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技术进步对二战轰炸机的影响 二战轰炸机排名
 

技术进步对二战轰炸机的影响 二战轰炸机排名

发布时间:2019-02-10 03:44:07 影响了:

  轰炸机在二战中功勋卓著,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巨大作用。透过那些被轰炸机摧毁的城市、舰船和坦克,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轰炸机真正的力量来源――科学技术。   轰炸机最重要的指标是载弹量和航程。二战初期和后期主力轰炸机性能见下表。二战中轰炸机之所以能在个头、体重、载弹量、航程等方面有如此大的提高,空气动力学、冶金、发动机等技术的发展居功至伟。例如流线型气动布局极大地减小了飞行阻力;金属材料的大量应用使结构强度大大提高;大功率增压活塞发动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使轰炸机可以飞得更快、更远。需要说明的是,技术发展只是性能提升的基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对这些技术的快速应用。在整个二战中,许多参战国尽管由于战略思想的不同而在优先发展战略或战术轰炸机方面存在差异,但对新技术在轰炸机上应用的重视程度却惊人的一致。例如德国在最先发展出喷气式发动机后就立即考虑在轰炸机上应用,只是由于难度太大,没有大规模应用,才最终将喷气发动机转用于战斗机。英、美等国更是第一时间将新技术放在轰炸机上去试验,一旦可行,就立即大规模应用。
  
  瞄准具:把炸弹投进泡菜坛
  
  30年代的轰炸机只有简单的机械和光学瞄准设备,投弹准确与否全凭投弹手的经验和运气。很显然,那时的轰炸准确性很低,即使用于对精确度要求不高的面积轰炸,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到30年代后期,各国为了提高轰炸机的投弹准确性,相继研制出了可以测量提前角的陀螺稳定半自动光学瞄准具。40年代中期,德、英、美等国又研制成功了可供复杂气象条件下轰炸瞄准的机载导航/轰炸雷达。
  二战时的高水平光学轰炸瞄准具主要有美国的“诺顿”、“斯佩里”系列,德国Loffe系列和英国ASBS系列、CSBS系列,其中又以美国的“诺顿”最具代表性。
  
  最早的“诺顿”M-1为协调式光学水平轰炸瞄准具,包括光学观察装置、观测线稳定装置、方向瞄准装置和距离瞄准装置等部分。光学观察装置用于观测目标,根据观测角(观测线与地垂线的夹角)判定载机与目标的相对位置。观测线(载机到目标的连线)稳定装置稳定起始观测线,防止因飞机俯仰或倾斜引起的误差,保证观测角准确。方向瞄准装置确定并修正飞机的偏航率。距离瞄准装置计算瞄准角,判定投弹时机。当观测角等于瞄准角时即可投弹。这种瞄准具有两个陀螺稳定系统,瞄准时间长,准确性较高。在当时的新闻中,“谱顿”轰炸瞄准具的精度常常被描述成可“在25000英尺把炸弹投入一个泡菜坛中”。实际上“诺顿”的精度并没有如此夸张,实战中炸弹能投在目标半径500英尺内就非常棒了。如在轰炸汉堡的行动中,美军B-17投下的炸弹只有31%左右落到目标半径1000英尺以内。但不管怎么说,“诺顿”轰炸瞄准具的性能在二战时仍属最高。有了它,轰炸机就不用再依靠投弹手的经验和运气了。二战后期出现的“诺顿”M-9瞄准具发展为向量协调式轰炸瞄准具。可与自动驾驶仪相联,在飞向目标的最后阶段接管飞机控制,避免出现人为误差。
  由于“诺顿”的技术性能在当时极为优秀,所以美国在二战中一直将“诺顿”轰炸瞄准具视为最高机密,制定了一系列保密规定,如“诺顿”瞄准具必须要用帆布包覆,只能在起飞前安装在轰炸机上,着陆后必须立即拆除,并且拆装过程必须要在武装卫兵的监督之下进行,轰炸机的机组人员必须宣誓以生命来守护瞄准器的机密,在飞机迫降被俘前先破坏“诺顿”瞄准具等等。
  美军之所以注重轰炸瞄准具的精确度,主要是因为美军陆航轰炸机部队的作战思想是在白天对目标实施精确轰炸。相比之下,喜欢夜间面积轰炸的英国皇家空军对轰炸瞄准具的精确度要求就没有这么高,其轰炸机广泛装备的是CSBS MK X1V轰炸瞄准具,性能比“诺顿”逊色一筹,但对于夜间面积轰炸来说已经足够。在二战中,美英两国总共为英国轰炸机生产了23000具MK X1V轰炸瞄准具。当然,英军也有很高档的光学轰炸瞄准具,即ASBS系列,主要装备于执行特殊精确轰炸任务(如轰炸德军重水工厂、鲁尔水坝)的轰炸机,性能与“诺顿”和德国轰炸机上的Loffe-7D/H基本相当。
  二战中的俯冲轰炸机也装有轰炸瞄准具,但性能不如水平轰炸机上的。例如美国海军MK7型轰炸瞄准具结构比“诺顿”简单,精确度也要差一个档次。当然,这种瞄准具在使用上也就没有“诺顿”那么严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军俯冲轰炸机被击落也是坠毁在海上,瞄准具不容易落到敌方手中)。
  机载导航/轰炸雷达最早是由德国于1940年研制而成,1941年以后开始装备于“道尼尔”Do-217、“海因克尔”He-111、“容克斯”Ju-88等轰炸机上,用于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攻击盟军地面和海面战术目标。盟军最早装备的导航/轰炸雷达是英国于1942年研制成功的H2S,10厘米波长。在轰炸汉堡时,英军“兰开斯特”、“哈利法克斯”、“蚊”式等轰炸机均装备了这种雷达。1943年,美军部分轰炸机也装备了H2S雷达。但在1943年以后,美国研制成功了3厘米波长的H2X导航/轰炸雷达,性能比H2S有较大提高,于是H2S便从美军轰炸机上退出。至二战末期,几乎美军所有重要的战术和战略轰炸机都装上了H2X雷达(生产型H2X在美军中编号为AN/APOS-15,而装在B-29上的改进型H2X被称为AN/APQ-13)。
  这些设备的大量使用,使轰炸机在二战中彻底摆脱了盲目投弹的困境,成为一种能够在任何时候对目标进行大规模准确攻击的恐怖武器。即使到二战后相当长时期内,这些设备也仍是轰炸机的标准配备,尽管此时的轰炸机已由活塞式变为喷气式。
  
