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神盘公路改扩建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内容
 

神盘公路改扩建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内容

发布时间:2019-02-24 03:55:55 影响了:

  摘要:依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在现场调查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现状、动植物资源和水土流失状况等几方面对拟改扩建项目神盘公路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预测了该项目改扩建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对沿线农业生态、动植物等的影响和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拟改扩建项目在生态环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奠定基础,以达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神盘公路
  中图分类号:F301.24;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784-05
  
  Eco-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Expansion of Shenpan Highroad
  
  ZHAO Yong-huaa,JIA Xiab,LIU Genga,WANG Xiao-fenga
  (a.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 b.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tandards for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s and statistical data, the eco-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the expansion of Shenpan road was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land use, ecological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soil erosion conditions, et al.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on agro-ecological, fauna and flora resources and possible risk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operation period was forecasted.
  Key words: eco-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henpan road
  公路是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其建设和运营期均对地方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2],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神盘公路是陕西省神木县原煤外运的重要公路之一,属于二级公路,运力有限,已不能满足当今运输量日益增加的需求,因此对其进行改扩建,升级为一级公路,以满足实际运输能力需求。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3]的要求,必须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回顾性分析了拟改扩建神盘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并对建设期和营运期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为项目建设和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1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神木至盘唐公路位于黄土高原农牧生态区,属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控制生态亚区下的榆神府黄土梁水蚀风蚀控制区,该区的生态功能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水资源短缺等是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本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8.1~8.5℃,极端最高气温38.6℃,日夜温差悬殊,最大冻深147 cm;年降雨量一般为350~400 mm,且蒸发量大于降雨量,雨量多集中在7~9月,占总降雨量的60%,多为暴雨。气象灾害较多,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地貌类型有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土石山地貌和河谷阶地地貌,区域地表支离破碎,岩体裸露,山高谷深,沟谷切割剧烈,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主要有淡栗钙土、沙质黑垆土、沼泽土等分布。河流主要有窟野河、黄河小支流等。植被属于温带草原区域的暖温带森林草原地带,主要植被类型为草本植物、灌木和小面积落叶阔叶林与温带针叶林,包括“三北”防护林,路旁、村边、地埂防风固沙林等。
  2研究方法
  2.1野外调查
  调查项目沿线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设置样方,调查沿线的生物信息,并拍摄样方照片;记录沿线居民经济收入和用地状况。
  2.2资料收集
  收集林业局、农业局、国土局、环保局等部门的林业、农业、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统计数据等资料;获取遥感数据(以2007年6月28日中巴资源卫星数据为信息源,空间分辨率为19.5 m);搜集植物量、生产力等相关文献资料。
  2.3数据处理
  对于沿线的调查数据和各部门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对遥感图像进行校正、裁剪、监督分类、精度评价、矢量化、建立拓扑关系、统计项目两侧各300 m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和植被类型面积等;并根据文献资料,计算沿线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按地貌类型分段统计各数据。利用Erdas、ArcGIS、Excel等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现状分析
