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激疑方法的探讨】中学语文课堂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激疑方法的探讨】中学语文课堂导入

发布时间:2019-01-13 16:09:26 影响了:

  摘 要:激疑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门艺术。本文针对课堂激疑的原则、意义、记忆方法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疑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须教有疑”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1.课堂激疑的原则
  
  1.1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对所有学生的提问与回答都能尊重和重视,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述提出质疑,真正做到师与生,生与生的相互平等。
  1.2适时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时机要恰当,二是提问的量要适度。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恰到火候,应能把握提问的时机与问题的数量。
  1.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提问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发展的功能。提出的问题不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而且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要据知识点的难易科学地按梯度展开,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都得到发展。另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提问既要能解决本节课的问题,还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意犹未尽的心理境界,激发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查找有关信息资料,培养其独立探究的自学能力。
  
  2.课堂激疑的类型
  
  2.1复习性激疑
  激疑是在授新课前针对前一堂或前几堂已学过的旧内容而设计的,形式可采用值日生提问,或借助课本、图片、动作等,由于运用学生已学知识,并在原旧知识上稍加拓展,更加重视他们的真实感受,学生参与度较高,思维活跃。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巩固记忆,再求拓展,并引导他们过渡到新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新的教学内容。
  2.2铺垫性激疑
  教师为了保持课堂师生交流的延续,会极其自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关于“是否”的问题,比如:你喜欢――吗?这类问题往往以简单问答的方式,教师习惯性地问,学生随意地答,师生的注意力并不在问与答上,而是在推理或推进操作过程上。这类问题占课堂提问的比例并不小。
  2.3分析性激疑
  所谓的分析性激疑就是指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原因、结果、条件等的提问,这类问题在课文中没有直接叙述,即没有现成答案。学生要自己重新组织所提供的材料,找出依据和原因。这类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概括,整理或系统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当然学生对分析性问题的回答要在记忆,模仿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2.4综合性激疑
  在课堂教授完新知识后,教师为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在应答这类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要利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想象力。综合性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想象力。
  2.5评价性激疑
  为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阐述观点,评判价值,提出原因,即重点不在“如何”而在“为什么”。
  
  3.课堂激疑的方法
  
  3.1“巧设矛盾问”
  对于每篇学习的课文,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设置问题“障碍”,形成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以训练,课文的重难点得以化解。
  例:学习《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巧设矛盾问题:(1)既然是“死海”为什么还说“不死”呢?(2)文末说“死海真的要‘死’了”,“死海”本来就是死的,为什么还说真的要“死”了呢?这两个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急切研读课文查找答案的兴趣,学生在理解“死”的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通过教者的“巧设矛盾问”,学生兴味盎然。
  3.2“曲折迂回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发展。如果用“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就会让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摘个桃”。
  例:《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再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此时又提出关键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实践证明,通过前面几处的“曲问”,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小姑娘“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用曲折迂回的问答方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还产生了“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3.3“层层递进问”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可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把较大的疑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扣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教学《变色龙》时,首问:“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生轻松回答:“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生热情高涨,纷纷作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回答基础的铺设,生又毫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顺势利导,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的层层递问,让学生在水到渠成中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4“拓宽思路问”
  课堂教学法中,教者的提问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例: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还包含了怎样的哲理?”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更深、更广,并将“问”与做人联系了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
  此外,在课堂激疑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所提问题的目的性与深度,要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所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多种激疑方法合理综合运用,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4.小结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激疑教学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新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