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构建和谐校园【浅析中小学校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浅析中小学校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发布时间:2019-01-14 04:01:08 影响了:

  摘要:近几年来,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其对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感到困惑,自杀、**、暴力等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构建学校和谐校园的主旋律相违背。因此,培养生命意识,就应从中小学校抓起。
  关键词:和谐校园 生命教育 构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部署,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校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中小学校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之必需。但是,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却有许多不协调的因素,而生命教育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小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呼唤生命教育。
  一、中小学构建和谐校园的突出本质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其“和谐”则具体体现在人、物、环境和关系的和谐上。
  “物”的和谐表现为教学、科研设施配置的和谐。教学、科研设施配置和谐与否,关键要体现在有利于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上,体现在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上,体现在有利于人人身心健康上。
  “环境”的和谐是指校园内幽雅、舒适、安全、卫生,校园整体布局美观且大方,这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系”的和谐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保障性,没有制度就没有一切,制度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谐校园应该是制度健全并完善的组织。只有制度完善,才能保证和谐校园的安定有序、协调发展;才能提高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和谐校园建设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人,是以“人和”为基本标志的有序发展。因而“人”的和谐是中小学校和谐校园的突出本质,其意就在于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人与各项规章制度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状态。教育的主体是人,核心是人,目的也是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的自由与解放是教育本质的、应然的追求。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大中小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其养成关爱的情怀。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视角来审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既是“学会生存”的教育,又是“学会关心”的教育。
  1.生存意识教育
  生存意识教育就是帮助中小学生形成科学、正确、完整的对生命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尊重、敬畏和欣赏,并能积极主动维护生命的权利。生存意识的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的问题。人的生命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离开个体生命的自为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者和前提。生命作为个体而存在,是人的其他价值创造、实现和评估的先决条件。脱离生命个体存在和延续的过程来实现生命价值,无疑是荒谬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失去了便不可再得。所以对于每个人而言,维持生命存在是最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2.忧患意识教育
  忧患意识教育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摆脱忧患,以达到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心态。它具体又包括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和责任教育。
  人生是无法避免苦难的,苦难与人生共存,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所以,要培养中小学生挑战苦难,磨练人的生命意志。没有对苦难的挑战,也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多一份苦难、多一份磨练,便多一种体验,使人生更丰富、更坚定、更有意义。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目的在于介绍死亡知识,让学生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死亡对亲人、朋友的伤害,使学生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生命。责任教育在于促进中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责任体现了一种社会必然性,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推卸的。
  3.和谐意识教育
  和谐意识包括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环境的和谐。与自我的和谐是指人格的统整及其情绪的良好调节;与他人的和谐是指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环境的和谐指能够适应环境,无论是学校的小环境还是社会的大环境。
  4.发展生命的教育
  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因此,发展是生命意义的标志。发展生命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三、中小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课堂。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及把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渗透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程当中,使中小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内涵,接受生命教育的培育,为自己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中小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各类事件也层出不穷,已严重影响了极少数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讲,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力途径。因此,中小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向学生传授或提供各种缓解压力的方法与技巧,让他们自己有能力来面对压力,防止他们采用错误、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
  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此,生命教育可以让中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生命知识,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以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4.培养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推动生命教育的灵魂人物。然而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现成的师资队伍。因此,培养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条件。
  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可借鉴台湾学校的做法,同时结合各学校的优势和特点对教师进行培训。使这些教师能透彻地了解和把握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对他们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危机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保护他们的生命。另外,在进行师资培训时,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影响力和感染力培养,生命教育不能以简单的说教方式来进行,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要以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应有成功的体验和创造的幸福。
  5.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针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研究非常少,把生命教育作为专项的活动更是尚未开始,系统的理论研究也尚未启动。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入开展起来,科研和实践两手抓,以科研促进教学。在有关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中努力探索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工作模式,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
  参考文献:
  [1]任亮宝,雒焕国.在中小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2]谢艺泉.生命教育:理念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3]庄亚楠.关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