  机载武器:让目标彻底毁灭
  
  二战中除海军鱼雷轰炸机的主要打击武器为鱼雷外,其余战略和战术轰炸机的主要打击武器都是航空炸弹。
  二战初期,轰炸机装�的航空炸弹大多为60、110、135、225千克爆破弹,它们对地面有生力量、普通建筑以及轻型装甲车辆有很大的杀伤力,但对于坚固目标,如潜艇洞库、巨型水坝、桥梁、涵洞、隧道、深藏地下的兵工厂、战列舰等目标破坏力有限,因此美、英、德等国开始研制重磅炸弹,先后出现了250、454、750、908、1000千克爆破弹、通用炸弹和穿甲弹。这些威力极大的重磅炸弹装备使用后,有力地提高了轰炸机对目标的打击能力。如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SBD、SBC2俯冲轰炸机携带的454、750千克穿甲弹将许多日本海军巡洋舰和战列舰送到了海底。在欧洲战场,英、美航空兵的454、908千克爆破弹和通用炸弹让德国许多坚固目标化成废墟;而德军的1000千克爆破弹也给盟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二战中期,随着对德战略轰炸的逐步扩大,英国感觉1000千克以下的重磅炸弹威力不敷使用,开始研制1815千克以上的巨型炸弹,逐渐推出了一系列著名的型号,如5440千克“高脚杯”、8325千克的“圆桶”、9980千克“大满贯”。而美国则在英国巨型炸弹基础上研制了5440千克的M109(T10)和ASM-1“塔松”、9980千克M110(T14)和T28。这些巨型炸弹的装药量均占总重的40%以上,威力空前。
  上述这些巨型炸弹在实战中使用最多的是英国轰炸机。1943年5月16日,英国皇家空军第617轰炸机中队19架经过改装的“兰开斯特”MK3轰炸机各携带一枚“圆桶”巨型炸弹轰炸鲁尔地区的三座水坝,先后炸毁了拱形结构的莫奈和埃德尔水坝,将索尔培重力坝炸开一个缺口,使鲁尔工业区变成一片泽国,严重破坏了德国的军工生产能力。
  1944年6月后,“兰开斯特”MK3轰炸机开始携带“高脚杯”巨型炸弹轰炸德国在欧洲占领区的铁路隧道、V1/V2导弹基地、水坝、鱼雷艇基地,并且还炸沉了德国海军“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大满贯”从1945年2月14日投入实战,主要用于摧毁德国境内的桥梁。到战争结束时共投掷了41枚,炸毁了4座桥梁。
  与英、美两国相比,德国虽然没有研制出巨型炸弹,但却研制成功了FX1400“弗里茨”滑翔制导炸弹、Hs-293/294反舰导弹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确制导武器,使轰炸机具备了精确攻击点目标的能力。
  在二战英国对德以及美国对日战略轰炸中,燃烧弹也是很重要的机载武器、许多时候使用量甚至超过了普通航弹。尽管燃烧弹自身杀伤力不如航弹,但由其引起的大火的破坏力却远远超过航弹。如汉堡、德累斯顿、东京等城市都是在燃烧弹的纵火攻击下变成连片废墟,人员死伤枕藉。特别是美国在二战后期研制成功的M-69燃烧弹,为集束包装,每个容器装有38枚M-69,每枚M-69重量仅2.3千克。别看它个头不大,下能穿透房屋,但由于内部填充的是凝固汽油,所以纵火能力特强。日本东京的大多数建筑又都是木质结构,在M-69燃烧弹的火攻下就如火炬一般熊熊燃烧。
  当然,要说二战中轰炸机投过的最可怖的机载武器,那毫无疑问是穷尽无数科学家心血、花费天文数字金钱造出的高技术武器――原子弹。广岛和长崎上空腾起的两朵蘑菇云清楚地告诉人们,“轰炸机+原子弹”已经成为一种播撒死亡的“大杀器”,并且在战后数年成为大国手里最得力的威慑大棒。
  
