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百戏之祖秦腔] 什么是百戏之祖
 

[百戏之祖秦腔] 什么是百戏之祖

发布时间:2019-07-02 05:37:48 影响了:

陕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又称“三秦之地”,古时指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以及翟王董翳的领地,现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以及陕南秦巴山区。而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种,是陕西最具代表的传统文化。起于西周,源于西府,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

秦腔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其固有的特色而具有多种多样的别称。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而称“梆子腔”,又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也被称之为称“桄桄子”,此外由于它是靠胸腔之气吼出来的,又称“吼秦腔”,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俗称“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新中国成立后,规范、统一了地方戏曲名称及曲艺名称。秦腔虽有许多别称,但由于为百戏之祖,所以沿用了原始名称。

古秦地慷慨豪迈的民风,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调,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与此相应,秦腔的传统剧目中有很大一批是演忠奸斗争的,当然,秦腔传统剧目中也不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剧目。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音乐这一时间艺术,在人类审美感受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形态:起伏跌宕、反复渲染,属于体验方式的音响实体,是一种流动的线性艺术形态,它具备着以情动人的基本特征。秦腔唱腔乐曲音流横向思维单旋律状态之线形艺术载体,就有着这种形态之显着特征,它含有塑造艺术形象的乐思潜力,蕴蓄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 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例如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喷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
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也即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
凡属彩腔,均用假嗓。

可是在唱腔进行中间,字调表意性线条的乐音走向,往往要求行腔的表情性旋律跟着它走;
而表情性旋律线条正好相反,也总是要求表意性线条跟着自己的音形曲线跑。虽然有人说:“语言的终点是音乐的起点”。但秦腔中这两者的关系却是互相交织,既有趋向和谐、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排斥、背离着的另一面。它们环环紧扣,有机结合,生生不息,循环不已,推动着唱腔的不断向前发展,它们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艺术规律,呈现着秦腔语言美、行腔美所展示的表意性与表情性两种线条互相连结的传统美学风采,给人们以深沉的美感享受,从而实现并满足了黄土高原劳动群众的审美理想,成为西北人民现实的、科学的戏曲艺术观。

秦腔的伴奏乐队俗称场面。传统的秦腔伴奏乐队是文场在舞台的左侧,武场在舞台的右侧。一般是文场8人,武场5人;
现在的乐队因为是中西混合乐队或中型民族乐队,所以一般乐队都在乐池里面。伴奏乐器:文场有板胡(秦腔专用中音板胡)、秦二胡(高音二胡)、普通二胡、笛子(曲笛)、唢呐、海笛、笙、月琴、三弦、管、琵琶、扬琴、低音二胡、中阮、秦筝(古筝)、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双簧管、长笛、贝司、电琵琶等;
武场有板鼓、暴鼓、堂鼓、战鼓、大锣(湖广锣、勾锣)、手锣(小锣)、铙钹(大镲、扇子)、铰子、梆子、牙子(指板)、马锣、铴锣、碰铃(水水或星儿)、木鱼、三角铁、吊镲、喇叭鼓(花盆鼓)定音鼓、京锣、京镲等。其中琵琶、扬琴、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双簧管、长笛、贝司、电琵琶、三角铁、吊镲、喇叭鼓(花盆鼓)定音鼓、京锣、京镲等是建国后增补的乐器,更加烘托了秦腔音乐的气氛。其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秦腔艺术是中国农耕、农战文化时期的社会缩影,对于研究中国农耕文化、农战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道德价值系统、生活方式及民俗形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口传心授”,不管是唱腔、表演都需要一个心领神会的过程,因此过去特别讲究师承与流派关系。其宗旨在于不脱离本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依托于人本身的声音、形象和技能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延续这一文化链。

然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需要土壤的,随着我国社会的大变革,原来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文化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已经没有了秦腔艺术发展的最佳土壤,尤其体现在外来文化与现代科技对当地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强烈冲击。因此有人认为秦腔只能固定在传统的模式内才能保留原有的风味,但也有人认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秦腔必须变革与创新才有生命力。回首过去,秦腔的一些变化与发展都是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土壤里,整个社会体系并没有改变,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而今天,城乡的大格局与秦腔的区域性繁荣也证明了这种争论的问题所在。这一古老的艺术文化又将何去何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