  3.1.1植被特征评价区植被类型主要有乔木林、灌木林、草本和栽培植被4类。栽培植被沿河流及梁峁缓坡地及较缓沟坡地呈现为带状,面积为107.83 hm2,占评价区面积的3.04%;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评价区的各个路段,面积为2 133.35 hm2,占评价区面积的60.16%,构成了评价区的景观基质;灌丛主要分布于评价区东南部,分布较为均一,面积为575.88 hm2,占评价区面积的16.24%;乔木林主要分布于窟野河河漫滩、黄河滩地和公路两侧,面积为658.44 hm2,占评价区面积的18.57%。各段植被特点与全区基本相似。张柏崖至沙峁段(上行线K8+000~K39+350、下行线K8+000~K40+800)以草丛为主,面积为1 728.01 hm2,占该区段的67.66%;栽培植被、灌木林和乔木林面积分别为70.09、195.80和500.41 hm2,占该区段的2.74%、7.67%和19.59%。沙峁至盘塘段(上行线K39+350~K55+700;下行线K40+800~K58+000)以草丛为主,面积为405.34 hm2,占该区段的40.85%;栽培植被、灌木林和乔木林面积分别为37.74、380.08和158.03 hm2,占该区段的3.80%、38.31%和15.93%。沙贺连接线以草丛为主,面积为62.54 hm2,占该区段的42.22%;栽培植被、灌木林和乔木林面积为3.85、39.70和39.90 hm2,占该区段的2.60%、26.80%和26.94%。
  3.1.2野生动物项目所在区大型动物很少见,数量较多的有兔、鼠等,如草兔、田鼠、家鼠等;鸟类有石鸡、喜鹊、乌鸦、家燕、布谷鸟、猫头鹰、啄木鸟等;爬行类动物有蟾蜍、草蛇、红花蛇等;未发现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动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1.3土地利用现状根据陕西省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资料,项目所在区榆林市面积43 578 km2,包括耕地面积6 410 km2,森林面积10 860 km2,草地面积19 552 km2(其中天然草地17 032 km2);项目直接影响区所在神木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总面积763 500 hm2,但大部分为山地和沙化滩地,耕地面积仅为45 220 hm2。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现状数据无法从统计数据中获取,其主要依赖于遥感解译结果。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国土资源部行业标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TD/T1010-1999)等相关规定,将评价区土地利用类型共划分为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等7类。评价全区及各段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见表1。评价区总面积
  3 546.21 hm2,其中草地广泛分布于沟谷两侧,植被类型为小叶锦鸡儿灌丛和丛生禾草草原,植被长势差,以中低覆盖度为主,面积2 133.35 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60.16%。未利用土地分为裸岩石砾地和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大面积分布于评价区基岩沟谷陡坡地,裸土地主要分布于黄土梁峁区,面积0.58 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0.02%。耕地分布于公路沿线两侧,河流一、二级阶地,梁峁盖地,梁峁缓坡地及较缓沟坡地,面积为107.83 hm2,占评价区域的3.04%。灌木林地主要分布于评价区路段的东南部沟谷两侧,以阴坡、陡坡、沟坡地为主,分布较为均一,其他路段分布较少,个别部位由于基岩裸露,灌木林地很少,灌丛生长矮小,面积575.88 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6.24%。水域面积较少,主要为窟野河和黄河,面积51.37 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45%。有林地主要沿河谷和公路两侧分布于窟野河河漫滩,河流一、二级阶地和黄河滩地区,面积为658.44 hm2,占评价区域的18.57%。居民点沿河流二级阶地、道路两侧、梁峁地等分布,面积18.76 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0.53%。改扩建公路沿线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其次为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共占地34.81%,其余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较少。
  张柏崖至沙峁段以草地为主,面积为1 728.01 hm2,占该区段面积的67.66%;耕地、灌木林地、有林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为70.09、195.80、500.41、12.57、46.57和0.35 hm2,占该区段面积的2.74%、7.67%、19.59%、0.49%、1.83%和0.01%。沙峁至盘塘段以草地为主,面积为405.34 hm2,占该区段面积的40.85%;耕地、灌木林地、有林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为37.74、380.08、158.03、6.19、4.62和0.23 hm2,占该区段面积的3.80%、38.31%、15.93%、0.62%、0.47%和0.02%。沙贺连接线以草地为主,面积为62.54 hm2,占该区段面积的42.22%;耕地面积为3.85 hm2,占该区段面积的2.60%;灌木林地面积为39.70 hm2,占该区段面积的26.80%;有林地面积为39.90 hm2,占该区段面积的26.94%;居民点与工矿用地面积为0.91 hm2,占该区段面积的0.61%;水域面积为1.22 hm2,占该区段面积的0.82%。
  3.1.4水土流失现状项目所在区域属于丘陵沟壑强度水土流失坡沟兼治区下的丘陵沟壑剧烈、极强度水土流失区亚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强制性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4],该区属于极强度和剧烈级别,其中张柏崖至二十里墩属于极强度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为10 000~20 000 t/km2・a;二十里墩至郭家塔属于剧烈水土流失级别中的低级区,土壤侵蚀模数为20 000~30 000 t/km2・a,自然植被以灌草丛为主,地形较破碎,部分地段岩石出露地表;K19+000至终点属于剧烈水土流失级别的高级区,土壤侵蚀模数≥30 000 t/km2・a,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之冠,该路段地形地貌特征以土石山地貌为主,地形起伏较明显,公路两侧以农田为主,自然植被以灌草丛为主,岩石裸露地面情况较多。
