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肯尼迪家族成员_王艮及其家族事迹考辨
 

肯尼迪家族成员_王艮及其家族事迹考辨

发布时间:2019-06-28 03:58:24 影响了:

  【摘要】王艮为明代著名思想家与教育家,泰州学派创始人。清人袁承业所编《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收录了王艮及其家族事迹的众多记述,对研究王艮思想渊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针对其中若干记述不详之处,如王艮是“商游四方”还是贩卖私盐、其家族宗庙建设过程等,文章结合相关史料进行考辨,希望有助于推进王艮思想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王艮及其家族 《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 考辨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哲学和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艮及其家族事迹是研究其思想产生及影响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发现的相关史料多以口传为主,著述较少,可供学界研究的历史文献较为欠缺。由清人袁承业编校、刊行于宣统二年(1910)的《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以下简称《遗集》),除收录有王艮语录及其诗文杂著外,还收录有王艮年谱、疏传、王一庵先生遗集、王东厓先生遗集、王东堧东隅东日天真四先生残稿和明儒王心斋先生弟子师承表,可为王艮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来源。但笔者在研读《遗集》时,发现其中有关王艮及其家族事迹的某些记述,或语焉不详,或失之片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结合相关史料进行考辨,以求有助于学界王艮研究的深入。
  “商游四方”与贩卖私盐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六月十六日,七岁时上私塾,十一岁时因家境贫穷而被迫辍学,三年后母亲离世,这让原本脆弱的家庭雪上加霜。为养家糊口,王艮十九岁时奉父命出行,第一次北上山东经商,此后,王艮又在二十三岁和二十五岁时两次前往山东经商。相关记载收录在《遗集》卷三《先生年谱》。“明弘治十四年(1501),先生十九岁。客山东,奉守庵公命,商游四方,先生以山东阙里所在,径越山东。……明弘治十八年(1505),先生二十三岁。客山东,先生有疾,从医家受倒仓法,既愈乃究心医道。……明正德二年(1507),先生二十五岁。客山东。过阙里,谒孔圣及颜、曾、思、孟诸庙,瞻拜感激,奋然有任道之志。”①
  王艮外出经商六年,但史料记述中难以确知王艮究竟经营何物,年谱并未交待王艮具体的经营状况,而是以“客山东”和“商游四方”字眼一笔带过。笔者结合相关史料认为,王艮从事的是贩卖私盐的活动。
  王艮得以经营盐货主要是因为其身为灶民,隶属灶籍。《明史》中明确记载王艮之父是灶丁,有承担劳役的义务,王艮从小就代父亲服劳役以尽孝心。“艮字汝止,初名银,王守仁为更名,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父灶丁,冬晨犯寒役于官,艮哭曰:‘为人子令父至此得为人乎?’出代父役,入定省惟谨。”②明朝廷规定灶籍为世袭,即便为官后仍不得变更。故而以此推论,王艮应当属于灶民。又《遗集》卷五《明王东堧先生传》载王艮长子王衣“理家政,督耕煎,裕生计,供父游览之需”③,由王衣“督耕煎”的制盐活动可知,其父王艮确属灶籍无疑。
  灶籍身份便于王艮取得盐货,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经营的一定是盐货贸易。而清人张岱所著《石匮书》中一段文字记载提供了证明王艮经营盐货的线索。“王艮,故名银,泰州人,泰俗负盐,艮父故为盐商,第名其子曰银耳。”张岱说王艮的父亲王玒是一名盐商,从事盐业贸易,王玒为长子取名王银(即王艮)。据笔者所查,王玒的另外两个儿子分别叫王锦、王钱。无论是王银,还是王锦、王钱,均与钱财密切相关,故而张岱曾讥讽王玒浓浓的商人气息和低俗的格调。子承父业,长大后的王艮接替父亲进行盐货经营应是理所当然之事。
