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中学地理“问题探究式”教学初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中学地理“问题探究式”教学初探

发布时间:2019-01-28 04:06:39 影响了:

  摘要:问题探究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要求学校必须培养敢于质疑、善于探究、勇于创新的探究型人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问题的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问题探究式;教学
  
  每个学期,我们都有机会去省重点学校听几堂优质的公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教学内容清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方法灵活;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可是下课后,听课的老师们不明白这样的课有何含义,而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公开课中很普遍。教师的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有的教师也往往停留在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只需按教师的思路走,听课、答问、做题,慢慢的学生等到教师自问自答,学生们不再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被动学习导致了学生缺乏创造力,这显然背离了现代学习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改变学生不会提问题的现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本文拟就“问题探究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问题探究教学法的特点
  
  所谓问题探究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的特点:
  1.问题是教学的良好开端
  通常我们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例如我在讲授《地球的大气》一节时,先请学生设想:如果不存在氧气,世界将会怎样?问题一出,顿时议论纷纷:人将不能呼吸、物体不能燃烧、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激发起来了。
  2.问题是贯穿教学的主线
  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能真正成为其内在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达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究问题,逐步内化知识的目的。
  3.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应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把学生引上创造性思维之路。学习《世界的气候》结束后,有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南极洲的年降水量非常少,那为什么还会有厚厚的冰层?因此,结合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我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作为研究课题,通过设计实验、网上查询等方式自主研究,结果大多数小组都能圆满完成,并撰写出较高质量的小论文。
  
  二、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创造性的水平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质疑、探究、求异、富于想象的习惯。老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题,阐述不同观点,容许学生出错,激发学生追新求异,正确引导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迎头赶上。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观。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地理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主要从地理现象的观察、地理实验的设计、地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等方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创设情景中,同时应用多媒体手段,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理论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和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在“风海流的形成”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对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实验过程如下:在讲台上放一个脸盆,装上2/3的水,在水里撒一些碎纸屑,再拿出电吹风。学生们很惊讶。请一位女生用电吹风来吹碎纸屑,让学生观察碎纸屑的运动规律……通过创设实验情境,诱发学生自主观察。
  3.改进教法,探究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单向思维方式和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应精心设计、选材,所涉及的问题应具有科学性、挑战性和多向性原则,即可从纵向横向、逆向顺向发散。而对问题的演变、发散、聚合,应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交流、猜想,允许在探究中出错、不求全责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师精心选题
  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选择和设置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和质量。我认为,“问题”的设置应具有以下特征:①典型性: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置问题。如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易错易混的问题,要涉及到问题的实质,使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如讲授《气候》一章时问学生:每天的日出时刻都一样吗?早上上学和中午放学的影子一样长吗?一天中气温的最低为什么不是在子夜而是在日出前后?②深刻性: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有较高的认识水平,能激发认识冲突,指向知识及问题的本质。③启发性:问题设置要引人入胜,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启迪其思维。④针对性:问题设置要紧扣主题,让其“跳一跳,够得着”,不如使问题的设置具有实效。⑤开放性:问题的开放可通过“一题多解”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探究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⑥程序性:问题的设置要与思维的发展相一致,使问题不断地递进,有层次地逐步展开。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思维变得更活跃,还能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奥苏伯尔认为,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或当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实、地理过程出现矛盾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惊奇,从而产生好奇心理,于是学生就有了关于要了解或理解相关事物本质的需要,从而产生认知内驱力。(1)培养学生从教材出发提出问题。课本知识是体现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关键。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识,虽然前人已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问题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过程。(2)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提出和探讨问题的良好的氛围,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所学的知识。如在“气候”一节教学中,我这样设问:“同学们,街边的糖炒栗子味道如何?”学生会答:“很好吃。”教师强调:“你知道街边的糖炒栗子是怎样加工出来的吗?”学生回答“没注意”或“用砂子炒的”,说法不一。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为什么要用砂子炒呢?”并接着问:“花生为什么也用砂子炒呢?”“好吃些”或“不脏手”大部分学生这样回答,也有个别学生回答:“传热快,且均匀。”但是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在期待着老师讲解。我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有三个不同的烧杯,分别装上等量的砂子、土和水,且都插上温度计,然后都用酒精灯同时加热10分钟,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插在砂子里的温度计升温最快,而插在水里的温度计升温最慢。我接着问:“同一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温度为何不同,又是何道理?”一学生马上答:“这是因为陆地和海洋的比热不同。”接着引入比热的概念。然后再问:“为什么北半球陆地最高温出现在7 月,而海洋出现在8 月?”学生通过看书会答出:“这是地面吸热快、放热快的缘故。”这种环环紧扣、节节伸入的设问把“为什么北半球陆地最高温出现在7 月,而海洋出现在8 月?”这一难点讲得十分透彻,学生容易领会。(3)防止出现“空问题”。对学生的好问、多问、深问、怪问,教师应持肯定的态度;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不善于提问的学生,应多鼓励他;对于好问而又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则要耐心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反复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当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发开来,提出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早已有之,具体到地理教学中,就是把学生引向设疑―质疑―实验―探究的主动学习中去,体验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迈向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的思想始终沉浸在好奇之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精神;提高学生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灵性和聪慧,培养其掌握、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地理教学的精髓。我坚信,在推行新一轮课程标准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问题探究式教学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2] 李继晗,胡凡东.“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地理教学,2007(10).
  [3] 林培英.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 程祥清,吴宏生.“探究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潜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10).
  [5] 高俊昌.试论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