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山西考察报告 [赴山西高校综合考察报告]
 

山西考察报告 [赴山西高校综合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9-07-02 09:17:40 影响了:
【摘要】: 第一部分考察总体情况综述赴山西综合考察团一共由47人组成,成员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李文长副院长为总领队,厦门大学副校长孙世刚为考察团团长。于2002年12月12日启程赴太原,23日返回北京。在山

  第一部分考察总体情况综述

  赴山西综合考察团一共由47人组成,成员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李文长副院长为总领队,厦门大学副校长孙世刚为考察团团长。于2002年12月12日启程赴太原,23日返回北京。在山西考察期间得到了山西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以及有关高校的热情接待和配合,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考察团在短短的10天里,先后学习考察了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华北工学院、阳泉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和雁北师范学院等8所高等院校。其中在大同市考察期间,我们还了解了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和大同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目前位于大同市的这几所院校正在紧密锣鼓地筹备合并、组建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省高等教育的办学历史也比较早。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的前身山西大学堂,与北京的京师大学堂、天津的北洋大学堂同时于1902年创建,至今已有100年历史。但是,就目前的状况看,山西省的高等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省内的40余所高校全部为地方院校,其中15所为本科院校,仅太原理工大学1所进入“211”工程。全省共有6所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博士点36个,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学科。

  通过考察,我们看到山西省高校拥有的一些优势和特色学科,以及积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鲜明的办学特色。例如位于山西大学的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84年建立的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2000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1年8月通过论证筹备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于2002年12月通过验收正式挂牌。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到国家重点实验室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得益于山西大学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机制使该室凝聚了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开展了量子保密通讯、量子离物传态,以及光与原子相互作用、光量子器件等等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再如华北工学院的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制了航空航天飞行器固态数据记录器,航空航天飞行器环境传感器及变换器,航空航天飞行器地面自动检测平台等尖端高科技产品,为我国尖端武器如远程导弹的研制做出了贡献。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大省,煤炭、电力是其主要产业。山西省的工科院校基本上都主要围绕煤炭和电力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重大科技难题开展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例如太原理工大学从1998年到2001年的4年中就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包括1项科技发明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

  山西省的一些高校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努力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做好学校的定位。如华北工学院原是兵器工业部的部属大学,下放给山西省后,仍然保持在兵器科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优势与持续发展。山西农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他们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来稳定师资队伍,提高办学水平,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在全国一些合并组建的高校纷纷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的时期,通过合并地处忻州的师专、教育学院、电大、职大等院校组建的忻州师范学院坚持师范院校的办学理念,为当地中、小学培养师资力量,并且通过深化改革,成为忻州最吸引人、最好的工作单位。其他如阳泉学院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积极的改革措施,使学校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阳泉学院,原来是阳泉市政府于1984年筹办的煤炭专科学校,曾一度面临困境。2000年新的领导班子上任,采取了多项有效的改革措施,坚持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已经走出困境,变求生存到求发展。

  在考察中我们也看到山西省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困难,等等。其主要原因可能还在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缓慢(2000年该省人均GDP居全国倒数第一),按当地的话说“山西既不是东部也不是西部”,即山西既不像东部省份那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投资环境,也不像西部省份那样享受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特殊优惠政策。

  除了高等院校外,我们还考察了山西省工业和农业两个有影响的单位。一是山西省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是国家520户重点企业之一,公司资产总额达19亿元,占地面积230万平方米,职工7000余人,每年拥有酿酒能力5万吨,年出口创汇两千万美元,年利税3亿元,是山西的利税大户。该企业是国有企业,还存在有一些国有企业的保守观念,如产品杂乱,广告力度不大,还有“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营销观念。二是昔阳的大寨。应该说在1964年提出“农业学大寨”之前大寨就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在治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战斗中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我们高兴地看到大寨二次创业到今天取得的一些新业绩。如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一些靠山顶的梯田已经植树变成了森林,建成了大寨的森林公园,成为大寨吸的旅游资源;市场经济也开始影响大寨人的生活:有了大寨牌子的商品,新落成了一些高规格的商品房。据说目前大寨人均年净收入4000元,在昔阳县是相当不错的。

  山西不仅是能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据说全国70%以上的地面文物都集中在山西省,这也为我们考察团的活动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在十天的考察中,我们参观了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和云岗石窟。参观了以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中民俗和晋商文化

  总的来说,本次赴山西省的综合考察,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直接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在山西省教育厅和各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NextPage]  第二部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山西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在山西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下积极推进的。由于山西省教育厅对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所以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1.以按期召开党代会为龙头,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近两年有4所高校召开了党代会,87.2%的学院党委、76%的系党总支按期换届。2.重视年轻干部的选拔使用。全省高校领导班子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下,76%的一把手不到50岁,且学历、职称层次提高。3.执照十六字方针发展党员。全省高校教师党员比例为51.9%,学生为6%,师生员工比例为12.6%。4.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实行量化管理。坚持每年检查评比,党员作用由虚到实。5.坚持校、系两级班子中心组学习制度,努力做到“两个结合”。6.提高邓小平理论“三进”水平,效果明显,省教育厅对十六所高校6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90%信仰马列主义,98%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

  一、山西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特点和基本经验

  山西省高校抓住教育体制改革和国家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的大好机遇,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认真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探索中上台阶,显示了勃勃生机。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和基本经验:

