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张艺谋奥斯卡之路 [张艺谋曲折的“大片”探索之路]
 

张艺谋奥斯卡之路 [张艺谋曲折的“大片”探索之路]

发布时间:2019-07-02 03:53:52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7-0119-01  摘要: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探索电影,还是对中国的“大片”时代,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作品都是中国探索电影的代表作,充分的显示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而《英雄》则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将电影的商业化进程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认可。张艺谋巨资打造的《金陵十三钗》最终也无缘奥斯卡,没能给中国大片带来新的希望。后张艺谋时期也确实存在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电影的大片之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张艺谋;大片;形式主义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张艺谋后期的绝大部分作品中,讲述的都是过去某个时代的故事。我们很少看到他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张艺谋偏爱的表现方式,即对性与爱的表达。无论是《英雄》中,无名所说的离间计,还是《十面埋伏》中,小妹和捕头的野合,《黄金甲》中的大王子与王后和宫女的**,又或者是《三枪》中老板娘与李四的偷情,都体现了他题材选择的特点。《金陵十三衩》妓女的故事更是直白的将性作为线索。
  电影《英雄》,是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武侠巨制商业大片,制作阵容空前强大,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侠的想象,想象着飞檐走壁无所不能的神功,想象着除暴安良,刚正不阿的豪情。侠,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对于恶势力的反抗和抵制,是我们这个民族正渐渐缺失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是张艺谋却在他的第一部武侠巨制中,让人们心目中的侠妥协了。他们没有帮助人们完成反抗的意愿,而是试图指望帝王给人民一个“天下”。究竟《英雄》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在张艺谋的心中,这个英雄是秦王吧!
  再看《十面埋伏》,唯美的镜头、惊险巧妙的武打场面在延续了《英雄》的基础上, 更多了一份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小妹与真假捕头的情感故事。比起《英雄》的主题,《十面埋伏》的爱情路线似乎更显得大片小调。
  美国影评人和传媒人普遍用“史诗之作”、“宏大的正剧奇观”、“视觉上灿烂至极”对《黄金甲》给予盛赞。而我却认为,《黄金甲》徒有场面,没有内涵。故事来源于曹禺的《雷雨》,原著的故事背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故事的讽刺意义和革命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将这样一个故事的背景换到了封建社会,那只能成为一场赤裸裸的**。
  如果说《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中国大片的奠基之作,那么《三枪拍案惊奇》又该如何评价。作为贺岁档喜剧,莫非是让大家开怀一下就算功德圆满?我不以为然。《三枪》翻拍自科恩兄弟的处女作《血迷宫》,是一部惊悚喜剧电影。总体而言,这部电影混搭武林外传与二人转的喜剧元素,再借用科恩作品《血迷宫》的经典悬念,这种“混搭”让观众颇感新鲜。但是,喜剧最大魅力在于讽刺,却丝毫没有从该片中体现。热热闹闹笑过之后,留下的恐怕只是对电影票钱的心疼了。
  张艺谋是形式感很强的导演,以至于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形式先行的感觉。绚烂的色彩,耀眼的明星,宏大的场面,精湛的细节,张艺谋的影片在形式美的表达上总是令人惊艳。然而内容相比形式就略显逊色了。这也是中国大片的共病。
  《英雄》在形式上的美让人叫绝。除了“罗生门”式的叙事策略,借鉴好莱坞的大片模式,对武打场面、影像画面设计、视听效果等方面也都颇有新意。可以说,《英雄》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所有关于中国的视觉符号,《英雄》里都不遗余力地再现:围棋、书法、剑、古琴、山水、竹筒、弓箭、巍巍楼宇、漫漫黄沙、青山碧水、红墙绿瓦。就色彩而言,《英雄》中,是“红”与“黑”的对立和碰撞。“黑”是秦朝的代表颜色,象征着宏大叙事的压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威严,而影片以红色隐喻国仇家恨,以红色象征火山爆发前的内在力量,以红色宣示一种剑侠特有的矢志与抱负。再加上几个场景中色彩的搭配与变化,美轮美奂。然而相比之下内容却显得逊色了很多。对于如何灭掉刺秦刺客的三次讲述虽然有形式烘托,但是却没有精彩的内容。
  《十面埋伏》的色彩完全照搬敦煌,居然可以不走样,所以我觉得挺了不起。竹林里的打斗也是让人叫绝。但是层层埋伏下爆发的爱情,在那样绝美的境况生与死的交缠之中。竟然并不动人。同样还是形式大于内容惹的祸。
  张艺谋是一个形式主义大师,他对电影形式的探索,已经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满目的菊花,夺目金碧琉璃,不管是精美的构图,震撼的场面,还是东方色彩的功夫打斗和气氛营造,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满城尽带黄金甲》,色彩运用上就值得怀疑了,虽然影片仍被拍得艳丽而富有质感,但是通篇都是宫闱的红黄相间,同波长色彩的不断轰炸,很难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之感。同样是形式大于内容,似乎观众买票进电影院不是对张艺谋的盲目崇拜就是某些明星的偶像效应,又或是对垂涎于低胸上阵的宫女和皇后。对于影片讲述的故事实在是不敢恭维。我们当然可以毫无愧色的说,这只是一部东方式的眼花缭乱的视觉盛宴而已。
  如果说前面几部作品在形式美上达到了中国电影前所未有的高度,恐怕《三枪拍案惊奇》不仅仅内容上没有亮点,红红绿绿的乡土中国风也并未引起观众的赞叹。现代人们还是很难接受“大俗即大雅”的观点。张艺谋几乎在每部作品中都会深深的打上自己视觉系的标志性符号。几乎每部电影,都是在薄弱的文学基础上强加一些绚丽的镜头画面,然后就开始沉醉其中。形式大于内容是张艺谋后期作品的通病,《金陵十三钗》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在大难临头的紧要关口,还安排这些秦淮女子端坐一排高唱《秦淮景》?更夸张的是,居然还闪回她们在妓院,身穿旗袍,集体摇曳的慢镜。至于动不动就来个局部特写,配着秦淮唱腔,凸显女人们脱衣裹胸的场景,实在令我无法接受。我不认为,在那样生死存亡的境遇下,还有谁有心情谈论风月。并不是几件摇曳的性感旗袍和迷情的《秦淮景》这种符号化的视听冲击就能成就一部电影的。
  作为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张艺谋有责任给中国电影,特别是中国大片以正确的审美导向。电影的商业化发展,让大片时代真正的到来。顾名思义,大片就是由大导演、大腕、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大阵容、大回报等等“大”级别的电影作品。然而一部名符其实的中国大片,恐怕不仅仅是这些。题材之大,主题之大,形式之大,内容之大,更重要的是给与观众的愉快感与思考。触动人心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好电影。
  我们看多了小情小爱的情调,见多了大爱大恨的从容,而真正的“大片”给与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视觉上的刺激和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应该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触动和思考。张艺谋的中国“大片”依旧在路上。
  生活的富裕,让我们对电影有了更多的期待;精神的富裕,让我们对电影有了更高的要求;资源的富裕,让我们对真正的中国“大片”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邬双.?张艺谋电影色彩意象研究[D]. 西南大学 2010.
  [2]张明芳.张艺谋电影论[D].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2.
  作者简介:
  代静,1987,女,回族,河北省沧州市人,就读于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硕士,广播电视艺术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