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课堂上的争论600字 [浅谈课堂上对学生问题争论的调控]
 

课堂上的争论600字 [浅谈课堂上对学生问题争论的调控]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3:31 影响了:

  [摘要]课堂讨论能调动学习兴趣,争论能激活课堂气氛,辩论能提高学生能力。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相持不下的情况,对此,教师应对讨论的问题及讨论的节奏进行有效的调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文陈述了教师在调控过程中应采用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课堂讨论 争论 调控
  
  马克思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分是非”、“治曲折”,所以,争议也就成了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课堂上出现的争议就是学生对某个有疑义问题的争论,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既然是讨论,就会出现争论,有时的争论,开始虽是面红耳赤,不见高下。但经过反复切磋,学生自己能平定风波,殊途同归,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有时双方为了一个问题据理力争,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谁;有时甚至是几方,课堂成了开水锅。众家的意见都发表了,怎么办?老师在此应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善于归纳同学们的意见,又要善于从众家意见中找出相通的地方加以提炼,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让学生充分争论,不要轻意叫停
  
  有时,我们会希望讨论能化解学生间的不同意见,但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有时存有差异也是讨论有意义的结果,只要学生对各种不同意见的共同之处有清晰的认识也就行了,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讨论人物形象时,对贾宝玉这个人物评说不一。有人说他是个混世魔王,有人说他是个浪荡公子,也有人说他是个叛逆勇士。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道辩论题:“你是怎样认识贾宝玉的?”肯定为一方,否定为一方。要求课后做好准备,课堂辩论,自愿组织,每人向召集人提供两条理由,由召集人选出积极性高,表达能力强的五位同学,成立辩论小组,其余成员上课辩论时配合本组行动,适时发言。这是一场对抗性辩论,是一种尝试,由于组织到位,效果较好。其一,辩题较明确,来自课文,学生较熟悉,有话可说,并且能从课文中找到例子来证明:其二,辩论双方既能站稳脚跟,不被对方找出破绽。又能不断从课文或对方的不严密言语中发现些蛛丝马迹。主动出击,使对方出动更多的力量予以反击,并在反击中向对方发起攻击,无论是台上小组核心成员,还是台下其他成员,都积极主动参与,辩论浪潮此起彼伏。这是从未见过的场面,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即使那些平时不讲话的同学,也能站起来。为本组同学呐喊助威,在整个讨论过程中,由同学们推出的主持人主持,我一直是一个观众,未作任何评论,一直到下课同学们还有兴趣。
  在争论中,教者还应鼓励同学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让学生充分说理。不要随意打断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实现师生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从长远看还应通过一篇篇凝聚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美好愿望与情感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讨论的本质就是通过大家共同探究,来解决那些认识上比较模糊的问题。学生之间的不同理解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知识和思维的差异,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对发展他们的智力更有帮助。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教学《故乡》,学完了课文,问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杨二嫂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如何评价她?”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同学的问题,而是这样问学生:你们对杨二嫂的看法如何?“可恶”“可气”“可怜。”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说说理由。”我鼓励同学们,让他们说下去。下面是三个学生的发言。A说:“她可恶,嘴尖皮厚,很自私,小市民习气较浓,恭维入的目的只在索要东西,她不同情闰土,把东西藏起来反而栽赃他。”B说:“她可气,‘豆腐西施’时的杨二嫂还是可爱的,对人不刻薄,后来人老了,豆腐也不好买了,为了生活,她才变得势利的。”C说:“她可怜,她也是一个不幸的人物,她心灵被扭曲,身上沾染了一些坏习气,爱占小便宜,甚至偷人家的零碎物件等。”三个同学说得都在理,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同学们已经明白了鲁迅塑造杨二嫂这个形象的意义、目的――她也是一个受害者。
  存有差异的氛围可以刺激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给那些与别人意见相似的入澄清的机会。因此,教师要积极诱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冷静地听取不同意见。为了创设争论气氛,要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把他们的意见讲清、讲透,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从而提高课堂争论的效果。
  
  三、让学生充分相信。不要轻意强加
  
  语文教学课堂上应闪烁着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以照亮其通往真理的道路。每次讨论不一定要有一个完美的答案,讨论、争论本身也是目的,因为。独立思考是追求真理的起点。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提取真理的勇气了。执教《离骚》,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下面两个问题:屈原成了“阶下囚”,他是个失败者吗?如何评价屈原的“忠”?讨论时,气氛很活跃,有说屈原是一个成功者。有说屈原是一个失败者,也有说屈原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各抒已见,理由都很充分。当讨论如何看待屈原的“忠”时。出现了短暂的“停电”,学生一是无话可说,从来没有老师问过这个问题;二是不敢说。忠吗?遭嫉妒、排斥、流放全不顾,一心想的就是国家。不忠吗?为了国家强盛把自己性命都搭上去了,也在所不惜。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未作深入讨论,以“怎样看待屈原的忠”为题,写一篇周记,引导学生课后作进一步探讨。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应以预设的标准去评价并规范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解答,教师要少用或不用否定的方法,教师的否定哪怕是不经意的都有可能影响学生思维决断的主动性。当讨论的氛围一旦形成,教师所做的工作便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在必要时给予帮助,让他们能把自己的意见更顺利更准确地表达出来。
  执教《蚊子和狮子》,启发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现在要你选择一个基层领导干部,供你选择的人只有三个,就是寓言中的蚊子、狮子和蜘蛛,而又必须从中确定一个,你该选谁呢?为什么选他?”下面是学生选择的理由。蚊子。它善于动脑筋,用自己的优势攻击强大对手的弱点,使对手时时处于被动地位,选择干部就要选这样的人,巧干出成果。狮子,它本领出众,是百兽中的佼佼者,敢拼敢冲是它的优点,选择干部就要选素质好的,实力能助他成功。蜘蛛,它勤勤恳恳,默默做好本职工作,它不张扬、低调。这是一个基层干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勤能补拙,相信他一定能干好。置身于各种不同的观点之中,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一般来说都具有暂时性。他们。逐步认识到对于任何问题并非都有唯一的、不可辩驳的解释,相反会引出许多别的看法来,而针对每种看法又可以提出一些合理的解释。通过对选择干部的讨论,同学们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基本上理解了这三个角色,并对这则寓言的寓意有了更深的了解,已经达到了理解课文的目的。
  争论是一种综合能力,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过程。真正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