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实证基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实证基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

发布时间:2019-06-27 04:10:13 影响了: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和发展,青少年已经成为主要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之一。青少年在享用互联网带来的种种便利之時,其中部分人因为过分沉溺于网络而导致“网络成瘾”。我们根据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探讨了其自我中心思维、自我、依恋、人格、生活事件等多方面因素与其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开发了青少年网络戍瘾的评价工具、提出了针对网络成瘾的干预建议。同時,我们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的界定和评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健康上网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互联网的雏形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而代表中国互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時刻是1987年发到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就是一句话:“Across the Great Wall,we can reach every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在中国才开始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5.13亿人(CNNIC,2012-01,),其中10-19岁人数占总数的26.7%,约1.37亿人,是中国网民最大用户群体之一。但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8.3%,与互联网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互联网一方面给青少年的学习、交往带来极大便利,使他们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尽情地享受着现代科技文明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乐。另一方面,网络作为科技的“双刃剑”,其负面效应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多方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网络成瘾”现象。
  网络成瘾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成瘾现象。现在学术界对于网络成瘾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统一判定标准。网络成瘾在研究中又称为“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Internet Use,PIU),这是一种多维度的综合症,包括认知和行为的诸多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导致如社会退缩、逃学、孤独、抑郁等社会性的、学业的、健康等方面的消极后果(caplan,2005;Davis,2001)。
  据我们对累计4千余名青少年的调查,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比例约为5.40%,应该说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比例,尤其是对孩子已经“网络成瘾”的家庭来说,更是因此寝食难安。那么,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我们又能够如何进行干预呢?搞清楚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可以为我们提供干预的实证基础。
  我们从青少年发展的角度,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参见:雷雳,2009),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雷雳,2010)。指导我们研究工作的大体理论假设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网络环境中也会依样葫芦,并且,互联网独有的特点又会使得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别具一格——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与其现实生活状况难脱于系,互联网本身的特点若用之不慎,则是火上浇油。
  2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测评
  关于网络成瘾的测评,最早由Young(1996)从物质依赖的角度,参照DSM-IV的相应标准提出了鉴别PIU的依据,之后,Young(1998)提出PIU应该是一种更类似于强迫性**的冲动控制失调,并根据DSM-IV中病理性**的10项标准确定了PIU的8项标准,让被试回答是否符合这些标准。再往后,比较有影响的测评工具包括Davis的在线认知量表(0nline Cognition Scale,OCS,2001)以及国内使用较多的由台湾研究者陈淑惠等(2003)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2003)。不过,这些测评工具基本上是针对成年人、大学生的,并未顾及青少年的现实特点,另外,对网络成瘾的认识也存在着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我们参照国内外研究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了测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即所谓“网络成瘾”)的工具(雷雳,杨洋,2007),命名为“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量表采用Likert式5点自评式量表,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后的APIUS共38个题目,由6个维度构成(凸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同時,我们进行了内容效度、构想效度、结构效度等分析,APIUS显示了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我国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测量工具。
  此外,为了使APIUS更具警示和预防功效,我们将APIUS的项目平均得分大于等于3.15分者界定为“PIU群体”,大于等于3分小于3.15分者界定为“PIU边缘群体”,小于3分者界定为“PIU正常群体”。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自陈量表本身所具有的局限,在做临床诊断時还需要了解受测者在PIU各项症状上的真实表现。
  3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思维与“网络成瘾”
  自我中心思维是青少年期较为典型的心理特点之一,它体现为“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两个方面(Elkind,1967;Goossens,Beyers,Emmen,&van Aken,2002)。假想观众指的是青少年认为每个人都像他们那样对他们自己的行为特别关注;它会导致青少年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对他人想法的过度关注和对于现实和想象情境中他人反应的预期;个人神话指的是青少年相信他们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基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空间是否会成为青少年寻求他们想象中观众的理想舞台,而使他们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呢?另一方面,伴随青少年自我中心思维的变化是其“分离一个体化”过程(与父母分离而形成自我感的过程),假想观众被认为可能是青少年缓解其分离焦虑的防御机制(雷雳,郭菲,2008;郭菲,雷雳,2009)。
  我们(雷雳,郭菲,2008;郭菲,雷雳,2009)对青少年上网与其自我中心思维以及相应的分离一个体化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与“网络成瘾”有关的几项结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