  张岱又称王玒为“盐商”,那么王艮父子进行的贩盐活动合法吗?前述已知王艮幼时因家中贫穷而辍学,因而在王艮经商发迹之前,“盐商”王玒的家境相当困难。而正规的盐商需要购买官府发放的盐引才能到盐场支盐,再到指定销盐区发卖,其中,仅仅购买盐引便需一笔巨额资金,这是王玒根本买不起的。又据乾隆《小海场新志》记载,在两淮盐场,“其擅煮海之利,又系徽、西大姓,而土著则绝无而仅有也”④。作为两淮盐场的“土著”灶民,王玒应该不会是合法盐商;他之所以被称为“盐商”,大概是张岱的一种曲笔,其实际透漏的信息便是王玒从事的是贩卖私盐的活动。由此亦可知,王艮之“商游四方”,其背后真相应当是王艮前往各地从事私盐贩卖活动。“为尊者讳”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笔法。王艮成名之后,贵为一代宗师,思想流传甚广,影响巨大,而贩卖私盐则是严重违反朝廷法规的行为。宗师与私盐贩的形象差别,当是《先生年谱》中为王艮曲笔写法的主要考虑。此外,明代贩卖私盐重则处死,这也应当影响了著者编写《先生年谱》时的写法。
  “议建家庙”还是“建宗庙”
  王艮的崛起是安丰王氏宗族发展的一大契机。王艮重孝悌的价值观念更促进宗族后人积极进行宗族建设。王元鼎为王艮之曾孙,积极参与王氏宗祠的建造,但史料中的相关内容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在《遗集》卷五《附王东堧东隅东日天真四先生残稿》中记载曰:“王元鼎,字调元,一字去赝,号禹卿,曾祖艮,祖衣,父之垣,俱明儒也……躬行实践,尤以搜罗先世遗失为心,凡诸名公疏传心斋者,辑为疏传,合编二卷,次修族谱,建宗庙,立义塾,睦宗族,敦伦纪。”⑤而在明人耿定力、丁宾刑合编辑的《重镌心斋王先生全集》中,对王元鼎的记载则是:“立宗会,议建家庙、义塾,睦族众,训弟子。”
  从上可知,前一则材料用的是“建宗庙”,而后一则材料用的则是“议建家庙”。这也就是说,前者表达的意思是建立宗庙已经有了结果,其中王元鼎参与了修建宗庙;而后者表达的意思是建立宗庙之事尚处于筹划阶段,王元鼎仅是提议建造家庙。这两条材料是否相互矛盾?还是另有原因?这牵涉了安丰王氏宗族的建构过程的问题。
  明清时期是民间社会建设宗族的高潮时期,这种风气亦波及盐场社会。但受史料的限制,盐场社会的宗族建设过程并没引起学界的足够注意,故而有关安丰王氏宗祠的建构过程至今不详。康熙《重修中十场志》记载安丰盐场有“王氏宗祠”,可惜文中对“王氏宗祠”未有任何文字加以说明。笔者遍查史料,发现在安丰王姓者中除王元鼎有建造宗祠的记录外,王嘉令与宗祠建造亦有密切的关系。王嘉令,王扆之孙,活跃于明末天启和崇祯年间;王扆则是王艮同胞或同宗兄弟之子。王嘉令是安丰盐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少孤贫,纤啬作苦数十年,积赀累巨万,力行善事”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基础,王嘉令热心于地方事务和宗族的建构。“王嘉令,号仰庵,王氏为安丰巨族,家世有隐德,嘉令祖扆,尝独立为阖场清侵界事,详别传中。嘉令……凡地方有公务,当兴举者,不惜身出多金……如嘉靖间,角斜场以潮变,派本场代办盐一千七十引,岁纳课二百十四两有奇,经五十余年,嘉令出身告复,始得仍归角斜,其一端也,他如修族谱、建宗祠,种种不一。”⑦
  从上可知,王嘉令也积极参与宗祠建设。结合王元鼎和王嘉令生活的年代,以及仅此二人在史料中有参与宗庙建设的记载考虑,笔者认为前文所引王元鼎“建宗庙”和“议建家庙”的两则记述或许并不矛盾,它恰恰反映了王元鼎在修建王氏宗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王氏宗祠筹建之始,王元鼎便积极参与其中,至天启、崇祯年间,王嘉令再襄助建设,与王元鼎一道修建完工王氏宗祠。可以说,王元鼎在修建王氏宗庙过程中,很可能始终积极参与,多方筹集,直到与实力雄厚的族人王嘉令一道完成宗庙建设。
  王艮“以孝悌为本”的孝悌观影响后世深远,其在明代也被普遍用来指导宗族建设,成为宗族建设的价值核心。王元鼎作为三代“明儒”之后,能够将前人思想“躬行实践”,矢志不渝地参与宗庙建设,亦属难能可贵。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王艮崛起后,其思想在宗族内亦产生延绵不绝的巨大影响力。
  结语
  思想史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物生平及其活动场景的重现。就王艮思想研究而言,《遗集》提供的相关史料能帮助还原真实的王艮及其家族,但必要的考辨将为更准确而全面地了解与阐释王艮思想提供前提。这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东南沿海盐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8JJD840189)
  注释
  ①③⑤袁承业编校:《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清)宣统二年(1909)四月东台袁氏据原刻本重编校排印,第1页,第14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274页。
  ④(清)林正青纂:《小海场新志》,清乾隆四年刻本,第230页。
  ⑥(清)周右等修纂:《东台县志》,清嘉庆二十二年刻本,第546页。
  ⑦(清)汪兆璋纂:《重修中十场志》,康熙十二年木刻本抄写,第322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