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 打开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
 

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 打开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

发布时间:2019-06-22 04:21:26 影响了:

  【摘 要】背诵名篇佳作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背诵也要注重方法:求理解、须读对、不心急,最根本的还是熟读。  【关键词】背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中学教育从根本上说还是基础教育,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仍然是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中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和文学作品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背诵名篇佳作对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老师在讲课时,喜欢对一些名家名篇作详细的剖析,以求使学生从本质上真正的理解这篇名作。老师为此大费苦心,学生如坠云雾,结果总是不大理想的。其原因无外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如老师对名篇佳作进行深入浅出的点拨,腾出时间让学生背诵,让学生熟读百遍之中,自己体会魅力之所在。随着学生背诵的增多,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水涨船高了,再做浅显的阅读文时,自然与以前背诵的内容产生了共鸣,理解起来也就方便多了。
  再说,大量的阅读和背诵是分不开的。阅读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一种泛读;背诵是一种精读,可以说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精读和泛读是不可分开的,而更应该是精读为主。所以背诵是不可替代的。相反,泛读的内容的过多还容易产生一种负面的影响,那就是眼高手低的毛病,这在学习中的危害是巨大的。
  记得我的老师说过一句话“作文是写出来的”,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是关键,但我想多写也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的,就像学书法一样,要经历描、临、背帖三个阶段,其中背帖是十分关键的,使每个字了然于胸,这才是练书法的根本,以后每次写字前胸中已有千壑了。同样,对于写作而言,背诵名篇佳作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背的多了,一些素材和妙语都烂熟于心了,写起来自然意境高远。到了考试的时候也就不用临时抱佛脚了,作文取得高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如果只是一味地多写,那只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原地徘徊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就比较难了。
  因此,我认为背诵的多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时候,思维打开也就有所凭借了,而且这样的积累对学生会是终生受益的。
  背诵也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而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所以背诵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不断诵读积累的道理。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值得背诵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自然成诵的过程就是不断体验名家名篇思想感情的过程,不断领悟名家名篇语言魅力的过程,也就是使自己变得“文质兼美”的过程。自然成诵的名家名篇多了,你的思想境界、语言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背诵,除了多读、熟读,固然没有什么“秘诀”,但也不可不讲究方法。其一,先求理解,懂了就比较容易背。不懂就背,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在背之前,文意、段意、句意应当有个较为准确的了解,特别是全文的脉络、结构和一些关键性语句都得了然于胸。其二,必须读对。字音、句读、语气、句调等如果读得不对,即使花九牛二虎之力,你背熟的也是错的东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其三,不能心急,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一段一段地背,一段之中,要一句一句地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如操之过急,反而容易忘记。这些方法都是辅助性的,最要紧、最根本的还是熟读,不是为了背而去读,而是一遍又一遍用“心”去读。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天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用“心”去读,读它七八十遍甚至上百遍,最后你即使不把注意力集中于背诵,书上的语句也能从你口中顺顺畅畅地倾泻而出。这时,当你说话,写作时,你所背文章中词语、句式就会自然而然地涌向你的大脑和笔头,你的所思所感也会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读书背书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但少年却是最佳时期,因为这时记性特好,背下来的书到老都不会忘记。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直到暮年还每天读书抄书,但是他说:“随抄随记随忘记,偏记儿时读过书。”著名作家、诗人邵燕祥在回忆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文章中写道:“年纪大了,记忆力日衰。但早年记诵的一些断章警句,还时时浮上心头。”茅盾在年轻时能够流畅地背诵整部《红楼梦》,这于他后来的写作确实大有裨益。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我们当然不必像茅盾那样把整部《红楼梦》都背出来,但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将使我们终生受益,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康纳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