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课堂教学策略有哪些 [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有哪些 [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9-07-27 09:20:00 影响了:

  要真正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从根本上寻找原因,即必须先解决“为何教”的问题,因为这是决定教学方向的大问题。然而,尽管新课标、新课程已经广泛推行了好几年,但是“为何教”的问题在不少地区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近年来我注意研究国内一些教育大家成功的做法,同时也做了正反两方面的实验,逐渐悟出了一些规律。我认为,要大面积地提高效率,不能仅满足于教学方法这一微观层次的革新与研讨,否则会走回头路;而应该着眼于教学策略这一宏观层次的研究,因为策略才是根本性的教育规律,它能引领我们“以不变应万变”。怎样回答“为何教”?从教学法的角度说,可以有无数个答案,而且不易操作;但是,教学策略是有限的,可操作的。我以为,制定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定篇的教学,重在精神文化,追求感悟的“独到”。朱自清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既然“定篇”是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经典篇目,就理所当然地承载着《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因此,研读“定篇”的核心任务是鉴赏与吸纳经典作品中永恒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有效的做法是在教师带领下,先独立研读,然后展开与作者、编者、教者和其他读者的多重对话,其中研究专家的权威观点最值得重视,最后形成自己的感受而最终积淀为学生“精神的底子”。应该强调的是,学生的理解一般很难达到专家们的高度;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总是习惯性给学生“灌”结论。其实,从我们自己读书的经历来看,即使有“高人”指点,一部(篇)经典作品读后所留下的仅仅是发自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那一点“火花”――“火花”越独特,就越耀眼,越长久。因此,定篇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态度”的转变上。例如,我校郭惠宇老师在教学《一碗阳春面》时,以鉴赏小说的情节为突破口,在让学生课前预习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着重从母子三人四次去北海亭面馆吃面的时间、碗数、衣着、行动、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和前后不同的变化,当母子三人终于战胜厄运迎来新的生活以后,郭老师又及时地对母子三人的品质作出归纳,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氛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了熏陶。用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母子三人以人格魅力震撼了北海亭面馆的老板夫妇以及其他慕名而来的吃面者,而郭老师则以灵动的教学之美博得了学生的心,激起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共鸣。   二.例文的教学,重在语文知识,追求理解的“透彻”。这里所说的“语文知识”,指的就是王荣生先生诠释的“教学大纲事先指定”的“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大致对应于上述图表中的“陈述性知识”和“言语信息”。它们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力争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精当科学的练习,帮助学生准确清楚地理解这些知识。一些语文教育大家总是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十几年前,张富先生执教的《松鼠》,就是一个范例。他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先总写,后分写”。很显然,没有哪一条不涉及说明文的常识。如果结合板书内容,就更能感受到张富老师处理这篇例文时强调知识教学的鲜明特点。这使我联想到,平时我们总是责怪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比喻”,到了高三还是一知半解,导致做题时经常出错。实际上,我们自己应该反思:我们在高中阶段为什么不把比喻的知识一次性讲清讲透?   三.样本的教学,重在学习方法,追求掌握的“熟练”。按照王荣生先生的界定:“样本”与“例文”均属“学件”,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的作用不同:后者侧重于知识的学习,前者则着眼于方法的操练。因此,样本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让学生运用“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即掌握“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样本教学的任务是繁重的,因为相对于传授知识,训练方法属于更高层次的范畴,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的空间更大。我校盛庆丰老师在教学《巴尔扎克葬词》时,先展示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的课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有给巴尔扎克的称谓词,并请学生挑一个最合适的称谓给巴尔扎克,且说明理由。学生汇报之后,教师再请学生们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或改编、自创一句话作为献给巴尔扎克的赞词。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巴尔扎克是一座令人们思考活着的真人的人生坐标”,“巴尔扎克是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时,教师给出了自己的两句赞词:“你是承受苦难、净化灵魂的大丈夫”,“你走了,人间喜剧依旧没有落幕”。