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_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_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7-07 04:03:14 影响了:

  【摘要】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和加强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操作活动,就能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 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并与学生的口的活动、手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整体活动,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培养和发展 学生 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和加强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操作活动,就能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并与学生的口的活动、手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整体活动,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 1.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
  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全脑的功能。而加强多样化的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有利于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 1.1 设计发散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发散思维的 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合理地设计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就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 1.2 设计陷井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 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 1.3 设计互逆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
   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与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相关联。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个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会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反过来又会怎样呢?学生会很快地回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会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在类此的思维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顺向和反向的积极调度的过程之中,得到良好的逆向思维的训练。
   1.4 设计变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思维能力
   变式问题,指的是同一个道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题。
   1.5 设计导向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敏捷思维能力
  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的发展,与教师设计的导向式问题是否恰当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 1.6 设计相近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 要使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展与提高,还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 1.7 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的解题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地来源于教师设计的探究式问题的启示与导引。
   2.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学生语言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 2.1 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
  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理,指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要求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 2.2 加强学生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训练
   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应用题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说他人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 2.3 学会和加强解说学习方法的训练
  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加强解说学习方法的训练,可以把学生思维能 力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 3.加强学生操作活动训练与指导
   古语有云“心灵手巧。”说明了手和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因而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和指导,不但可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具体做法有如下三个方面:
   3.1 引导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方法,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关,使学生获得新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采用激疑法,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将激 使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 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半角)等等的操作过程,就能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到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让学生回答这两个小三角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使深刻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的道理。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 3.2 指导学生操作,化新为旧
   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指导学生从已知出发,通过操作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例如在讲授“梯形面积”时,可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梯形,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直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种直观操作的推导分为三步:第一步,启发学生把梯形拼成或剪成已学过的平面图(拼成平行四边形或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第二步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原梯形的各元素与拼剪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再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直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以上这种有序的操作,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推理能力的提高。
   3.3 借助操作活动,揭示规律
  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操作来揭示知识的规律。由此,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对上述几组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就会比较顺利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结论。通过操作揭示知识的规律性,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的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