  (一)对学校的发展有明确的定位

  1、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百年老校

  山西大学提出:再铸一流的山西大学品牌,把山西大学建成地方特色更加鲜明、地区示范作用更加突出的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现代化综合大学,跻身于全国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太原理工大学提出:重塑精神,砥砺意志,努力在21世纪把学校建设成为实力更强、水平更高、效益更好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2、历史较长、特色鲜明的高校

  华北工学院提出,办成以军为本,面向全国,服务国防,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山西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提出,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办成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并具有一定研究生教育规模,坚持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特色与优势,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经、管、法、文、理、工相互支撑,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多科性财经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提出,办成全国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发展、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人,做出更大的贡献。雁北师范学院提出,把“坚持师范性,提升学术性,发展综合性”作为学校发展定位,“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现正筹建的山西大同大学,将在5-10年内建成一所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一定特色和一定竞争力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3.努力提高层次,办出特色的院校

  忻州师范学院的目标和定位是:举全校之力,五年之内办成合格的本科院校。阳泉学院提出:五年内把师生素质、知名度、办学实力搞上去,成为有特色的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有明显特色

  山西大学是全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党建工作以“有活力、有作为、有地位”成为一大特点,一大优势。该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攀登制高点,积极搞好结合点,认真选准突破点”,以其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持久性为显著特色。“努力攀登制高点”,指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挖掘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内涵等方面全面上线,即开拓视野,拓展思路,扩大领域,丰富内容,提高效果。还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四个走向(从物化到人化,从灌输到对话,从限制到引导,从分离到结合),抓六种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学术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阵地文化,网络文化),建立了“五星”网站(星斗、星光、星火、星海、星河),点击率达80%。“积极搞好结合点”,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在教育、科研、管理上,不搞两张皮,不另起炉灶,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个目标,成立学生活动九大中心。“认真选准突破点”,即以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点,他们做到大学生文化素质“三个注重”,搞好建设基础。

  第一,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修订培养计划,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把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二,注重教育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名牌产品”专题讲座,自1990年创办以来,举办1300期,听众达15万人次;开展读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第三,注重学校相关文化传统的熏陶和影响,以三晋文化为立足点,形成了“地方性”特色;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点,形成综合性特色;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形成持续性特色。规定教师的年度考核要有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提倡教师听跨学科课程,读跨学科原著,做跨学科讲座。

  我们考察的山西高校中,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忻州师范学院是近几年新合并组建的大学,雁北师范学院正在筹备组建大同大学。在组合新校中,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重要的思想和组织保证。太原理工大学围绕“争一流的党建工作新成绩,创一流的管理工作新效益,树一流的工作作风新形象”的目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还提出“以改革思想统揽全局,以全局利益战胜自我,以自我奉献成就事业”的口号,凝聚了人心,推动了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山西财经大学提出“四个发展战略”,“十项重大工程”,用以激发师生斗志,向学校的既定目标奋进。

[NextPage]  山西省是一个煤炭大省,为全国提供能源,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又是一个环境污染大省、财政穷省,对教育的投入较少,高校办学困难。雁北师范学院通过派出8个考察组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统一了思想,明确“必须加速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面临的问题”。他们采取银校合作,两期贷款6700万,教职工发扬爱校精神,将个人的住房贷款1800万支援学校建设,还自筹资金2000万元,共投入1.2亿元,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地处煤城的阳泉学院,受办学条件简陋,基础设施薄弱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一个阶段内发展步子缓慢,办学前景不佳。面对此情况,1999年组建的新班子一心一意谋求改革发展,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发展思路,他们积极主动地争取省市两级财政的支持,改变了学校办学环境;多方筹措资金,借助多方力量,兴建校园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稳定了教师队伍,扩大了办学规模。2001年春节前后,千方百计争取到挂上“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的牌子,生源数量和质量都上来了,去年招生数量一举达到1100名。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一致,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山西高校还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华北工学院从2000年以来,改进了对处级、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办法,扩大民主范围,拓宽参与渠道,公开办事程序与测评结果,把群众公认与党管干部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创造了新的选人机制。通过改革,干部结构趋于科学合理,管理干部队伍充满了活力,工作质量、效率大大提高。

  (三)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扎实的成效

  山西高校由于加强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教师感到在高校工作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好,事业发展有前景,经济收入比其他企事业单位高,因此教师队伍在稳定中发展,投入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华北工学院“九五”期间博士、硕士分别流失21名和46名,实行岗位津贴制度后,未有一名提出调动。“双高”引进势头良好,已有3名院士兼职并开展实质性工作,加速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太原理工大学在条件不很优越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调动教师科研人员积极性,近两年获七项国家科技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励。山西大学重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在两年内建成了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西大学多年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跨专业、跨学科考研率上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全省最高水平。学生在多种综合能力比赛中屡获大奖。雁北师范学院由于拓宽了思路,狠抓了落实,经过3年努力,实现了学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在校学生规模、系科专业、教师收入四个翻翻。阳泉学院实现了由求生存到求发展,由封闭办学到开放办学,由单一专科向多层次多类型的“三个转变”。华北工学院由于坚持了正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踏实肯干,责任心强,知识面宽,适应性强”,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分配到国防企业的学生留得住,发挥作用好。

