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辛弃疾词作感伤美的欣赏 辛弃疾词作品集
 

辛弃疾词作感伤美的欣赏 辛弃疾词作品集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1:34 影响了:

  摘 要:辛弃疾作为一个词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但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也是两宋豪放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古代的第一流大文学家,对其词作感伤美的欣赏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作者的作品。本文从辛弃疾词作感伤美的角度对辛弃疾的作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词作;感伤美;欣赏
  作者简介:陈锦飞(1974-),女,广东化州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纵观辛弃疾的词作,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现就辛弃疾词作的三方面的内容所表现的感伤美作一个分析。
  一、“满怀英雄豪情,抗金复国去”的词作
  这类的情调显的得疏放超旷,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辛弃疾在65岁高龄再次被起用任镇江知府时,登楼有感之作。这首词是这类词的代表作,虽情调显的得疏放超旷,但也充满了浓厚的感伤情绪。上片的第一句“何处望神州”,包含了作者的多少辛酸,多少期待啊!登上北固楼北望,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么的美丽啊!在作者的眼里是“满眼风光”,可她仍在敌手。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都淹没在这“悠悠”的岁月之中。而自己的抗金复国愿望,也不是在这“悠悠”岁月中一拖再拖么?这一句暗讽南宋统治者的妥协苟安,拖延时间的行为。“不尽长江滚滚流”这一句,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诗句,寓含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下片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句,谓三国时吴国主孙权年轻有为率领吴国大军称雄于东南,与魏、蜀争战不休。当时堪与孙权匹敌的有谁呢?只有“曹刘”。这也是作者对自己年轻时的英雄壮举仍念念不忘,他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雄视三国之时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能再次领兵打仗,收复失地。最后一句,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里化用曹操对孙权赞美的话,谓在三国的历史人物中,孙权是最值得赞赏的。其实,作者对孙权在历史上的地位,评价并不过高(参看《美芹十论:自治第四》),这里把他作为杰出的英雄来歌颂,含有极其明显的借古讽今之意。作者在这里借古讽今,也是要表达他的抗金愿望无法实现的心情。“通篇问答自如,风格明快,情调基本上乐观昂扬,给人以鼓舞的力量”(胡云冀《宋词选》)。但纵观全词,除了胡云冀的评价外,其实也暗含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无法实现的感叹,也充满了感伤。我们初中学过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属于这一类。
  另外一首《西江月·遣兴》,也是思想情调显得疏放超旷,但也隐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在这里,作者通过抒写一时的兴致,来表达自己的激愤之情。上片第一二 句,写作者在醉里贪欢笑,时间过得快,没有时间去忧愁,作者把自己描画成一个疏狂放浪的醉汉形象,是因为作者在现实中太清醒了,太想收复国土了,但现实也太让他失望了。无奈之下,他只好醉里买笑,打发时间。其实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第三、四句,谓近来才认识到,对古人的书盲目相信是全然不对的。这里的意思不是菲薄古人,否定一切古书的意义。这是激愤语。因为作者按照古人的遗训去建立功业,结果却遭到排挤打击。这下片写具体的醉态、狂态,在诙谐嬉戏的外衣下却隐藏着政治上的失意,世路的坎坷,壮志难酬的无穷悲愤。作者所遣的哪有什么兴!全是满腹牢骚,无限的感伤!
  二、“爱国难爱,壮志难酬”的词作
  这类词作通篇都是表达作者心头挥之不去感伤。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送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思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作此词时辛弃疾已34岁,南投了13年。由于某种原因辛弃疾一直受到排挤,无法在而立之年施展其才能,实现其抱负。当他登上了与金对阵的前线宋建康(今南京市)赏心亭时,眼见祖国的大好河山沦落敌手,作为一个爱国的词人,不觉悲从中来。所见景物虽壮阔,却也壮中含悲:上片的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个“秋无际”,把作者的忧愁境况尽括其中;第二句“遥岑送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里用比喻、借代、倒装三种修辞方法极其简练地把作者的悲愤感情倾诉出来,作者遥望的山景是如此的美丽,可是她沦落敌手。此情此景,作者怎不愁,怎不恨?第三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面对大好河山无法收复,作者这位从山东南投的“江南游子”,站在夕阳西下的楼上,象离群的孤雁,想效力疆场,但累遭排挤,即使是“栏杆拍遍”,朝廷也不会理睬他这位“江南游子”的“登临意”!一腔报国情,竟然“无人会”!英雄发出了壮志难酬的慨叹。即使这样,辛弃疾也没有消沉。下片的第一句,辛弃疾也反其义地用了张翰弃官归田的典故,来表明自己尽管遭受主和派的一再排挤、打击,也不会放弃抗金复国的理想。第二句,又用刘备批评许汜的典故,表明自己不能只顾个人的利益,而要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但“可惜流年,忧思风雨,树犹如此!”英雄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叹:年华在国势飘摇中流逝,正如树木在风雨摧残中衰老。心里的苦闷,只好“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读了这首词,我们会被作者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伤情绪深深感染。充满了感伤美。辛弃疾的这首词,表达了他想收复国土解救沦陷区的人民的理想,至“真”至“善”不但他自己要“ 揾英雄泪”,读者也会为他悲哀痛苦,掬一把同情泪。究其原因,读者的悲哀痛苦是出于对辛弃疾的悲剧遭遇的怜悯与同情,这实际上就是对他强烈的爱国之情,要收复国土的理想的肯定。上对造成这种悲剧的投降派的否定。这样,读者从辛弃疾的感伤中看到了“美”,认识了“丑”,激发了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对丑的憎恨和唾弃,使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我们高中所学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这一类词。
  参考文献:
  [1]、 黎小瑶.宋词审美浅说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
  [2]、 陈新璋.唐诗宋词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3]、 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