  3.1.5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具体计算方法见文献[5]。计算结果表明沿线区域土壤侵蚀严重,植被覆盖度中等,生物多样性一般水平,年平均降水量很小,区域水热条件较差,植被自我恢复能力较弱,沿线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质量水平为一般。
  3.1.6项目与湿地的关系根据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神木窟野河湿地保护范围为神木县神木镇到贺家川镇柳林滩村沿窟野河至窟野河与黄河交汇处,包括窟野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两岸1 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陕西黄河湿地保护范围为陕西省域内的黄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陕西一侧1 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全部纳入黄河湿地保护范围,从府谷县墙头乡的墙头村沿黄河向南一直到渭南市潼关县的秦东镇十里铺村,其中包含着早已设立的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而本改扩建项目从K8+000~K41+300(K40+200)路段在窟野河湿地范围内,与窟野河是经过关系;上行线的K54+000至盘塘和下行线的K56+000至盘塘在陕西黄河湿地保护范围内,与黄河是相近关系。窟野河湿地和黄河湿地保护较好。
  3.1.7回顾性环境影响分析已有神盘二级公路在施工期共设置弃土(渣)场23处,取土场5处;其中4个取土场在路边取土,1个为路外取土;13处弃土场设拦渣堤,10处为低洼地弃土,弃土场全部为荒地,所弃土石用于填土填沟,部分弃土用于路堤边坡的加宽。项目在建设期中对取、弃土场和临时占地采取严格的恢复工作,取土场严格按设计控制取土深度,其中坡地取土设计与自然边坡坡度相同,并设挡水埂,取土完成后,主要采取复耕等方式恢复植被。项目全线造林83.27 hm2,栽植油松5 300株,种草0.54 hm2;主要是在路堤两侧坡脚或边坡外种植高大乔木,边坡种植草皮。根据现场调查,现有神盘公路施工期设置的取弃土场经多年的恢复,场地的植被均已得到恢复,沿线植被长势良好。
  3.2预测分析
  3.2.1对沿线农业生态的影响分析改扩建项目全线新增永久性占地总面积为167.02 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71%,其中,新增占用耕地为59.43 hm2,占新增总占地面积的35.58%,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68%;新增占用林地为107.59 hm2,占新增总占地面积的64.4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3.03%。项目占用农田约59.43 hm2,其中水浇地19.97 hm2,旱地39.46 hm2;区域基本农田占耕地总数约为57.40%,按此比例估算本项目区占用基本农田为34.11 hm2。尽管占用的基本农田数量较小,但毕竟耕地是农业的根本,是农民生活的基础和经济收入的来源,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对沿线农业生产及失地农民生活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改扩建公路会改变沿线局部的土地利用现状,使耕地(含基本农田)的绝对数量减少。但工程占用耕地的面积仅占该县总耕地面积的0.13%。考虑到公路为带状建筑物,永久占地对全县的影响比较轻微。但是对于一些占地相对集中的村,造成了相对集中的占地,导致了在乡镇或村范围内耕地数量的急剧减少,这对个别村、组土地承包人的影响较大。从农业生产减少的量上看,改扩建工程所经过区域减少的粮食产量为193.15 t,根据市场平均价格,耕地按照每公顷每年6 486.00元折算出工程建设永久占地造成的耕地农业生产损失每年为38.55万元;减少的产量和产值仅占区域总产量的很小部分,不会对地区经济和群众生活产生明显影响。本项目属于重点建设项目,符合基本农田合理利用管理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公路用地范围,尽量少占基本农田,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设置临时用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2对植被的影响公路建设对沿线植被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永久占地减少了沿线乔木林、草丛、灌丛等植被面积;施工期临时占地如弃土场、施工便道与营地等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工程所处环境主要是农业生产用地,公路永久占用土地将造成占地范围内的带状地表植被的彻底损失,总计损失植被面积为167.02 hm2,占项目新增永久占地的64.42%,其中占用林地主要为公路两侧的四旁树和少量经济林木,以速成的杨树、柳树、枣树等为主,并非公益林等保护类林地。临时用地包括取土场、施工便道、拌合站、预制厂、堆料场等临时占地将对当地植被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造成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工程施工期由于机械碾压、施工人员的践踏等,施工作业周围的植被将遭到破坏,对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破坏明显,特别是对灌木层及草本层的破坏,乔木层由于缺乏灌木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对环境的抵抗能力下降,易感染病害和遭受风折。根据文献资料[6]和所得数据计算,拟建工程因征用土地,临时用地及取、弃土场地等使沿线地区的植被损失或损坏,造成植被生物量的损失约为2 779.71 t,其中生物量损失最大的地类是林地,占到了总生物量损失的76.48%。项目运行后,评价区内的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能力降低了253.47×106 g/a(C);林地降低了500.29×106 g/a(C)。农田生产力损失较小,不会对系统恢复力产生实质性影响。林地的损失量很大,主要是原来路旁的四旁树、经济林木等被清除,工程已经设计了新的防护林带,所以在工程完工后,林木在数量上能够达到原来的水平,经过若干年的生长,林地的生态功能基本可以恢复到现有水平。
