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思考|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思考|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8-12-27 04:26:44 影响了:

  [摘要]甘肃省的传统表演艺术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的开发尚未起步,还没有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可持续的市场规划与设计,没有系统的学术研究成果问世。本文通过对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结合的实例分析,探讨了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和开发思路。
  [关键词]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60-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民俗文化和始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各地的传统表演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与独特的美学风范为世人所瞩目,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另外,甘肃文化产业建设必须依托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其中,甘肃传统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失为甘肃文化产业建设的一个选项。这个项目不仅有助于实现打造甘肃历史文化大省的战略,而且有可能极大提高甘肃省旅游业的附加值,提升甘肃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一、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开发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甘肃地方传统表演艺术旅游开发是文化旅游的一部分,不应将其与其他的文化旅游,如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和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旅游等割裂,它们相互结合构成了甘肃文化旅游整体。
  (二)因地制宜原则
  甘肃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因此,地方和民族文化既千姿百态又千差万别。所以,开发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时必须根据当地的客观实际,因地制宜,保证艺术表演的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原则首先要求就地取材,文化旅游开发要依靠当地固有的资源,利用当地所特有的优势,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三)个性化原则
  文化的原生性、地域性是地区个性的核心,发掘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是开发个性化文化产品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个性魅力吸引旅游者,就要充分利用其作为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荟萃之地的文化个性,开发与陇上山水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始祖文化、宗教文化等密切联系的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
  (四)观赏性与参与体验性相结合原则
  当代旅游的发展已逐步由观光型向参与型过渡,消费者希望在观赏的同时满足其参与的愿望,增加真实的感受。因此,在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项目规划的时候要注重观赏与参与结合,让游客看得懂、看得高兴,同时还能够亲身体会。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强调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开发要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而不能对其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同时,原生态环境的得力保护对保护文化的原生性、多样性具有促进作用。旅游地开发应注意与生态环境,与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的协调,力争做到保护、适度开发、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是构建我国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发利用传统表演艺术资源时,切忌低级化、庸俗化和扭曲化的短视行为。
  
