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西部大开发与藏区现代化】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与藏区现代化】 西部大开发

发布时间:2018-12-28 04:40:01 影响了:

  2000年11月7日到10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四川藏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了“中国西部大开发与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研讨会,近70位专者学者出席了会议。会上大家建言献策,畅所欲言,为西藏和其他藏区的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其间精彩论点纷呈,思想碰撞出明亮的火花。在热烈的讨论中,不成熟的观点变成了成熟的框架,思想性的东西中孕育出可操作的方案。在宏篇大制的理论阐释中,我们择其精华,摘出部分论点,献给读者。
  
  西藏现代化发展的宗旨应以“富民为本”
  
  胡鞍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温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认为:
  面对21世纪人类发展观的全方位转变,西藏现代化发展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才有可能踏上“富民强区”的再生之路?是选择资源开发导向型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还是选择以广大农牧民优先受益的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作为推动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方向,这不仅是西藏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都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中央政府必须正确面对的一个重大决策问题。
  总人口的86.36%生活居住在广大农村,平均5个人中就有4个人生活在广大农牧区、各民族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牧业、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于农牧业的西藏来说,现代化发展的宗旨应以“富民为本、投资于人民”,应使人口绝大多数的农牧民优先受益,直接受益,普遍受益,切实受益。
  我们认为,对于西藏这样一个民族差异性较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不应一味地模仿与照搬汉族地区的农业发展经验或模式,而应在充分体现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及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牧业产业结构及生产组织制度。如果忽视这一点或对此重视不够,则很难真正促进西藏农牧业的持续发展。
  新世纪西藏现代道路的选择,应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促进各民族全面持续发展,尽快使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计划、效益低下、资源耗竭、环境污染、资本密集、少数人受益”的开发模式,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效益优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人民受型”的开发模式。这一新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富民为本”,真正投资于各民族人民,为各民族人民谋利益,使广大农牧民、社会弱势群体优先受益,在关注广大农牧民收入提高的同时,全方位关注广大农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条件的改善,增加广大农牧民的发展能力,扩大广大农牧民的发展机会,帮助广大农牧民改善生活,促进广大农牧民创造生活,给予广大农牧民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西藏农牧民是社会的主体,新世纪努力改善农牧民的生存条件,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消除农牧民的经济贫困、“健康贫困”、“教育贫困”以及“信息贫困”,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因此,衡量西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富民为本”,是否真正能够使广大农牧民优先受益、普遍受益、早日受益、切实受益。
  
  西部大开发与藏族人口现代化
  
  张天路(首都经贸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教授)认为:
  藏族人口是藏族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是西藏大开发的战略主体,也是藏族繁荣发展的主体,因此,藏族人口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不要仅仅将着眼点放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更应该把开发和利用藏族的人力资源和推进藏族人口现代化放在根本地位、优先地位。加快藏族人口现代化的进程,必将大大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提高其效率和成功率。藏族人口现代化的快慢取决于“科教兴藏,教育为本、教育优先”原则的落实善与藏族文化、科学、技术素质提高的程度。
  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简单概括其特征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很慢,平均寿命大大延长,文化科学素质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这是人口繁衍最理想、最美好的时期。而藏族目前的人口再生产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1998年人口增长率为1.82%, 人口增长如此之快,极不利于西藏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右持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加快人口现代化进程。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降低人口增长幅度,大大提高人口素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力求在人口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方面逐步接近和赶上其他地方与全国水平,是西藏人民在今后几十年中的头等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我认为西藏经济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首要问题是人口的现代化。建议各级领导树立和提高人口意识观念,加大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三为主”和“三结合”力度,重视以宣传教育为主,以技术服务和扶贫工作相结合为主的方法,进一步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加快降低生育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加大实施科教兴族、教育为本、教育优先的力度,为大幅度提高藏族的文化、科学、技术素质,以更高速度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做到有保证地提供合格的智力人才。
  
