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环县掌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环县掌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发布时间:2019-02-24 05:14:41 影响了:

  摘要:环县掌区采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连片、综合治理、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注重科技、高效开发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新模式,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成效显著。
  关键词:开发利用;模式;掌区;环县
  
  1掌区概况
  
  环县掌区位于县城西北部,分布在蒲河、马莲河、清水河三条流域的上游源头区,现有掌面382条,长280~12 000m,宽53~907m。掌面农耕地240km3,地形比较平坦、开阔,交通比较方便,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饭碗田”。由于掌区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土壤侵蚀剧烈,以水力侵蚀为主,其次是重力侵蚀和风蚀,平均侵蚀模数9 000t/km3,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2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模式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1.1梁峁顶。坡耕地进行退耕,全垦整地种植优质紫花苜蓿,迅速恢复植被,发展草业;荒山沿等高线开挖鱼鳞坑(行距2m,株距1.50m)呈品字形排列栽植耐旱的沙棘、柠条灌木林。
  2.1.2山腰。对坡度较缓、完整的坡面从上游向下游沿等高线开挖口宽1.50m,底宽1m,深0.80m,长5m,间隔0.50m的蓄渗槽,行距6m,集流比1∶7,防御标准为50年一遇24h最大降水量。充分利用径流,蓄渗槽蓄洪后,在槽内营造以杏树为主的经济林;在槽外虚土上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蓄渗槽间隔原荒山带上栽植沙棘或柠条保持水土,形成经灌混交林;坡度较陡或破碎地段挖鱼鳞坑栽植沙棘灌木林。
  2.1.3掌地。掌面沿等高线,从上到下集中连片兴修梯田,田面宽20~40m。统一规划,统一施工,不留空档,全面推进。并每隔一定距离因地制宜选取适当位置建设小型淤地坝,缓洪拦泥、淤地造田。在坡掌结合地带依掌傍山修建排洪渠,出口修建筑物,使洪水安全排向下游沟道。
  2.1.4道路、宅旁。每条掌修一条主干道路,在道路、村庄周围和坡面径流汇集处修建土涝池、土谷坊、水窖,解决人畜饮水,并在路边、宅旁植树、建果园,发展绿色通道和庭院经济。
  2.1.5沟道。根据库容、坝址地形等重要条件,在沟道内选择建设骨干坝或淤地坝,滞洪拦泥蓄水,防止沟道侵蚀,保护掌地。
  2.2规模连片,综合治理通过抓好典型示范,以示范点为突破口,使点连成片,片连成带,最终形成示范区。抓好典型示范,初步建成了李大庄综合治理、秦铺子梯田建设、宋掌种草养畜等一批各具特色、高质量的掌区水土保持治理典型。治理后的示范区域已经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地平了,山绿了,生态环境改善了,群众生活富裕了。规模连片治理,通过示范点带动辐射,形成了李大庄-秦铺子-二条俭,元城子-桃李湾-三角城,佛家岔-黄家山万亩林带3处,砖城子5 000亩梯田点1处,李大庄、宋掌3 000亩梯田点2处,二条俭、吴大洼、杨掌、刘坪2 000亩梯田点4处,宋掌10 000亩种草基地,黄家山、佛家岔、桃李湾1 000亩侧柏、油松示范工程3处等规模基地。多项生态措施配套实施,通过协调农、林、水、牧、企事业等有关单位综合配套各项措施,合理开发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取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的办法,保护植被,恢复生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立良好运行的生态系统。
  多年来,掌区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31km3,其中梯田7 420hm3,灌木林7 444hm3,乔木林1 464hm3,经济林4 300hm3,人工种草11 900hm3,小型水保工程2 660处。治理程度达到36%。
  2.3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改革管理体制,在掌区内对国家投资建设的各项工程及群众治理后的荒山,进行产权改革,把管理受益权以承包、拍卖、租赁的形式全面推向社会。谁管理,谁受益,做到治、管、用结合,责、权、利分明,激发群众管护和治理的积极性,确保各项治理成果发挥效益。示范区内农户共承包荒山6 540亩,承包淤地坝7座。大力推行水保专业队治理。水保部门与专业队以承包的关系进行合同化管理,专业队包任务、包质量、包管护,提供治理成果,精心组织施工队伍,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严把质量关,加强管理。水保部门严格进行检查验收,对达到标准者给予支付报酬。2003年春季 ,黄家山组织30多人的专业队造林两个多月,栽植侧柏(油松)1000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2.4注重科技,高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以梯田及种草面积较大的芦家湾乡宋掌为突破口,将人均13亩坡耕地中4.20亩按照“退二平一”的政策,动员群众修建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其余8.80亩全部种草,共种植优质紫花苜蓿671hm3。为促进草畜转化,水保局投资8.60万元扶持建设养畜暖棚50处,养羊600只,养牛30头。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 560元,成为掌区的典型致富村。引进优良品种,通过不断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抗旱农业品种,加大播种面积,发展高效农田,先后引进小尾寒羊、绒山羊、早胜牛等优良品种,大力发展舍饲养殖。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在农闲季节举办种植、养殖、加工管理等各种农林科普知识讲座,邀请有关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农忙季节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现场指导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等。另外还组织农民到外地参观学习,提高技能。挖掘耕地潜力,由于项目的带动,群众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种植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新修梯田通过深耕施肥,引进良种,覆膜套袋,科学种植,防治病虫等一系列先进管理措施的引用,使田、埂、边合理经济利用,粮、草、畜全面开发,土地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3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成效
  
  3.1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掌区治理后,年拦蓄径流831.52万m3,减少泥沙277.63万t,有效地拦截了洪水,保护了沟台掌地良田面积不受损失,雨水就地拦蓄利用,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3.2土地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大面积的梯田建设,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和荒山造林,使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土地利用率由51%提高到83%。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产业结构也得到调整,土地生产水平相应提高,农村社会总产值由5 678万元提高到1.02亿元,提高了45%,粮食单产由每公顷1 650kg提高到2 850kg,产值提高了1 200元,提高了73%。
  3.3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形成节节拦蓄,层层开发,达到有效利用天上水,合理拦蓄地面水,年拦蓄水量831.52万m3,人均197m3,土壤墒情缓解,人畜饮水困难得到解决。
  3.4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封禁治理后,植被得到较好恢复,荒山荒坡面积锐减,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3%提高到38.90%,治理程度由16%提高到45%,生态环境开始步入良性循环,许多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秀岭变得林草丰茂,不少罕见飞禽也在此栖息,呈现出粮丰林茂果飘香的美好景象。
  3.5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社会总产值逐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788元提高到1444元,提高了83%,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社会风气好转,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渐步入和谐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