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师范院校社会实践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和什么能力
 

[师范院校社会实践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和什么能力

发布时间:2019-08-04 09:46:33 影响了: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作者认为应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对师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家正式把培养创新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中。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科学技术的发达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其灵魂在于创新,其关键在于实践。从社会背景来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成为新世纪谋职就业的重要必备条件。   一、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   1.创新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想法,它是创新能力的动力因素。   2.创新思维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新颖、流畅、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3.创新能力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基本技能,这是创新精神的结果和体现。   4.创新素质教育,即创新人格教育。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人的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三个方面。   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新时期,作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社会实践是在校学生为了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社会,明确职业意向的一种职业活动。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兼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   1.通过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应用和转化所学知识。师范学院学生即将从事教师这项职业,更有利于对今后怎样教有深刻的体会,培养教学实践能力。   2.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从而认识社会所需、了解社会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社会实践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模型是:职业意向―社会实践―获取心得和信息―规划职业生涯―再社会实践――确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训练和职业实践。这个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社会实践,获取职业和个人及二者是否匹配的信息,规划职业生涯或进一步修正社会实践。   3.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自身角色的途径。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利于找准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育核心技能,全方位装备自身,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二是有利于在实践中找准自身的劣势,尽量在就业时避开不足。   4.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有很大帮助。人们的思维活动总是同感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发展想象力。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新知识,强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知识素质,开发他们的智能,对于发挥他们的特长、增进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实践活动案例   1.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校团委有关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落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贞丰县人民政府校地合作框架协议》相关文件精神,按校地合作的计划,我院组织学生到贞丰参加为期15天的暑期“三下乡”教育实践活动。我院400名学生到贞丰县164个村(居)、社区,入户开展以“密切联系群众信息平台”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了解了基层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掌握了基层工作方法,丰富了基层工作经验。   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与实践教育基地黔西南州统计局合作,采取随机抽取全州137个乡(镇、街道办)的当地居民电话进行电话访问“安全感”调查,共对5097户进行了调查,平均每个乡(镇、街道办)不小于36户。调查时间从2013年11月底到2014年元月,历时两个月。在电话访问调查中,先后共有52个同学参与了调查,参与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采访这些自愿参与的学生,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学得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   四、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与之相配套。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机制不够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管理不统一而造成了低效、无序开展,由于实践资源的分散而难以形成合力。   2.社会实践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更高要求。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由于经费和其他方面的原因,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缺乏解决问题的措施,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3.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停滞不前,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面临一些难题,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主要表现在:由于得不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建设和维护,不愿意接收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五、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人才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映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几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从根本转变师生的传统观念。“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是师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以为常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加上,相对于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言,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和学生记诵知识是很轻松的事情,因此,转变师生的传统观念是一大难题,破解此难题的关键是充分认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通过广泛的讨论、交流和深入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有利于促进师生观念的根本转变。   其次,创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如探究教学模式、体验―反思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专项技能训练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等,要给予学生自主练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大学生自主练习时间不足,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较少,技能没有达到熟练程度,是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条件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教师都应给学生布置充足的课外练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等任务,规定完成期限,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检查、评价。教师可以提出练习的标准和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但不宜直接告知练习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要尽可能给予学生自主练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   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要建立注重实际表现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要改革“教多少考多少,学生只按笔记或某一教材回答试卷”的做法,建立以实际表现为主的考核方式,广泛采用做项目、做论文、进行实际操作、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动机。   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需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最后,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高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型人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只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备强有力的实践能力,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玲,张志忠.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福州大学学报,2007,05.   [2]石爱平,刘宝民,龙秀慧.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的研究与思考,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5.   [3]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   [4]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5]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