  发掘西藏优势资源,倡导旅游文化产业
  
  马丽华(西藏文联副主席,一级作家)说:
  青藏高原在数以亿万年计的地质演化中,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生活在高原环境中的人群在数以万年计的生活史中,创造了非此地莫属的人文景观。自然和历史留给今天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正是西藏所独具的最引人注目的极品旅游资源。
  同样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使西藏长期处于交通不便、能源匮乏、思想较为封闭、素质普遍偏低、社会生产力滞后、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西藏的现实决定了其发展道路不可能照搬西方和国内沿海城市的模式,不可能走工业化的道路。西藏农牧业作为常规发展的基础产业长期受制于天;矿产业则受制资源不清、市场制约、运输线长等因素,因而欲实现西藏经济的跨越性发展,明智的选择,是努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这一特色经济。
  将西藏建设成旅游文化大区,既是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可行之道,也是西藏地区对全国、对世界欲所作的应有贡献。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势必重视和加强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势必将采取措施抢救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较好地避免发展中为人类所珍视之物的失落。江总书记最近提出:“建设山川秀美的大西部”。早在20年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说过:“要把西藏建成国家的乐园”。而这一美好的理想也是人民政府和西藏人民衷心所愿。
  
  西部开发中的社会资本开发
  
  王金洪(广东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认为:
  社会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项新成果。它将资本划分成三种具体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综合经济学者论述,社会资本主要内容可以确定为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规范、社会信任、社会凝聚力、政府功能、公民参与、人际关系、行为承诺等方面,这些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的的重要条件。 社会资本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施自己的发展战略时,除了要重视有形资本的开发外,必须同时重视无形资本的开发。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年,东部同西部发展差距十分明显。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影响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物质方面,而在于社会经济体制、组织制度、思想观念、传统习惯、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资本方面的欠缺。这种社会资本的欠缺,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滞后,制度创新乏力,政府效率低下等等。
  对于藏区社会资本的开发,建议第一,要树立明确的社会资本意识和社会资本开发意识。藏区现有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社会资本同经济资本、设备技术以及优惠政策一样,都是有利于藏区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在藏区发展过程中,不应当一门心思放在如何向中央要钱、要项目、要优惠政策等方面,应当注重运用好自身的社会资本,多在社会资本开发上下功夫。第二,保持藏区传统社会资本的存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加剧,藏区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诸如传统价值、社会规范、风土人情、民俗仪式、社会关系乃至建筑风貌都会面临破坏或改变,这不可避免的导致传统社会资本存量的减少,因此,要开发社会资本,就必须保持藏区社会资本的一定存量。具体而言,表现为保持民族风情多样性,社会交往的复杂性,规范仪式的多样性,民族文化艺术品种的多样性。第三扩充藏区现代社会资本增量。藏区现代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以及社会能力、文化资源都还相当缺乏,导致传统社会资本与现代社会资本的脱节。因此,要扩充现代藏区的社会资本存量,重点包括增强政府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提高公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建筑新型社会关系网络,发展新型信任合作关系。第四,注意藏区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过渡性,协调好传统社会资本与现代社会资本的内在冲突,包括制度、规范、价值、关系各个层面,处理好本与末、内与外、新与旧的关系,防止社会资本因为内在冲突分散和脱节。
  总之,在藏区发展中,我们必须重视社会资本的开发,并且切实地将社会资本开发纳入大开发战略的范围之内,而不是仅仅将它视为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或外在条件。只有将社会资本南经济资本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藏区的发展才可能走上社会、经济、文化协调,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的良性发展之路。
  
  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
  
  巴桑罗布(西藏自治区从大秘书长)认为:
  当前我国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积极行动起来,谈论西部大开发,研究部署大开发。但是我感到人们谈西部大开发时把主要精力更多地集中在资金、项目、人才和优惠政策上,而很少思考、谈论如何以法制手段为本地区开发创造良好环境和机制问题。我们西藏更是缺乏这一方面的探讨。
  开发欲成法制先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依法治国、市场经济和将要进入WTO的条件下法制必须先行。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呼唤法制建设。开发、利用、保护好资源,维护、优化生态环境,更可靠、更有效的措施是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保障和强制作用。
  西部大开发法制环境不容乐观。立法滞后、执法犯法、司法腐败、法制观念淡薄等等,是西部开发法制建设的突出问题。
  改善西部大开发的法制环境、用法制引导、保障、规范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一是应当明确改善法制环境的指导原则;二是注重法制现状的改善;三是加强立法,加紧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四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