整节课预设科学合理,体现了主导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生成鲜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十分注重学法的引领。   四.用件的教学,重在语文能力,追求运用的“恰当”。用件的教学,其直接目的是让学生获知文章所讲的事物。它本身不是教学内容,只是通过“用选文教”,在了解文章内容后,最终形成一种相关的能力罢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曹勇军先生执教的《个人与集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标本。他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先分析段落层次,画出结构提纲,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文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最后补充王小波《个人尊严》,要求学生课后概括文中的基本观点;在第二课时,先从写作年代、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和侧重面这四方面来讨论两文的观点,然后达成共识,最后提出思考讨论题:“你认为当今社会个人与集体应该是什么关系?”学生发言后,留下作业《个人与集体新说》。这里,曹老师只是把《个人与集体》当作“引起议题文”来处理,教学重心不在文章本身,而是在让学生明白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后,指导他们用自己的话重新论述这一话题。因此,实际上训练的是学生筛选议论文关键信息的能力和用口语、书面语对同一话题再作创造性论述的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用件教学的结果涉及多种知识与技能,我们绝对不能忽视。   那么,确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怎样做才能确保其实现呢?早在20世纪20年代,陈启天就提出了“因文而异”的程序教学法,这无疑是开创性的,也是科学的。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语文教学研究的层面长期地停留在“教法”探讨上,没有达到一个新高度!经过多年实践,我探索出了一整套相应的教学程序策略。   1.针对“定篇”:提供支架,释疑解惑。经典作品大多以凝重厚实、意蕴丰富而著称,虽然思想与艺术价值是鉴赏重点,但是涉及的重点与难点应该多方面的。课堂上,“总要设法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知识的牢固性,归根结底都取决于这一点。”如针对《孔雀东南飞》主题出现多元化的情形,笔者在参考安徽师大潘啸龙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学时向学生简介了该诗主题的接受简史:最初主旨“时人伤之”→魏晋至明清“赞颂爱情,淡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五四”时期“反封建,反礼教,主张婚姻自由”→当代“抨击封建礼教,歌颂真挚爱情,否定死守孝道”……学生豁然开朗。   2.针对“例文”:另辟蹊径,深度挖掘。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学习文言知识的好材料,我曾经把它作为例文来教过。文章大书特书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壮举,进而阐述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那么,五人“激于义而死”这一现象背后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教学中,我做了一些个性化解读的尝试。我发现,这背后隐藏的是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其一,“崇德尚群(即重视人的节操修养,认为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思想内涵和重要特点”(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其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活动目标“着眼在下层之全体民众。他们……为社会而政治,为整个人文之全体性的理想而政治。因此,他们都有一超越政治的立场”(钱穆《国史新论》)。这样处理后,不少学生开始喜欢这篇文章。   3.针对“样本”:避实就虚,多管齐下。教学《动物的游戏》,我确定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学习筛选信息、归纳要点两种基本方法(前者:(1)理清段落文脉法;(2)明确各句功能法。后者:(1)直接摘录法;(2)提取合并法),为今后进一步解读科普文做好准备。”这一课,学生一看就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直接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认知的需要”。我先以第十一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出了筛选信息、归纳要点两种基本方法,然后把全文改写成《动物游戏之谜的结题简报》,让学生结合文章修改结论中的错误。最后,我还列举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动物游戏的例子,引导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加以解释,做到正确理解,活学活用。   4.针对“用件”:居高临下, 由点及面。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一册收录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篇新闻。教学时,我是将两文作为“用件”对待的。在引领学生了解两文内容后,重点总结新闻的结构与写法,新闻中常用的三种材料,最后发动学生在《南方周末》《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寻找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新闻,然后带到班级上讲台交流并评说。学生兴致盎然。   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中,只要我们将教学目标定得明确些,简单些,科学些,提高效率是不难做到的。      王尔楷,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马鞍山。本文编校:舒 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