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信息化战争论文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
 

信息化战争论文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

发布时间:2019-06-25 04:13:53 影响了:

  [摘 要]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社会的信息化带给教育多方面的冲击: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全球化视野,课程内容强调综合化和开放性,学习方式趋于自主和探究,学习者的角色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经营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既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信息化时代教学的价值追求。宏观设计教育系统理论告诉我们社会转型与教学设计之间的紧密关系,为提升教学品质,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设计,转变为以理解为宗旨的教学设计,以理解作为应对社会转型的手段。文章阐述了理解性教学的内涵,提出了理解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即设计衍生性主题、创设理解性教学环境、确定理解的目标、组织理解性活动、呈现理解的表现和持续的评估。
  [关键词] 信息化社会; 教学设计; 理解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陈明选(1957—),男,重庆开县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E-mail:chenmx@jiangnan.edu.cn。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人类知识正在急剧增加,社会变化的新需求已无法通过基本技能训练来满足,对知识的简单记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不变的竞争优势。学习能力的获得不是光靠对知识的记忆和训练,而是需要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内化知识而获得的。信息化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社会中,决定一个人发展潜力大小的往往不是他所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而是他所创造知识潜力的大小。诺贝尔奖得主西蒙(Herbert Simon)指出:“知识的意义已经从能够记忆和重复某些信息,转变为能够搜寻和使用信息。”网络化时代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改革,追问着课程与教学的姿态回应。那么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如何承担社会的变革使命,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是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信息化社会的学校课程与教学诉求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创造力和全球视野
  信息时代以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为特点,打破了学习环境和人类交往的局限,实现全球化的信息融合。新的时代将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也更加关注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各国经济的竞争就是对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所以高效学习成为教育变革所追求的目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需要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全球化的能力,关注和培养学生形成统整、融合、连贯的知识,具备适应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尤其是对知识和信息的整合能力以及跨国理解的能力等,都是基于对知识和信息的理解和应用。可以说,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和信息的整合,才能实现高效学习。教育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教学设计作为课程目标落实的一个基本环节,也必然要受到重视。
  (二)课程内容的重构:综合化和开放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往学科和知识的分化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割裂,学生不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课程内容将学生的个体发展分割开来。但在这样一个知识激增、强调合作和整合信息的时代,课程内容正在实现综合化和跨学科统整,尤其课程发展的过程呈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而课程的综合化和开放性特征也正回应个体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生需要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知识变成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不再是封闭、稳定的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面对知识的开放、多元和综合化,需要学校教育以宽容的姿态来接受外来文化和知识,而接受知识的前提是理解,基于理解的知识才能体现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可延展性,因此也需要从强调知识的掌握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教学方式和模式发生重大转变,教学手段出现多样化和现代化,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探究和协作。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其角色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终身学习者和知识建构者,而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领者、知识的导航者。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与环境、自我、学习内容之间的一种建构。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发现以及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求,也要求我们对学习方式进行变革。因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习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内在使然。教师必须重新思考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注重记忆、结果转变为注重理解、过程和创新。
  (四)教学的本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的价值追求及实践方式与时代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教学的期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社会的核心特征就是追求“效率”,与此相匹配的教学则是追求知识传授的效率。这样,在教育中学习的“时间”、“空间”、“人”、“知识”和“环境”,一切都是以“效率性”原理为基础得以制度化的。当掌握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当教学过于强调掌握知识的效率时,教学就只是意味着“掌握”而不是为了“理解”。此时的教学就沦为传授知识的手段,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甚至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 也都被当作是知识传授与学习的条件。知识支配了教学,也支配了教学中的人。[1]这些能力以及潜力的获得也不是通过接受性学习,通过记忆和背诵前人的经验获得,也是需要学生进行理解性的学习,在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知识之间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在信息化社会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性质,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理解知识与人的实践关系,理解知识对人的意义。
  古德莱德的五个层次的课程理论告诉我们,从实施的课程到经验的课程之间的差别在于理解。由于理解是从个体的人生经验和精神世界出发,理解的内容最终被接纳到个体的经验当中并对个体的知识和经验起到建构作用。知识只有与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发生连接,才能真正进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转化为智慧和经验。而随着知识的激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因此,理解其实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体验后才会深刻理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中的矛盾和活动均是以理解为中心构建的,借助外显的行为表现的。教师必须从“为什么教”、“应该教什么”、“如何教”三方面的理解开始设计自己的教学,并把对教学的理解转化为教学方式。[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