  二、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山西高校的初步考察,感到山西高校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确不容易,他们的奋斗精神感天动地,他们的工作业绩可歌可泣。但对比先进省份和先进高校,山西高校还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山西省对高校的投入明显不足。山西省是一个煤炭大省,也是一个财政穷省。穷省办大教育的确困难。但按照国家确定的关于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山西省应克服困难,以战略眼光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国家也应在相关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

  第二,我们欣喜地看到,山西高校正在崛起,但也感到山西省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处于全国不东不西的位置,在吸收先进经验、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办学水平上发展不平衡。

  第三,在学校发展定位上,我们看到多数院校是比较准确的,符合实际的,但也有盲目升格的倾向,值得引起重视。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参考性建议:

  1.山西省和教育部对山西高等教育应进一步引起重视。既看到山西高校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又要看到其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分类指导。

  2.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有更科学的认识。不应当看成是一种层次,而应看成一种办学类型。根据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培养动手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这方面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希望从政策上予以支持和扶助。

  第三部分高校教学改革

[NextPage]  一、基本情况

  通过山西省教育厅的概括介绍,对山西高校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山西省教育厅对高校教学改革极为重视,首先,按照教育部要求,以服务于山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对本省高校进行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遴选出46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其中16个入选教育部高职高专重点建设专业;其次,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全省高校开展了教师基本功比赛,对成绩优异者记省级一等功,这对教师的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和奖励的规格之高是较为突出的;第三,大力加强基础课教学管理,制订了高校基础课评估验收体系,对全省高校基础课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验收。第四,以项目形式狠抓教学改革,全省确定了374个教改项目,其中50个列为省教育厅重点建设教改项目。这些,为全省高校营造了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极大地调动了高校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二、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就所到的高校来看,各校在做法上既有相同相近之处,也各有特色或差别。其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是:

  1、教学改革的理念明确

  对于教学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只能做宏观的指导和调控,至于各高校改什么,怎么改,什么时间完成,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则需要各高校形成并树立自己的教改理念。

  山西大学明确提出了“超越院系行政建制束缚,在全校范围内组建和发展各学科;超越二级学科束缚,争取向一级学科迈进;超越山西大学围墙限制,集中全省人才优势组建学科群;超越简单的平衡建设观念,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一流的学科带头人”的“四个超越发展战略”,强化了“教育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活动也是学术活动,教学始终是学校主旋律,教育国际性”的“四种思想”。太原理工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理念,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核心,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和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在本校理工科类建立“模块化+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新体系。山西财经大学提出了“课程跟着专业走,教师跟着课程走”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理念。华北工学院提出了“以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发展思路。山西农业大学坚持教学改革的服务面向,把教学改革与科技兴农紧密结合起来。忻州师范学院作为新升格的本科高校,明确提出树立“零起点上的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教学”观念,推进以规范化为起点的教学改革。雁北师范学院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思想和“铸造师魂,突出师范性;培养师能,强化实践性;面向需求,注重实用性”的教学改革方针,在“坚持师范性,提升学术性,发展综合性”教学改革中,按照“纵向收缩,横向拓宽,突出主干,减少重复,注重应用,加强实践”的原则革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即使是刚刚从求生存困境中挣扎出来向求发展迈进的阳泉学院,也在明确其高职、高专类学校定位的同时提出了“以专业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思路。

  这些高校的教学改革理念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确立了正确的航标。

  2、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新世纪、新时期建设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各高校成为共识,各高校都在努力地积极地探索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学实施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教育形式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相关文化传统的熏陶和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高等学校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范例,它既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又突破狭隘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开办约题学术讲座,开展读书研究,建立以青年国防教育为龙头的九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成立数量众多的学生社团,创办多种学生刊物,开展丰富扎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手段和措施,使山西大学成为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这些,令考察团感受十分深刻。山西财经大学构建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旨的“宽、合、分”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财政、金融、贸易、政法系统建立了93个教学实践基地,为复合型人才成长创造了条件。太原理工大学采取双学位、双优生免试推荐读研、硕博连读等措施在省内构建起新的培养模式。雁北师范学院战胜地理环境劣势,突出教学技能培养,爱岗敬业与提高考研比率并重,为省内及沿海省份输送了高质量、受欢迎的优秀毕业生,促进了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声誉的提高。华北工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发挥自身“兵工第一校”的传统优势,把课堂延伸到兵器陈列室,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给学生注入了动力,激发了学生知识、能力报国的热情。

  3、教学改革的措施多样、成效明显

  (1)重视基础课教学――一是对教师在基础课的任课上加大了要求力度,各高校都把教授、副教授上基础课作为硬性要求;二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加强基础课,如太原理工大学把数学作为理工科学生的重要基础课;三是通过课时津贴加强基础课教学,如雁北师范学院;四是大学生基础课学习成绩效果突出,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大都把英语四、六级统考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

  (2)重视选修课、主辅修――作为高校新时期教学发展要求和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传统来说,选修课的开设理应当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教学的重视不够,使得不少高校又把开不开选修课,开多少课程课时选修课作为教学改革的任务,这在山西乃至全国不少地方高校中不少见。山西省高校发展中不少高校反复强调恐怕不是局部问题。但是就此而论,山西高校的思想和做法是明确的,主辅修亦然。

