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少数民族影视中人声话语艺术研究_人声拓展艺术
 

少数民族影视中人声话语艺术研究_人声拓展艺术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0:19 影响了:

  摘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少不7A-物语言的参与,作为叙事符号的人声话语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话语内容信息,其间体现和蕴含着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和习俗文化。民族题材电影中人声话语的艺术特点有采用本民族语言;运用赋的艺术形式,陈述少数民族的历史、民间故事和习俗文化;使用比兴修辞手法托出本民族特色物象;穿插体现民族宗教信仰的祈福语言。
  关键词:民族题材电影;人声话语;赋比兴;祈福语言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096-02
  
  电影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之间或人物与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组成影片元素中具有释义作用的一种手段,它在影片中起着叙事、交代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等作用,更多地与影片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及现实意义有关,往往是作为影片故事情节的内容层面出现的,属于直接叙事。电影中的人声话语分为对白、独自、旁白几种,对白是电影人物之间的对话,其话语一般要求既要具有日常性又要具有艺术性,麦基曾说:“银幕对白必须具有日常谈话的形式,但其内容必须远远超越寻常对话。”独自作为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的自我表述,在影片中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自我为交流对象的独白,即“自言自语”;二是有交流对象的大段诉说,如祈祷、演讲等。旁白,又称解说,是影片中非叙事时空的语言声音,即旁自的声音时空与画面时空是不相同的,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解说性语言,虽然在一些影片中,旁白者也出现在镜头内,但是画内的旁白者(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自己肯定不在旁白的当下,旁白的交流对象不是剧中角色而是观众。
  作为叙事符号的人声话语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话语内容信息,其间体现和蕴含着语言特色和习俗文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人声话语在叙事中是怎样体现出民族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的?
  
  一、本民族语言的使用
  
  “语言,特别是发展成熟的语言,才是自我认同的根本要素,才是建立一条无形的、比地域性更少专横性、比种族性更少排外性的民族边界的要素”。民族语言是一个族群的身份标志之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原则上应该用本民族的演员和本民族的语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电影主要是由汉族导演拍摄,演员也多是汉族,影片人物语言采用的也多是普通话,而没有很好地体现少数民族的语言,这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存在的一大缺陷。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已有一些导演尝试用少数民族本族语言进行创作,真实再现了少数民族原态的人物语言。
  有的电影全部采用民族语言,如《静静的嘛呢石》全用藏语,《开水要烫 姑娘要壮》苗语贯穿整部影片,《美丽家园》全用哈萨克族语等,这类影片中的人物皆是本民族,讲述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本民族内部的;也有的影片采用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相混合的人物语言方式,如《可可西里》中汉、藏语言相杂,《�玛的十七岁》中的普通话与哈尼语,这类影片的剧中人物有外族人参与,讲述的是少数民族人物与外族人之间的故事。《黑骏马》、《天上草原》都有蒙语版,在汉语地区放映则采用普通话配音。民族语言的使用不仅为电影人物提供自然的活动环境,能更加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格和增强人物表演的真实感和亲近感,还为非本民族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和了解、感受少数民族语言提供了一种渠道。
  
  二、赋――叙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赋、比、兴”是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即是描述、陈述,也是叙事电影中人声话语进行叙述的方式,即剧中人物在对白、独白或旁白的讲话行为中,运用赋的艺术形式,陈述少数民族的历史、民间故事和习俗文化。
  一是讲述本民族的历史。历史题材的少数民族电影故事本身就在讲述本民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这是整个影片声画结合的内容所指,但是此处所说的讲述民族历史是指影片中通过人物之口用声音,一般是旁白的方式所陈述的本民族历史。如电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以铁木真第一人称画外音的形式概述了十二世纪蒙古草原年年战乱的史实:《东归英雄传》片头以第三人称旁白和字幕的形式概述了十八世纪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汗率领下大举东归,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次民族大迁徙的历史事实,既为影片故事交代了历史背景,又为观众介绍了蒙古族的一些历史知识。
  二是直接描写或讲述本民族的神话传说或传奇故事。这是一种“故事中套故事”的“套层”叙事法,与电影的“叙事性”有着密切的相关联系,这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常见的叙事手法,一般由剧中人讲述。如《黑骏马》中奶奶讲述“小马驹”的故事;《红河谷》中老阿妈讲述“珠穆朗玛女神”和“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三兄弟”的神话传说;《花腰新娘》中阿龙讲述“神龙救火”的传说等影片通过剧中人物之口讲述故事,描述了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体现出少数民族部分民间文化。
  三是直接介绍本民族的习俗信仰。这种情况往往通过独白或旁白的方式进行。如电影《男人河》中以覃老二画外音旁白介绍男人河争“舵主”习俗;《独龙纹面女》中以真实人物白丽珍出现在镜头,以独自的话语方式向观众陈述独龙女纹面习俗;《天上草原》以主人公虎子画外音的旁自描述了蒙古族人外松内紧的“蒙古结”,草原上捕狼又放狼的生活法则。
  四是人物对白中间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剧中人物的对话不仅是电影所虚构的故事情节的组成部分,其话语内容还可能蕴含着民族的传统文化信息。如《�玛的十七岁》中奶奶、�玛、阿明在对话中,透露了哈尼青年第一团泥巴打的是其心上人的哈尼族恋爱习俗;《马背上的法庭》一片中,老冯所判的几件民事纠纷案件现场,当事人双方在争吵中陈述各自的理由,其理由就体现了各自所据的本民族的习俗观念,“猪拱罐罐山事件”中原告的理由是猪拱了他家的罐罐山就是在操他家的祖宗,后人会不顺,要求做一场法事,体现了傈僳族人看重本家祖辈“坟地”的民俗观念。
  