  3.2.3对动物的影响拟改扩建公路两侧农业活动、煤矿开采和运输频繁,使沿线原有野生动物发生迁徙,沿线评价范围内无野生兽类的栖息地分布,分布的野生动物极少,主要有鼠类、蒙古兔等,施工期噪音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使其逃离施工区迁移到非施工区,但不会对其生存造成威胁,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基本不产生影响。但运营期会对野生动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噪音、灯光和公路不封闭造成的阻隔影响等;但动物会避开灯光,利用桥、涵洞等穿越公路完成觅食、栖息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沿线鸟类种类数量少,且大部分为常见种,其活动受空间限制较小,会通过迁移和飞翔来避免项目施工所造成的影响,工程建设对沿线鸟类的觅食等影响不大,施工过程中公路沿线周围环境的鸟类数量会有所减少,被施工影响的鸟类会在距离公路施工区较远的区域重新选择栖息地,不会导致鸟类多样性水平降低。施工对爬行动物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未及时处理的废弃物、多余或霉变的食品、饮料、破旧衣物用具及各种废塑料等引来的鼠类、蛇类、蛙类等,但施工结束后会逐渐消失。因此,由于该工程是旧路改扩建,原有工程早已运营数十年,许多野生动物早已离开工程区域,除建设期的施工噪音和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活动有一定影响外,运行期公路不封闭对野生动物尤其是兽类的阻隔影响很小;这些不利影响仅局限在施工区域,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当地野生动物基本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4小结
  1)项目区域处于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地形地貌属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是国家和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差,植被覆盖度中等,植被自我恢复能力较弱,生物多样性一般水平,河流数量很少,年平均降水量很小,水热条件较差,沿线区域荒漠化严重,土壤侵蚀模数在10 000 t/km2・a以上,其中K8+000~K9+300段属于极强度侵蚀,K9+300至盘塘属于剧烈侵蚀,侵蚀类型主要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沿线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一般。
  2)项目区植被类型有乔木林、灌丛、草丛和栽培植被等4种,以草丛为主,植物有沙蒿、子蒿、柠条、锦鸡儿、杨树、柳树、枣树、苹果树等。评价区总面积3 546.21 hm2,草丛面积为2 133.35 hm2,占评价区面积的60.16%;乔木林面积为658.44 hm2,占评价区面积的18.57%;灌丛面积为575.88 hm2,占评价区面积的16.24%;栽培植被面积为107.83 hm2,占评价区面积的3.04%。
  3)评价区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水浇地和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与未利用地7类,耕地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3.04%,有林地占18.57%,灌木林地占16.24%,草地占60.16%;建设用地占0.53%;水域面积占1.45%;未利用地面积占0.02%。改扩建公路沿线以草地为主,其次为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4)改扩建项目全线新增永久性占地总面积为167.02 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71%,其中,新增占用耕地为59.43 hm2,占新增总占地面积的35.58%,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68%;新增占用林地为107.59 hm2,占新增总占地面积的64.4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3.03%。永久占地中占用基本农田34.11 hm2,这种损失是永久的,应尽量减少占用和分割影响,并按照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相应条款执行,采取合理的补偿措施。植被生物量的损失,因占用土地共造成沿线生物量损失2 779.71 t,损失最大的地类是林地,占总生物量损失的76.48%;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能力降低253.47×106 g/a(C),林地降低500.29×106 g/a(C)。永久占地对全县的影响比较轻微,在项目新建路段和旧路改建路段对公路沿线农户的影响较小。
  5)项目沿线区域动物以常见种类为主,无国家和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出现和栖息地分布。拟建公路所经区域地貌类型为河谷阶地、黄土丘陵沟壑和土石山,地形破碎,生态环境较差,较难见到有动物出没,在公路沿线由于人类活动频繁,也很难见到有动物出没,加之施工期的施工噪音、人为活动影响和动物本身具有一定的避险能力,导致动物在施工期会主动离开工程区域;而运行期公路不封闭,在设置一定数量的动物通道的前提下,公路建设对野生动物尤其是兽类的阻隔影响很小。
  6)改扩建项目涉及窟野河湿地和黄河湿地,张柏崖至沙峁段(上行线K8+000-K39+350、下行线K8+000-K40+800)在窟野河湿地保护范围内,属经过关系;上行线K54+000至盘塘和下行线K56+000至盘塘在陕西黄河湿地保护范围内,与黄河是相近关系,在项目施工前应取得相关部门的许可,并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综合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看,该改扩建项目基本可行,施工过程需注意和加强环境保护,完善环境管理制度,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使项目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字春霞,李蜀庆. 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7-10.
  [2] 董海燕,徐斌. 杭新景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林改造规划探讨[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7):53-55.
  [3] JTGB03-2006,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
  [4] SL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
  [5] HJ/T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S].
  [6] 朱文泉,潘耀忠, 张锦水. 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J]. 植物生态学报,2007,31(3):413-42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