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小学生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小学生写作能力

发布时间:2019-06-14 04:29:38 影响了:

  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就有“一文定天下”之说,可见作文的重要性。但是一提起作文,学生便高喊:“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有的学生甚至视作文如洪水猛兽。如何改变学生的作文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谈几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广泛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首要因素。如何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呢?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写出好文章,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课文中的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观察积累,丰富学生的素材之库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初中生写作的材料来源不外乎两个渠道:一个是生活,另一个是书本。这两个方面,有一方面解决好了,就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来。但是,初中学生读书不多,知识储备少,见识不多,视野也狭窄,所以写作文总是空洞无物,缺乏具体的感受。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带学生走出课堂,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直接跟自然进行对话,去触摸生活的痕迹,感受生活的灵气。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并且要求学生及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观察得多了,写的机会也多了,积累也就慢慢丰厚起来。
  三、探索技巧,让写作有章可循
  语文教师要适当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写作中有章可循,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1.审题。话题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是什么话题。要注意话题的限制成分,注意材料的限制性。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面对作文话题时,头脑中应该准备几个具体的生活场景,生活画面,生活思考,在对比中选最好的。让学生明白话题作文必须注意表现自己的思想,但不一定非得从大处落笔。深刻的思想可以从理性的阅读中来,更可以从感性的现实生活中来。生活是如此的广阔,时时处处都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微小的事物中看到博大的内容。
  2.选材。教师要让学生做到,一看到话题,大脑要迅速从以下五个方面搜寻材料: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读书生活。经过自己大脑的筛选,然后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材料去组织写作。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材料,一定要注意抒发真情。可以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经历过的东西,肯定是真的,但在选材上要选令自己动情的事例。事例要细,通过细节突出情感。让学生多在细节上下点工夫,通过细节来体现“情”。
  3.开头和结尾。元代的乔梦符说文章要有“凤头、猪肚、豹尾”,清代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告诉他的儿辈如何写好考场作文:“场中作文,有盗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别,此一法也。”可见历来的考场作文,都很重视开头和结尾。关于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除了教师适当地点拨一些技巧,如开篇可以采用铺排法、描写法、题记法、细节凸现法、接近法等方法,结尾则要有理性的光辉,最好是来自生活的感悟。
  另外,作文的结构、语言特色、立意等各方面都是能够寻些技巧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阅读教学中,多以课文为例,强化一些写作方面的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写作,在平时的写作中勇于实践,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互评互改,提高能力
  作文批改,除了教师必要的批改,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自己评改、小组批改、互批互改等多种形式。最常用而有效的是互批互改。教师要在互批互改前明确批改的程序及具体要求。大量的实践证明:互评互改作文使学生在批改中逐渐学会思索,进而有了自己的某些判断和认识,并且逐步养成了爱动笔的好习惯。互评互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以上所谈仅仅是笔者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粗浅认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以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使作文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