[NextPage]  (3)重视以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而学科建设必须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专业发展必须以课程建设为起点。一些高校为此进行了努力,如:太原理工大学强调本科课程建设,遴选出数、理、化、力学热工、计算机、机械制图、电子、电工、经管等十大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阳泉学院作为与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办学学校正在把本校的特色、重点、优势专业机电一体化作为理工大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把证券、保险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把计算机、工民建、工程测量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发展专业。雁北师范学院把辽金文学、凝聚态物理、教育科学、基础数学、北魏历史、应用化学等作为重点建设和特色发展专业。它们认准了自身优势,找准了发展方向,确立了发展目标,使这些地方高校有了前进的动力。

  (4)重视学分制的探索――学分制应该说是西学产物,也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激励措施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府管理体制的原因,学分制并未有在高校普遍推行开来。高校包括山西高校像不少地方大学一样在尚未得到应有自主权的情况下结合改革趋势要求,实行学年学分制应该说是不小的努力。忻州师范学院、雁北师范学院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学年学分制的积极实践,对大学生起到了激励和鞭策作用。

  (5)教学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教学改革对教学质量和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带来了明显的促进效应,华北工学院、雁北师范学院等高校以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尝到了教学改革给学校带来的甜头,进一步增添了学校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最持久的、也是最难在短时间内以物质形态见实效的改革。山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教学改革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相信他们的教学改革会不断深入而且会给各种不同办学条件下的高校有一些有益的启发或借鉴。

  三、思考与建议

  山西高校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应该说从总体趋势上符合并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但是,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汲取历史的教训,从发展规律的角度去认真审视。如此而论,对以下问题应该引起思考:

  1、高校“元教学改革”问题

  思考“元教学改革”问题,不是仅就山西省高校而言的,从局部只能够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某种趋向。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一是教学改革的主动性问题。由于高校内部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较多,以致于有的高校对于教学改革采取了避重就轻的方法,一定程度地存在某种观望等待现象。应该解决好要我改和我要改的问题。

  二是改革与正常规范的问题。不少高校因为扩招而出现教学质量问题,我们认为,无论扩招与否都应该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另外,从山西省的部分高校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尚处于升格后的加强教学规范之中。在加强教学规范的同时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应该是并行不悖的。

  三是如何改的问题。高校教学改革,由于学校定位不同,在如何改方面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应该强求一律,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以区别。另外,在教学改革的评价方面,如果低起点地认识教学改革,往往会出现低水平的循环问题,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制订合格――规范――重点(部级、省级)等不同层级的标准、要求。

  2、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1)应该对学分制改革进行深层次思考。在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中,高等学校自主权不均等(如学制和毕业证发放时限),学分制改革应该十分慎重地分学校类别、层次试行。就考察所到的学校来看,学年学分制只能视为过渡办法,尚未从根本上体现创新精神。

  (2)教学改革的整体规划抓得不够。一些高校对于教学改革还缺乏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办法尚未有呈现出来。

  (3)教学改革力度存在差异。一是相对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其他组成部分,教学改革的整体成就还不够突出,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的闪光点不够明显;二是一些高校教学改革的措施还不够明确、深入、具体,规划与实施成效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三是教学改革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尤其是与学校培养定位的实质性结合尚不够突出(如: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培养适应性人才方面效果不够明显);四是教学手段的改革需要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相对滞后,这也是不少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五是课程建设存在物质奖励与统筹规划建设不够协调的现象,实质性、深入性进展不够明显,具体办法措施尚不够到位。

  第四部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NextPage]  一、基本情况和经验

  山西省作为内陆省份,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而言,山西省高等院校的发展与其他较发达地区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高校对于人才的吸引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山西省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积极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做到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山西省高校从1998年开始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改革的定位和目标上看,是以高校的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山西省的具体情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精简和调整学校内部党政管理机构,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方式;通过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和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岗位,留住人才,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大锅饭”,废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在山西省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整体水平。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体会到,山西各高校在各自的条件和基础上,都推出了一些内部体制改革的举措,从总的做法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高校在合理定编、定岗、定额情况下,进行严格考核,根据以上“三定”原则,安排上岗。处级干部试行竞争上岗,科级干部实行岗位聘任。

  2、高校在定编、定岗、定额后,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实行经费包干。

  3、根据岗位的情况和分类,订立岗位津贴。同时,引进“生产要素分配机制”,强化业绩意识,对岗位的各个要素进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配。学校还根据情况,向基础课及理论课教师进行倾斜,鼓励教师多上课,发放超课时酬金等。

  4、对于教学科研的骨干和优秀人才,实行特殊津贴政策,等等。

  经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后的高校,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变化:

  一是高校机关处室数量大幅度精简,从平均26个,下降到现在的平均17个;二是教学科研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人数从改革前的39%,上升到现在的50%以上;三是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发挥,广大教师在专业上不断进取,教学上一专多能,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提高创造性的能力不断提高,争教学工作量、争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四是在吸引“双高”人才方面,选择高质量师资方面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五是学校的科研项目数,高质量论文数,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结合和转化率明显提高;六是学校职能部门管理工作作风、服务意识有了改善,管理水平有了提高。

