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6:24 影响了: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正被广大教师接受并付诸实践,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学习”……课堂的互动气氛活跃,学生的个性得到了一定的张扬。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形式主义与无效。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对待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和内涵
  
  由于长期使用旧教材,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习惯穿插一些新教材删去的内容,或者按旧教材体系对新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其实,新教材删去的是繁、难、偏、旧的内容,而且新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打破了旧的体系,不过分追求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而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要编排教学内容。从例题到习题都努力控制题目总量,降低难度,增加了探索性、开放性、实践性类型的习题,增设了课题学习,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有较大余地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新教材不是简单地改变内容和形式,而是渗透着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吃透教材”很有必要,特别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钻研教材不仅只钻研授课的部分,还要注意到教材前后章节的联系,从中挖出教材的体系,凭借教材去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学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新课程教材为教师创造性课堂教学创设了较大的空间。
  例如,在八年级“中点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如下:①出示问题。用一块四边形铁板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某同学量出铁板四边形四边的中点,顺次连结后,沿连线截出。请你判定,这样得出的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②由问题可得到怎样的一个命题?该命题正确吗?③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分别是什么四边形?
  (分组讨论)④当原四边形具备哪些特征时中点四边形会变成矩形、菱形、正方形?⑤中点四边形的周长、面积与原四边形有关系吗?如果有是怎样的关系?从课堂教学设计上看,原认为对本节内容研究较透,并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教学设计比教材展示更接近学生的实际,且不局限于课本上面积的研究。但本课内容是课题学习,应重在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下自主探索。可重新设计为:问题1,连结三边形三边中点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有何关系?(让学生从形状、周长、面积方面去研究)问题2,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和原四边形形状相同吗?
  (即中点四边形形状与原四边形有关吗?)问题3,中点四边形的面积、周长与原四边形有何关系?这样的重组会使学生前面学过的三边形中位线知识得以自然延伸,而且学生会从层层递进的问题学会比较,在不断辨析中加深认识,开阔视野。可见,在新课程下,“吃透教材”,才能使课堂教学内涵更丰富。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待提高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达到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处于最佳状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认为每节数学课都一定要创设情境,没有情境导入的课,就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平行线”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学生在做作业时,不小心掉下两支笔,然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支笔掉在地上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了很久,不知如何回答。其实,笔掉到地上,学生想到的是马上捡起来,这样的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帮助不大,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反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有A、B、C三个村庄,水厂要在他们之间建一个水塔,使得这三个村庄到水塔的距离都相等,此水塔修在何处较合理?问题一提出来立刻激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正在讲“圆”的内容,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此水塔应修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老师马上提出,该圆的圆心如何确定呢?这个情境中教师的提问,既能导出课题,又使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达到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非每节课必备的学习方式
  
  许多教师认为非探究不能算改革,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探究,一节课安排多个探究活动,并接二连三地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学习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课程并没有要求每一节课都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更没有要求无论什么学习都得是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可以先设计四个计算题:(1+2a)(1-2a)、(2x+3)(2x-3)、(100+1)(100-1)和(a+b)(a-b),请学生用多项式乘法计算,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计算结果,从而发现平方差公式。在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时,就不需要再进行探究活动,只要对照公式反复训练就可以达到目的。
  有些教师,课前没有认真设计,上课时随意让学生合作学习,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究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并且提前分好小组,明确任务。一旦教师提出问题,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进行思考。例如,学习“绝对值”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以前我们学习了数轴和相反数,在数学练习本上画一数轴,标出表示-5、-3.5、0及它们的相反数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说明:绝对值的学习以相反数为基础,在学生动手画数轴的同时,对相反数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也为绝对值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这里不应由教师代替。而应让学生自己练习。)
  师:-5和5互为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很难得出完整答案。)
  单就讲“绝对值”这一节来说,如果一心想用探究而不是加以适当引导,就会使课堂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如果什么都要学生去探究,什么都让学生说出来,所有的知识都想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课堂效率就很低了。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技术手段已广泛运用到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1、流于形式,课件代替黑板
  在一节课中老师就是动动鼠标,把必要讲解的内容变成计算机播放。由于自制课件或商品课件粗糙,这种做法就类似于“课本搬家”,计算机只是起到了代替黑板板书的作用。
  
  2、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
  数学课堂成了“放映厅”,课前教师设计好一个“完美”的课件程序,上课时课件便按固定的顺序“播放”下去,教师是“播音员”,学生成了“观众”,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
  
  3、小题大做
  一位教师上“轴对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精心制作了动画模型进行演示。其实,学生只需用一张纸对折,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一目了然。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在制作课件时应全面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数学。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真正为“学生更好地学数学,教师更好地教数学”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抛物线的平移”时,我在总结好平移规律并强调向左为“+”,向右为“-”后,就从书本的例子“y=2x2”提问: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_____,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_____;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____;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____;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____;再如何平移________得y=2(x+4)2-3,再如何平移回到原地,等等。教师提问学生,开始只是少数学生回答,5~6次平移后连平时成绩差、不大说的同学也参与进来了,而且最后声音越来越响亮,4~5分钟就解决多道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