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应允许纪录片的模糊表达】 允许windows修复模糊应用
 

【应允许纪录片的模糊表达】 允许windows修复模糊应用

发布时间:2018-12-24 09:38:49 影响了:

  由于要更换高清摄像机,所以近日一直在整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纪录片,结果发现有不少当时在节目中的预测和结论与今天的现实差距甚远。比如八十年代初我拍摄了一个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片子的结尾就是“他会在学雷锋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事实是九十年代末期,他已经因为贪污被抓起来了。还有一个战士是“养猪标兵”,五年后竟然成了当地上干万元身价的企业家……
  几十年了,我们影视界创作纪实类的老师的老师的老师,总是在教育我们,创作纪录片一定要“鲜明地表达一种思想,一个主题,一个结果”。现在回过头来看,任何定论都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思想、一个主题、一个结果的表达都有它的局限性。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变化的事物(客观),要求我们不要把眼前的一切都看作不变的、唯一的。
  因此纪录片的创作当然也要遵循这个规律,不能总是要求作者创作一个思想,一个主题,一个结果的作品。我们不是“先知先觉”者,世上许多事情其实是没有答案的,我们也很难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不要总是试图给社会(别人)一个绝对的、完美的结论。
  从纪录片的个性化创作和主观创作上看,一个思想,一个主题,一个结果的创作意识也是不妥的。我们都知道,纪录片创作就是“追求差异化”,故事相同,观点不同。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的主题、观点、结果也会不同。况且没有哪个人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中,准确地预测人物、事件的终极发展变化。
  从国际交流的角度来看,一个思想,一个主题,一个结果的作品也是不利于在国际市场上交流的。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民风民俗也不同,中国的纪录片要想打人国外,让外国人也能够接受,我们就是要创作多元的主题,或者叫开放式的结尾,甚至将意识形态赋予故事形态之中,有目的的“模糊表达”。否则一些西方国家仅仅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政治语境”的不同,就会将中国的纪录片拒之门外。
  笔者建议纪录片创作的“模糊表达”,不是不要思想,不要主题,不要结果,而是要提醒业界的朋友,当我们过多地创作“宣传品”的时候,当我们已经习惯了“表达鲜明主题”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创作方法,换一种表述理念来指导我们的纪录片创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