  二、典型经验简介

  我们认为,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华北工学院走在了全省高校前列,内部体制改革管理搞得很有特色。华北工学院坐落在太原市郊区的二龙山脚下,是国防科工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校,校园离市区有近四五十分钟的车程,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但该校的内部体制改革做得很深入。该校尤其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无论是整体的思路、改革的力度,还是改革后实施运转的实际效果,都是很突出的。

  1、在组织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该校下达了一系列文件,规定处级干部采取竞争上岗,科级干部实行岗位聘任。在具体操作中,该校的做法是:

  (1)扩大民主范围,拓宽干部群众参与权;

  (2)公开办事程序与测评结果,强化选任干部的透明度;

  (3)严密组织实施,确保干部选任的公正度;

  (4)加强干部队伍的监督和教育培训。

  在新的用人机制下,2000年到2002年,该校共提拔处级干部112名,科级干部23人,调整处级干部5名,免去处级干部29名(含到学校规定年龄),科级干部13名。干部结构趋于科学、合理,管理队伍充满活力,工作质量、效率大大提高。

  2、在岗位津贴制度建立方面,该校本着适应教育改革和形势发展需要,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目的,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具体做法有三:

[NextPage]  (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和岗位津贴标准。在设立岗位中,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突出业绩。同时,对岗位进行教学科研、管理、教辅、后勤等的分类,岗位津贴向教学科研第一线倾斜,突出教学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

  (2)建立生产要素分配机制,强化业绩意识。对于每个岗位都设立了量化考核指标,根据岗位情况和完成的业绩来进行奖励分配。

  (3)在进行岗位津贴设定时,成立专家组,科学地制定方案,根据岗位的不同特点,积极稳妥,分步实施。

  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这一系列做法,使得地处山西这个欠发达地区且远离太原市区的华北工学院广大教师能够安心执教,队伍稳定,教师的年收入也大大提高,人均年收入超过20000元,从而使得教师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学校的科研项目数,高质量论文数和科研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并且引进了3位院士来校兼职,有一位正在办理调入手续,社会上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纷纷想进入该校,为学校的选拔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山西省的其他各高校,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内部体制改革。地处我国无烟煤生产基地的阳泉学院提出“面对困难,不等不靠,抢抓时机,自我发展,借船出海,借钱出海,借力出海,借鸡下蛋”的发展思路。2001年春节前后,千方百计争取到挂上“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的牌子,生源数量和质量都上来了,去年招生1100名。他们还发扬“愚公移山”的太行精神,从省里、市里争取及自筹资金2300万元,硬是把横挡在学校门前的大山开出一条通往阳泉市开发区的宽阔平直的道路,改善了办学条件和环境。还通过借银行的钱、投资商的钱,借助多方力量,兴建校园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稳定了教师队伍,扩大了办学规模。在教师聘任中实行“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办法,出资请其他高校的优秀教师来校授课,并在学校实行岗位和课时津贴,大大调动了广大教师建设阳泉学院的积极性,效果明显。由于学校的收入比当地其他行业高,学校在考核、聘任、选择教师方面的优势环境正在形成。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使阳泉学院实现了由求生存到求发展,由封闭办学到开放办学,由单一专科向多层次多类型的“三个转变”。

  地处大同的雁北师范学院在坚持师范性、扩大综合性、提高学术性的办学思路下,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原有课时津贴的基础上,实行超课时津贴,高于额定课时津贴的4倍,并加强测评、考核,以保证质量。教学秩序和环境良好,正在为组建综合性的“大同大学”而努力。

  三、问题与建议

  1、山西的高校基本上为省属或地区所属,从山西高校的整体上看,资金的投入是不足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一定的困难。由于山西高校总的科研经费只有一亿多,因此,一些高校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省定额扩招学生的一次性收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各高校应与山西的地方经济紧密结合,与全国各省市及高校充分合作,转变观念,在提高自身实力上多下功夫。

  2、对教师的分配制度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山西省的高校均很重视,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有些高校实行了课时津贴及超课时酬金,使不少教师能安心教学。但也有个别学校的教师的课上得太多(有的每周达40节课),有挣“工分”的现象,影响了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协调好教学和科研两者的关系。

  3、山西各高校内部体制改革的情况不很平衡,华北工学院的力度最大,而在有些学校,给骨干教师发放奖励金还有一定的阻力。因此,在观念上,还要进一步“与时俱进”。

  经过学习考察,我们了解到,山西各高等院校都着力抓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尽管方式不一,方法各异,但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建立起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其目的是增强高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因此,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各高校体制改革的前奏曲,是基础工作,具体来讲可为体制改革作好思想、组织和物质上的准备。由于山西省的人均收入普遍较低,而高校进行了内部体制改革后,收入比较稳定,并且比其他单位的平均收入高很多,因此,形成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良性环境。各高校在山西省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如此的作为,是很难能可贵的。

  但在学习考察中我们也看到,山西省各高校在内部体制改革方面的进展还不平衡,有的还刚刚起步。但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同时经济又不很发达的省份,高校的内部体制改革的推进,无疑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先导和积极因素,将为山西省的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及长足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第五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通过对山西省有关高校历时10天的考察,对山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有一粗浅的认识,现就山西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报告如下:

