类报道内容层出不穷,应有尽有,而且极受读者欢迎;它们贴近生活、贴近普通民众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经历。因此,虽然其内容平平常常,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本届的普利策奖项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报道。《华尔街日报》的凯文·赫林科尔和托马斯·M·伯顿对每年导致数千人死亡却被忽视的动脉瘤进行了调查,他们在报道文章中反复强调了动脉瘤对人们

健康的危害性,并且提醒人们尽早去做相应的检测,以便采取各种措施减低动脉瘤对人们身体造成的危害。凯文·赫林科尔和托马斯·M·伯顿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而获得本届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另外,《奥伦奇县记录报》 的伯纳德·沃森、威廉·海森和克莉斯·坎普,也因为“生活方式”类的新闻报道而最终入围解释性报道奖。他们调查了当地26家医院的医护质量,并给这些医院开出了“成绩单”以帮助消费者作出医疗决定。从这类报道受欢迎的事实中,我们发现,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并不一定都依赖于新奇和冲突,从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挖掘出大量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

四、新闻报道突出本土化特色

近年来,美国新闻报道的一个明显倾向就是本土化,即国内报道多,国际报道少;国内方面,当地报道多,全国报道少。在本届12项获奖作品(除去社论性漫画奖)中,国内报道有8项,高达66.7%;国际报道只有4项,所占比例只有33.3%。在27项最后入围作品(除去社论性漫画奖)中,国内报道有20项,所占比例为74%,国际报道只有7项,仅占26%。

分析新闻报道本土化特色,我们发现有以下三点原因:1.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相对缓和,美国媒体把注意力转向国内,读者也日益关注与之相关的实用的问题。2. 在美国传媒业高度成熟的市场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受众必然成为决定新闻选择的最终力量。3. 美国历史带有孤立主义的痕迹,美国新闻界经常反映这种闭关自守的观点。在这三点原因中,受众的选择是形

成新闻报道本土化特色的最重要原因。西方新闻价值标准一向强调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受众的接近性,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是强调过分了,就成了狭隘的地区性。

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国新闻的报道方式,导致了不少不良后果。正如《纽约时报》编辑麦克斯·弗兰克尔所描述的:“美国人忘记了在美国疆土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这种把美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倾向,加深了美国人对美国之外世界的漠视与陌生,也蒙蔽了公众对美国外交与国际关系以及国家安全的清醒认识,无端地助长了美国人唯我独尊的心态,满足自身的小富即安,缺乏其他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精神。”④

总的来说,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集中体现了美国主流的新闻价值观,反映了普利策和美国主流新闻界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美国新闻事业的最高水准。通过学习、研究普利策新闻奖,我国媒体可以吸收西方优秀媒体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