  二、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开发思路
  
  (一)区分文化特质,多样化、有层次地开发
  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它的保护、创新、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就应始终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多元荟萃文化背景下的陇右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因此,对于甘肃各地的传统表演艺术文化旅游资源,应根据区域文化个性和不同的文化特征,分层次、多样化地进行开发,切忌千篇一律。
  (二)创新表现形式,增加观赏性和参与性,增强艺术感染力
  地域文化的开发、转化、创新必然赋予其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品质,否则,地域文化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在地域文化的转化、创新中,舞台艺术的创作实践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如西安开发的《梦回大唐》,云南开发的《丽水金沙》、《蝴蝶之梦》等文化产品,都是地域、民族文化转化创新的艺术实践作品。甘肃的大型民族舞剧《大梦敦煌》更是体现了敦煌文化与现代舞台包装手段的完美结合,以综合的艺术手段所营造的强大艺术感染力震撼了世界,成为民族舞剧的经典之作。
  目前,甘肃的其他一些专业艺术团体也在传统表演艺术表现形式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做了不少尝试,如甘肃省陇剧团采用陇剧与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曲艺融合的策略,创作出的《天下第一鼓》、《鼓舞太平》等舞台艺术作品,受到海内外观众的青睐;甘肃省秦剧团、兰州市歌舞剧院等表演院团将秦腔艺术与歌舞、西洋乐器演奏、情景剧表演等相结合,创作出的戏曲鼓乐歌舞节目《古调独弹》和《盛世华章》,在2008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受到与会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赞叹;还有甘肃省杂技团依托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资源优势,编创了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将武术、魔术、歌舞、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用于杂技表演中,并在全国首次运用了威亚特技、魔术艺术、骆驼等“活道具”,是一部极具创新艺术手法和鲜明地域特色的舞台作品,极富观赏性和艺术性。
  (三)加强表演场所的建设与其功能引导,形成文化聚点
  在开发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以不同形式建设一批演出场所,并将各类文艺学校、文化机构集中于该区,形成文化聚点,尤其是在公共的敞开空间,加强表演场所的建设与其功能引导。兰州于2007年开始筹建全国第一个秦腔博物馆,将以“秦腔文化,博大精深”为基本主题,向观众展示秦腔文化的内涵。另外,还在金城关文化风情区建成了传统表演艺术文化集中展示区,并计划于 2010年建成大戏院,这些都是建设“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大省以及保护、传承、发展甘肃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举措。
  (四)充分利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传统表演艺术作品,加快开发进程
  品牌创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在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甘肃依托资源优势,使敦煌文化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研究敦煌文化的品牌之路,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通过全面、立体的宣传,扩大甘肃各地区传统表演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并配合一些全国性的大型文化活动,使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水准得到整体提升。不但要继续走精品之路,而且要贯穿“文化品牌化”的文化经营理念,对甘肃各地的传统表演艺术进行资源整合开发,以敦煌系列音乐舞蹈和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精品为龙头,集中打造地方传统表演艺术文化品牌,形成强势文化效应。
  (五)与节庆和民俗旅游开发相结合,体现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特色
  将甘肃各地风格迥异的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与当地民俗和节庆旅游活动相结合,能够体现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同时,可增加活动项目的地方特色及文化风味。例如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红柳湾镇,利用50周年县庆,在活动期间每晚都以民族歌舞表演来体现甘肃哈萨克族的独特民族风情和原生态文化;而在宕昌县官鹅沟藏羌民族社区,景区民俗艺术表演团进行的羌笛、口弦、藏羌民族歌舞表演,成为旅游者了解当地文化、体味羌藏民族独特风情的重要层面。还有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的荷花舞与徒手秧歌的表演、兰州水车节期间的秦腔、太平鼓表演等。因此,在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可利用甘南州的插箭节、舟曲县和陇南文县的采花节、夏河县的香浪节、定西市临洮县的拉扎节、陇南武都的花椒节等融入藏族歌舞、弹唱、藏戏以及洮岷花儿、高山剧等民族传统表演艺术;在天水市的太昊伏羲祭典、定西市岷县十八路湫神祭典、平凉市泾川县西王母祭典、庆阳市西峰区公刘祭典、庆阳市庆阳县周祖祭典等典仪期间,分别展示秦腔、旋鼓舞、巴当舞、岷县花儿、曲子戏、春官歌演唱、荷花舞、道情皮影戏、陇东秧歌、庆阳唢呐等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增强节庆活动的吸引力。这对于各地民俗风情文化旅游的概念联想和推广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还能提升民俗风情旅游的文化品位,使得传统表演艺术旅游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招牌之一。
  另外,在开发过程中,可借鉴《印象•刘三姐》和《云南印象》等文化旅游产品的基本表现形式,组织当地有表演特长的农民、牧民作为演出主体,展现原生态的表演,让这种表演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这种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地方艺术教育的发展,为地方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人才,满足常年演出的需要,使地方传统表演艺术能够后继有人。
  (六)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推介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扩大受众面
  本项目课题组曾在兰州地区的部分高校做过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1.15%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不看(听)甘肃传统表演艺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传统表演艺术的陌生和淡漠。因而要通过各类媒体的宣传,利用以电视、电影等为介体和表现形式的传统表演艺术作品,使年轻一代多了解甘肃的传统表演艺术,重新唤起中老年人对这些艺术的热情,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一种为群众广泛接受的文化娱乐方式,让当地人先喜欢上自己的文化旅游产品,拿出自己所欣赏的东西去让游客得到最大的满足,以此来推动甘肃文化旅游的发展。
  甘肃应借助电视综艺节目的力量来弘扬和传播传统表演艺术,如可策划甘肃卫视《大戏台》栏目与甘肃各旅游景区的结合,亦可邀请央视戏曲频道的相关栏目到甘肃知名的景区,借以展示甘肃的传统表演艺术。如可使敦煌音乐舞蹈与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结合,秦腔与天水麦积山景区结合,甘南藏剧与夏河拉卜楞寺周边旅游景区结合,藏族歌舞与玛曲、舟曲、郎木寺等旅游景区或景点结合,花儿、花儿剧与松鸣岩、莲花山景区结合以及傩戏与刘家峡、炳灵寺景区结合等,借以扩大甘肃省地方传统表演艺术的影响力,让陇原大地上的人们能够肩负传统,面向未来,从而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传统表演艺术,提升甘肃文化旅游的品位。
  (七)开发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文化旅游专线
  传统表演艺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是旅游者了解和体味异质文化独特魅力的很好介体。开发传统表演艺术旅游专线,让游客通过欣赏和参与体验传统表演艺术来了解地方文化、体会地方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活美与艺术美,同时,领略自然风光美,放松身心,是非常不错的休闲方式之一。甘肃传统表演艺术界应该积极与旅游界、企业界联合,从甘肃地方文化的产业化入手,共同打造一块文化市场的新天地。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地方史说,寻找出与戏曲、曲艺的契合点,发掘与旅游景点有关的剧目和表演艺术形式,进行开发。如在秦安街亭三国古战场、甘谷姜维故地、临洮三国古战场,可设置“失街亭”、“收姜维”以及“六出祁山”等景区演出点,在这些演出点进行秦腔或曲子戏《失街亭》、《收姜维》和《空城计》等三国戏的演出,让游客领略古战场苍凉之美的同时,欣赏和体味地方戏曲营造的悲壮之美。也可以策划民族地区歌舞艺术专线旅游,让游客在异彩纷呈的各地区少数民族歌舞中一路行来,有欣赏,有体验,有娱乐,与独具魅力的民族地区自然风景观光旅游融为一体,真正体现文化旅游的内涵与价值。此外,还可以带动一些甘肃传统表演艺术相关领域的产品开发,比如地方戏曲用具、脸谱、画册、剧本、乐器、民族歌舞服饰及其他相关纪念品等。
  以各种地方传统表演艺术为主打造产品,将优美的自然山水、朴实的地方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表演艺术水乳交融,这对于改善和提升“文化甘肃”的旅游形象无疑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和特别有力的推动。
  
  [参考文献]
  [1]田川流.中国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研究[M] .济南:齐鲁书社,2005.
  [2]天马.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戏剧与旅游的结合[J] .戏文,2002,(3):15~16.
  [3]莫林虎.从《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一个现代大众文化文本分析[J] .集美大学学报,2005,(9):86~88.
  [4]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 .民族研究,2000,(4):85.
  [5]唐晓云,田穗文,吴忠军.桂林地方曲艺、戏剧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考[J] .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1):113~117.
  [6]卢家鑫.民族歌舞戏剧与地区旅游开发――以贵州为例[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6):119~121.
  [7]郑祖平,周俊.开一条戏曲旅游线如何 [N] .中国文化报,2005-2-1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