[NextPage]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果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国家为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近年来连续扩招,给本就十分紧张的高等教育后勤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学生公寓紧张,学生食堂不足,就餐设施不足,各种服务配套设施短缺、老化,教室严重不足,人满为患。因此,学校就必须将十分有限的建设和发展资金,投入到竞争性的后勤服务建设中,甚至造成学校办学成本大量提高和亏损严重,高校后勤的相对滞后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面对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局面,山西省各有关高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克服和解决问题,提出“用明天的钱解决今天的问题,用社会的钱解决办学中的问题”的思路,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踏出了后勤社会化的坚实步伐,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山西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1、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组建后勤集团公司

  多年来形成的学校办后勤,后勤办社会,给学校带来了沉重负担,针对后勤制约高校改革发展的现实,山西省高校纷纷组建后勤集团,成建制地与学校母体剥离,明晰产权,自主经营,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并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后勤的服务质量,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山西大学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实行后勤实体与学校母体的整体分离,到2002年底实际分离职工达2300多人,并基本完成资产的清理,组建了后勤法人实体。山西农业大学也已经基本实现了后勤集团的社会化。

  2、银校合作,用明天的钱解决当前的紧迫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但经费紧张仍然是迅速发展中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山西省有关高校改变发展思路,提出“银校合作,用明天的钱解决当前的问题”的思路,与银行合作,吸纳资金,建设高校后勤,既解决了高校自身资金不足的问题,又为银行提供了高效投资的途径。例如,山西财经大学从银行获取10亿元的贷款额度,征地80亩新建3100平方米教学大楼,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学用房不足的困难;山西农业大学以银行贷款、学校出地的形式,建造学生公寓,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住宿用房不足的困难。雁北师范学院向工商银行贷款6700万元用于学校后勤建设,在学生规模翻一翻的同时,学校校园土地面积和学生住房面积翻一翻同步发展,保证了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的正常开展。但是,银校合作虽然暂时解决了资金困难问题,但学生住房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尚未出现社会上的房地产公司参与提供学生公寓的竞争中。

  3、校村合作,联建学生公寓,用社会的钱解决高校的困难

  山西财经大学根据学校周边村庄有闲置土地,同时又有建设资金的有利条件,学校却存在资金不足,土地困难的现实,与临近村合作,联建学生公寓,以15年为期,以学生住宿费的收入偿还村庄的土地和建设资金费用。目前已经有50亩土地6000万元的资金投入,建成学生公寓7幢,完成建筑面积近60000平方米,解决了5000余名学生的住宿问题,不仅解决了学生住宿问题,而且使学生公寓人均建筑面积达12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学生住宿条件。这种建设方式既解决了学校缺乏资金、土地建设学生公寓的问题,又为农村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投入提供了优良的投资渠道。同时,随着学生公寓的建设,学生的生活消费活动,又有效地拉动了公寓建设区域的地方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增值,并改变了当地农村的经济经营观念,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这种联建随着15年后学校获得产权,学校又将面临经营和设施维修更新等问题,还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后勤社会化,后勤集团还没有完全形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实体,对学校这一母体还有较大的依赖性,还没有作为一个社会企业参与学校后勤服务。

  4、校企合作,共建教室,用企业的资金解决办学中的问题

  山西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由企业投资兴建,学校管理使用,分期付款,达到共办教育、共同育人、共同受益的引资联建之路。山西财经大学根据校园内一条排洪沟渠被云水榭集团(企业)买断50年覆盖使用权的实际情况,由企业出资1860万元,一次性建设阶梯教室7800平方米,学校出资522万元改造成多媒体教室和专业实验室,形成了可容纳3870人上课的教学设施,既解决了学校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室和实验室紧张的状况,改善了办学条件,又对排洪沟渠进行覆盖,净化了学校的空气,美化了校园环境。在此基础上,又由企业投资2000万元,再建造8000平方米的学生活动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以解决学校文化活动设施严重短缺的困难。在利用企业资金改善学校后勤条件的同时,山西财经大学置换出数千万元的资金用于教学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先后投资100万元用于MBA教学设施的建设,投资700万元用于校园网络建设,投资430万元用于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投资600多万元购置图书,300多万元维修操场,投资740万元添置900多台计算机,基本满足了计算机教学和学生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投资300多万元用于新建和改建实验室,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NextPage]  5、学校与个人合作,改善教师住房条件

  教师住房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高校的重要问题之一,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但学校住房建设经费严重不足,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也不可能继续大量建造教师住房,而以教师的有限收入购置商品房又有困难。针对这一问题,雁北师范学院采取教师个人贷款,学校集体建房的形式,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住房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教师住房条件,稳定教师队伍的作用。当然,这样的方式是否符合国家和银行的有关规定,还有待探讨。

  6.实行政府、学校和企业联合建设,加快学校基本建设和后勤的发展

  这种三项联合的模式,不仅满足了大学扩招对学校后勤的要求,而且使学生住宿、就餐等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山西大学在政府投入、学校自筹和企业资助三种方式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实现基本建设投入1亿1千4百万元,2002年基本建设投入达1亿2千万元,兴建学生公寓28万平方米,并对学生餐厅进行了修缮和新建,使学生的住宿和就餐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地处煤城的阳泉学院,办学条件简陋,基础设施薄弱,1999年计划招生1200人,受后勤条件和校园环境、地理条件的限制,只完成招生500人。面对此情况,1999年新组建的学院领导班子提出“面对困难,不等不靠,抢抓时机,自我发展,借船出海,借钱出海,借力出海,借鸡下蛋”的发展思路。发扬“愚公移山”的太行精神,从省里、市里争取及自筹资金2300万元,硬是把横挡在学校门前的大山开出一条通往阳泉市开发区的宽阔平直的道路,改善了办学条件和环境。该校还通过借银行的钱、投资商的钱,借助多方力量,兴建校园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稳定了教师队伍,扩大了办学规模。