  三、比兴――托出本民族特色物象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即有区别又有联系,“比是理性思维的产物,通过心中情感、意念与眼前景物的相似点来认识世界、抒发情感、演说道理,是理性时代极为有效的方式,比因此而成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与艺术表现方式。它与兴一样,通过事物之间的对比、比附来突出或揭示某种意念,传达某种情感,但它表现的只是情感、形貌、义理等局部的、部分的特征,而兴表现的却是整体的、混融的特征,具有更为深厚的审美内容。比兴在认知方式上基本相同,所以比中有兴、兴中有比,难以区分,它们共同促成了天人合一的精神与传统”。
  电影中人声话语的表现也时时体现出对比兴修辞手法的 运用,比兴的本体一般来自生活,与喻体有相似之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人物语言使用比兴时,往往以本民族常见的事物或代表性的事物为本体,比兴修辞手法的使用生动体现出了当地的民族特色。语言来自生活,人们对语言的表达来自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不同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接触的自然物象有所不同,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语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导演在人物语言表达的细节上比较注重挖掘能体现本民族物质文化风情的生活语言,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为本体,指涉喻体,以表情达意,运用比兴的手法可以形象而又具有诗意地结构出民族语言特色。
  《悲情布鲁克》中图布沁批评跟着王爷做坏事的儿子说:“你的金鞍子没有备在烈马身上,你的马奶是喂不饱豺狼的。”卓拉嘲笑求婚的巴赖是“不足月的马驹子”。《黑骏马》中,希拉挑衅白音宝力格,乘着酒兴告诉他索米娅有孩子这件事说:“小母牛就要生牛犊。”《天上草原》中斯诺骂雪日干是“草原上的疯骆驼”,雪日干训斥虎子是个“犟牛犊子”。这些人物语言都反映了蒙古民族的游牧生活和思维特点,马、牛、马奶都是草原上的日常事物,也就常体现在蒙古族人的语言表达中。《香巴拉信使》中,王大河骂儿子未考上大学“我们家儿子读书读到猪肚子里去了”,语言非常朴实,用猪做比,符合王大河的生活环境:猪是那个地方老百姓养的常见的牲畜,而且影片中也设置了一段王大河替人带小猪的故事情节,有趣而又生活化。《吐鲁番情歌》的人物语言颇有特色,整部影片的人物语言诙谐幽默而又形象,也多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用维吾尔的地方风物做本体,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再现了维吾尔族的语言风格。尤其是父亲哈里克的讲话处处洋溢着吐鲁番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大女儿相亲这一叙事段落中,哈里克形容大龄男人不错时说:“最甜的葡萄都是祖上的老藤结出来的。”劝女儿早点嫁人时说:“女人是葡萄,男人就是藤,老了藤的葡萄就只能做葡萄干,能是一个价钱吗?……克里木是一个军人,是没有根的藤。”与大女儿发生争执时强调说:“在这个家里,我说的话能让坎儿井的水流回雪山上去。”生气时骂大女儿“让那些风车给她掀盖头去。”用葡萄、坎儿井、风车这些吐鲁番的日常物象做比,形象生动又恰当好处地塑造了哈里克强硬的家长作风的性格,同时呈现了吐鲁番维吾尔族的民族语言风情,让观众感到新鲜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
  
  四、人物语言中祈福术语体现了民族的宗教信仰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之神,认为宇宙中有神灵在主宰着人们的一切,赐予人们食物、健康的身体等,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祈福时往往要向心中的神灵祷告,不同民族其信仰的神灵有所不同,如汉族将上天尊奉为主宰之神,称之为“老天爷”,xxx称为“上帝”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人物在祈福或者想实现心中的愿望之时,往往会称呼神灵,以求保佑,体现了民族的宗教信仰特点。如蒙古族电影中,人们在祝福外出的人平安、渴望获取胜利实现愿望之时,往往会说“让长生天保佑”,认为天神是永恒的,长生的,体现了蒙古族人对“长生天”的信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人物祈福语言,反映了新疆维吾尔族信仰“胡达”,藏族人信仰“佛爷”,独龙族人信仰天鬼“南木”,等等,电影人物语言为观众传达了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
  声音作为电影叙事的一种方式和电影语言的组成部分,在电影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有不少民族至今尚无自己的文字,但是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以及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和民族器乐,少数民族语言声音文化如同其色彩文化一样丰富多彩,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