  防护:不遗余力
  
  轰炸机由于机体笨重、机动性差,面对战斗机拦截时很难摆脱,再加上二战中期以前,各国都缺乏性能好、航程远的护航战斗机,所以加强轰炸机自身的防御火力就成为不二选择。二战中,几乎所有轰炸机都装有多挺机枪,口径有7.7、7.62、7.92和12.7毫米,一些轰炸机还采用了20毫米机炮来加强自卫火力。而英、美两国的重轰炸机为了对付可能从各个方向袭来的战斗机,更是在机头、机背、机腹、机尾都安装了枪/炮塔,口径基本都是7.7毫米和12.7毫米,形成了严密的火力。初期的枪/炮塔为人工控制,战争后期渐渐改为动力控制或遥控式。
  凡事都有例外,有些轰炸机就没有加装机枪,如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的“蚊”B.Ⅳ式轰炸机,因为它有自己的独门保命绝招――高速。该机最大速度达612千米/小时,超过了二战中的大多数战斗机,所以其遇到敌方战斗机拦截时,可依靠高速摆脱。
  除了火力防御外。自封油箱、防护装甲、气球电缆切割器(用于切割拦阻气球)等新型技术装备也大量应用到轰炸机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轰炸机的生存能力。例如装有自封油箱和防护装甲的B-17轰炸机经常出现被打得弹痕累累却依然能飞回基地的情景。二战中后期,英军轰炸机在轰炸汉堡时还第一次使用了能干扰德军预警和炮瞄雷达的金属箔条,极大地减少了战损。
  
  俯冲轰炸机的落寞
  
  在二战轰炸机家族中,俯冲轰炸机显得比较特别,来势汹汹,去却匆匆。二战初期,德国空军Ju-87“斯图卡”啸叫着俯冲投弹的情景给了盟军极大的震撼,并使得“闪击战”这个名词为人们所熟知。但在英伦之战中,一年前还大出风头的Ju-87却损失惨重,从而使笼罩在俯冲轰炸机头顶上的光环迅速丧失,以致二战中后期各国都不再发展俯冲轰炸机,就连始作俑者德国对俯冲轰炸机的热情也大大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面防空技术的大幅提高以及战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由雷达指挥的密集高炮火力和高性能战斗机面前,飞行姿态呆板、只顾往下俯冲的俯冲轰炸机就像一个绝好的靶子。虽然俯冲轰炸机在美、日等国海军中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但是其地位却在逐渐降低,到二战后很快也退出历史舞台。其之所以能在海军中存在如此长时间,是由于二战中海军防空火力远远不及陆上。
  航空技术的进步促成了轰炸机在二战中的高速发展,而防空武器技术的发展又对轰炸机进行了大检验,最终使不适应战场环境变化的轰炸机类型淘汰出局。二战后,轰炸机技术又有了长足发展,不但从活塞式跃升为喷气式,航程和载弹量也比二战时提高了数倍。但是随着导弹武器和其它机种的迅速发展,轰炸机的重要性不断降低。时至今日,仍在服役的轰炸机型号和装备国家屈指可数,而拥有战略轰炸机的只剩下美、俄两家,至于新型轰炸机的研制,在世界上更是一片空白。技术这柄双刃剑,在将轰炸机推到极致的同时,为其消亡设定时间也未可知。
  
  [编辑 严晓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