  二、几个问题与思考

  在从高校后勤集团社会化到实质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转变历程中,目前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还需要经历长途跋涉。和全国一样,山西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相比之下,陕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只是起步,还不彻底,尚处于发育成长阶段,许多问题有待于探索中解决。主要表现在:

  1、后勤集团与学校母体的剥离尚不完全,尚未形成具有主体法人地位的、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企业实体,大部分后勤集团与学校母体还存在难以分清的关系,甚至还需要学校对后勤集团予以补贴,更不用说后勤集团对学校资金投入的回报。目前山西高校后勤的投资主体仍然是学校,还没有实现社会性高校服务后勤集团自主投入,没有从为学校和学生的服务中获得投资回报的良性企业运转。

  2、后勤集团与学校母体的剥离,大部分只是实现了后勤企业集团的独立核算,与社会化还有较大的距离;社会上的相关企业更无法踏足学校内的后勤服务,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必须的竞争机制。以上也是学校后勤社会化发展不迅速,对学校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的重要原因。亟待引进竞争机制,尤其是引进社会资金和企业独立为学校开办后勤的投资机制,开放社会企业到高校办后勤为学校提供有偿服务的畅通投资渠道,这应该说是必须的和势在必然的。

  3、目前,高校后勤集团都是以各高校自己的、原后勤处下属的企业合并组建而成,组建后的后勤企业服务的对象主要仍然是自己原来所在的学校,还没有形成一个后勤集团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为其他高校乃至是参与社会竞争的后勤服务企业集团。对此,政府和学校都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鼓励和促进高校后勤集团公司跨出校门,走向社会,在为学校和社会竞争的服务中发展壮大,成为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独立经营、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

  第六部分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改革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山西省政府高度重视山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学科建设,推进了山西省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的进程。1997-2001年山西省财政仅向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大学就投入2.78亿元,两校自筹2.86亿元,用以改善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省财政共向全省高校的国家和省重点学科投入2.26亿元,学校自筹1亿元,大大提高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九五”期间,全省高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19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2项,通过省级技术鉴定629项。2001年共实现技术转让25个,经费510万元,成立产学研董事会40个,并积极组织参加各种高新技术交易会和洽谈会,主动推广学校的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服务。各个高校也根据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和生产大省这一特点,积极发挥学科优势,探索并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学校自身的发展。

  从产学研一体化角度来看,山西高校由于学校的类型和层次不同,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的力度和成效也不尽相同。山西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以文理科为主,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注重科技开发和成果推广,有一定特色;太原理工大学和华北工学院以工科为主,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相对比较活跃,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成绩较为显著;山西财经大学是一所单科特色明显的学校,基本没有产学研合作,而是以校银合作、校企联合等引资形式培养专门人才为主;山西农业大学是行业特色非常强的学校,其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是以建立农科教结合基地为主,重点为地方培养农业技术人员,推广农业科技;阳泉学院、忻州学院和雁北师院是以教学为主的高职院校或师范学院,目前基本上没有科技和产业化。

[NextPage]  二、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的特点

  1、利用资源特色开展产学研合作

  山西省高校充分利用山西省的资源特色,以煤炭和电力为主,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诸方面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技工作方针,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若干领域有较大突破,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太原理工大学紧紧围绕煤炭工业的技术进步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在煤化工、材料加工、采矿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基础和从事科技创新的条件。但是,在电力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还比较弱。

  1999年以来,山西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优势,本着积极为地方农业服务的原则,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成立了35个农科教结合基地,涉及农学、林学、动物科技、食品工程、园艺、农业工程以及资源与环境等门类,共为全省培训了45万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有2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得到了推广,初步形成了农业科技的辐射带。

  2、集中优势力量开展产学研工作

  由于山西省的高校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上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如何创出品牌,扩大山西省高校在全国的影响,是摆在山西省高校面前的重大问题。他们的具体思路是“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

  华北工学院长期以来遵循“强化基础研究,力求技术创新;致力国防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加速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进程”的科技工作指导思想,积极发挥军工科研特色,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8个部省级重点学科,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定规模,逐步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的基地。华北工学院大力发挥学科优势,进行技术的前期开发,以产学研一体化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并且特别重视后期的技术服务,取得了较大成绩。该校重点抓了3个项目的产业化:

  (1)尼龙-11汽车软管:华北工学院与中联集团太原泽农公司联合成功开发的尼龙-11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法国在尼龙-11上的垄断地位,现已列为国家计委重点支持项目。

  (2)高性能MEMS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航天、航空、船舶、石油勘探、环境监测、工业自动化、病毒检测、食品检测等领域,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化工作,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填补国内高性能MEMS压力传感器产业化生产的空白。

