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论《词与物》中“他者”所处的语言视域]词与物
 

[论《词与物》中“他者”所处的语言视域]词与物

发布时间:2019-07-18 03:51:31 影响了:

  摘 要:福柯在其所著的《词与物》一书中着重从语言与物的关系出发论述了自己关于西方文化的“认识型”理论。就其中的语言问题而言,它是在现代性思想中才被得到思考的,这种思考最终指出,人是有限的。无论是从理性的角度所认定的作为他者的非思,还是相对于语言整体来讲作为他者的人,都必须在自己被限定的领域内活动,这个领域的界限就是语言。即使是在现代性思想中出现的文学,也只是用来表述人之生存的语言的一种可能性,它更是语言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构建活动的一种形式。
  关键词:福柯;语言;他者;非思
  自西方哲学在现代出现“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问题在许多西方学者那里都成为了思考的重心,这不仅仅是因为语言与思想的不可分离抑或其制肘关系被他们发现,而且在这些思想者看来,思想与言说的主体也在根本上从传统的认识观念中被颠覆和转换。在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现代哲学那里,语言与“他者”相继浮现。福柯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词与物》中就语言问题以及他者在西方文化中的出场进行了积极的求索。
  一、语言在现代性思想中的重建
  在福柯看来,词与物的相互关系的规则构成了观念的体系,不同的时代存在不同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也可以看作是知识与理论得以可能的“历史的先验条件”,即“认识型”。在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的西方文化中,认识型有两个断裂:从文艺复兴到17、18世纪的古典时代,以相似性原则为基础的知识构建体系被同一与差异原则所取代;从古典时代到现代,同一与差异的认识结构被有机结构所取代。在古典知识、古典思想与现代性之间出现了一道门槛,“正是在这个门槛上,被称之为人的那个奇异的知识人物才首次出现,并打开了一个适合于人文科学的空间。”①
  笛卡尔曾说道,“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性”,②也正是由此开始,主体性原则在西方哲学中被树立起来。福柯在《词与物》中所质疑和批判的就是在这种主体性原则上所发展出来的人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他试图表明,无论是从语言、生命还是劳动的方面看,人都是有限的,人的意识、理性不能作为绝对的标准来划定一切。此外,主体也并不等同于思维的我,“不存在所谓的我思或者先验的自我,主体实际上是现代性进程中的构成物”。③
  在语言构成的知识网络中,符号形式和被符号指明的物能够并置在一起,其所依赖的就是相似性,这是16世纪知识构型的特点。语言作为一个记号系统参与到自然物当中去,词与物缠绕在一起,知识产生于词与物相统一的平面。到了古典时期,情况发生了改变,“在17和18世纪,语言的独特存在,以及语言作为处于世界中的事物而具有的古老的协同性,都消散在表象的功能中了;所有语言都只具有作为话语的价值。”④通过对《堂吉诃德》的解读,福柯认为在这部文学作品所代表的新的时代中,由相似性构成知识的认识型被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知识构型所取代,同时,这一时期的符号包含了两个观念:进行表象的物的观念和被表象物的观念。语言接受了“表象思想”的任务和力量,它存在于自身的表象作用中并成为对思想的分析的手段。
  二、以限定性为表征的他者的出现
  在17世纪,语言为“我思”与“我在”提供了联系的纽带,但“我思”向“我在”的这种过渡是依靠了一种在话语中的显而易见的明证性。语言在这里没有被思考,没有被作为反思的对象,而在18世纪以后,随着关于语言的反思的开始,语言成为哲学所关注焦点之一。关于语言的种种思考表明:曾经被认为是作为言说主体的人,并非如理性旗帜标榜下的那样是绝对的无限的存在,其有限性首先就表现在他的思考、他的言说必须是在语言可表述的范围内。福柯认为,语言是自己展开的语言游戏的主体,文本的作者在其写作过程中消除了自己的个性与特征,“主体或作者的中心地位、权威地位被动摇了,他只不过是文本展示自身的工具。”⑤返回到由“我思故我在”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语言在进入反思领域时在这里所获得的话语就是相对于主体性而言的“他者”。这个“他者”不仅提出存在一般说来并不包含在思想中,而且还质疑“我思”所指明的独特存在,它认为“我思”所指向的那并非是主体性之“我在”的独特存在应当在语言中被询问或得到分析。
  通过对关于普通语法、自然史和财富分析的论述,福柯试图向我们表明:在某种意义上,人受制于劳动、生命和语言。具体说来,人会在他的自身存在中发现自己的确定性:作为个体,不劳动则无法维持生存,生命也总是走向一个确定的终点;当自己试图通过思想来破开这有限的羁绊时,却发现思想受制于语言。语言的界限成为了思想的界限。这些在生存中所获得确定性无一不在昭示这样一个事实——人是有限的。在关于语言的反思中,他发现自己是一个词的工具,这个词先于他而存在。如福柯所说,“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和古典‘理性主义’都能恰当地在世界之序中给予人一个特许地位,但它们都不能思考人。”⑥尤其是在理性主义的视野中,在高扬人的理性的同时却还要宣称人的有限性,这种做法是不能够容忍的。
  三、寓居于语言中的非思的他者
  非思就是他者,相关于人的他者。在福柯看来,这个他者并不附属于人,非思与人如同孪生兄弟般是同时诞生的。在古典时期,关于思的各种思想屡见不鲜。从19世纪以来,非思一直隐隐约约地陪伴着人,它作为过往传统中的思的补充接受了一个相反的名称,成为思的他者和阴影。但是处于阴影中的非思更加照亮了人
  [1]墨子,《尚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参见《太平御览》
  [3]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234页。
  [4]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381页。
  [5]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63页。
  [6]参见《荀子?儒效》。
  [7]黄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4-136。
  [8]谭焱良.荀子德育思想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4):18-19。
  [9]参见《庄子?天下》。
  [10]黄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4-136。
  [11]《墨子》《兼爱》下。
  [12]参见《荀子?性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