  (3)齿轮集成精密成形技术:华北工学院与山西清徐华清精密成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用集成精密成形技术生产齿轮,材料利用率可由目前的40%提高到80%以上,能耗降低30%以上,成品率达98%以上,产品力学性能提高15%,综合成本降低30%。

  通过3个项目的重点开发和产业化,大大刺激了华北工学院集教学、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基地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光机电一体化等多学科领域的高技术的创新与孵化基地。1999年以来,华北工学院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方式,与省内外企业组建了11家高技术公司,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山西大学集中力量抓好“光学国家重点学科”、“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应用化学山西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在量子光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学校重点投入,实验室的硬件条件相当好,管理比较规范,尤其是学术带头人创新意识强,目前实验室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与国际同步的水平。同时,实验室也注重应用研究,所开发的“激光器系列产品”远销海外。“新型环保无尘教具”已销售到全国300余家学校,“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收宝”已列入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饲料添加剂-菌康灵”已实现了产业化,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太原理工大学现有“化学工艺”、“材料加工工程”2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碳化学与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高新技术中试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特别是煤化工学科具有很强优势。地处山西,抓住煤炭做文章是太原理工大学的科研特色。该校紧紧抓住煤化工这一优势学科,集中力量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形成突破口,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1996-2001年期间,全校共建设20个科技教育基地,与省内外300多家企业建立了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基地,共承担横向开发项目200多项,64项科技成果得到了转化,创造效益10亿元。由太原理工大学研究开发的“高亮度兰绿LED纳米光电管”经产业化已创造产值30亿元。

[NextPage]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几点思考

  尽管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但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山西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总体上进展比较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各方对产学研的价值取向的认识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使政府、企业、学校和教授四方共同获利,这是保证产学研合作工作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

  1、推进产学研合作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功名心”

  在现阶段,产学研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谓官产学研合作就是要借助政府的职能和号召力,充分利用政府所搭的产学研合作舞台,积极向社会和企业宣传、推广学校的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推进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功名心”决定的。因为政府搭台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台上的戏演得戏好坏往往不取决于政府,而在于校企。但是,台搭得好坏与政府有很大关系,台上的戏演得精彩纷呈,有政府的功劳,这是政府的政绩。因此,如何使政府愿意搭台、搭好台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面。

  2、推进产学研合作要紧紧抓住企业家追求利润的驱动心

  企业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成果的自身价值,而不在乎出自哪个学校,只要这项科技成果能在企业尽快实现产业化,为企业带来利润,就能体现它的价值。显然,企业家从事产学研合作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高校的科技成果能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就一定会受到企业家的青睐。因此,高等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必须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才能吸引企业家的眼光,驱使他们与高等学校的教授和技术人员合作,高校的科技成果才能在新的“土壤”里得到孵化,最终实现产业化。

  3、推进产学研合作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积极性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对高等学校而言,存在三大考验:

  (1)成果是否受企业欢迎:科学研究或科技开发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项成果的产业化前景。

  (2)成果是否成熟:教授们一般都认为自己的成果是成熟的,但往往不是这样,实验室和现场有很大差别,不可等量齐观。

  (3)思想是否解放: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吃亏”的想法,怕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及教师吃亏。因此,谈成的科技成果转化不多,宁可抱住不放,不愿迈出合作之步。因此,高校拥有了成熟的、受欢迎的科技成果后,一定要积极地推向社会,千方百计地寻找产学研合作伙伴。

  4、推进产学研合作要最大限度调动和保护教授的创造性

  教授是产学研合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一切的动力来源于教授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科技成果,而且这些成果必须好而成熟,才能适应目前的“买方市场”。因此,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教授从事科技开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维护教授的利益。

  第七部分:结束语

  山西省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在新的世纪之初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虽然由于受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各高校的改革、发展并不平衡,但是,毕竟呈现出了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借鉴或启示: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各高校;高校党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强化,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作用日益显现出巨大作用;大学生专业文化素质、技术、能力与综合文化素质、能力并重,已经成为不少学校的共识;学科建设逐步加强,并正在努力建设、形成较多的学科群和优势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展,并且在部分高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部分高校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并且已经对学校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明显成效;产学研一体化引起了一定重视,并在部分高校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

  当然,山西高校的改革、发展与发达地区和文化教育底蕴丰厚地区的高校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改革的视野,探索改革创新的途径。在进行自身纵向比较的同时,应该加强横向比较和交流,以探求更宽更深的改革、发展路子;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仅在部分高校产生了明显成效,改革步子总体上还需要加快;有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对于副教授成为硕士生导师的过多限制不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对于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需要引起更多高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强有力措施;高校引资办学的办法还不够灵活多样,民办二级学院的发展相对缓慢;后勤社会化的力度、深度需要加强;有条件的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不同档次的高校应该紧紧抓住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求,探索符出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等等。而解决好存在的问题,使山西高校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需要中央在政策上加大力度给予倾斜和扶持,需要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更需要高校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我们相信,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的政策扶持经费帮助下,山西高校一定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智慧和能力,巩固已有的改革和建设成就,解放思想,战胜困难,开拓创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谱写出山西高校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开创出山西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由于时间短暂,我们的考察还不够深入、细致,对山西高校全面和深层次的改革成就尚未能够充分了解、掌握、挖掘和反映出来,提出的一些思考或建议也未必恰当,本考察报告仅供有关部门和高校参考,并敬请批评指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