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东华高级中学 广东省东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前段段考试题
 

东华高级中学 广东省东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前段段考试题

发布时间:2019-07-25 09:20:18 影响了:

东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前段考

高一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千万不要以为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从这样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果反是,“不知知”,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去了。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我认得你!”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自己有此一难,全系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迷药的事实。但他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恐怕也未必。

1.下列对“自知”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自知”,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和自蔽。 - 1 -

- 2 -

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是:正确 .

B.大怒,自驰如频阳 如:去,到 .

C.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 谢:感谢 .

D.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竟:最终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把全国的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4分)

(2)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 3 -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8.“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试分析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

9.“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

(2) ,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3)忳郁邑余侘傺兮, ; ,余不忍为此态。

(4)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 4 -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 “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

年第2期)

【相关链接】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摘编自《国

学网》)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1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6分)

1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5 -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 “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

年第2期)

【相关链接】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摘编自《国

学网》)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1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6分)

1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针对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的问题,有关人士建议,中心当与学校合作办航模、海模等各种兴趣班,激发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 ,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父母去世后,他与年幼的妹妹在五十多年的人生风雨中,始终 ,终于迎来了幸福安宁的晚年。

A.经营惨淡 惟妙惟肖 相敬如宾

B.惨淡经营 栩栩如生 相濡以沫

C.惨淡经营 栩栩如生 相敬如宾

D.经营惨淡 惟妙惟肖 相濡以沫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B.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央视马年元宵节期间重磅推出了“中国谜语大会”,节目形式、内容都十分充实,再掀收视狂潮。

C.打车软件在给乘客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出租车的用车效率,但司机在开车时分心使用打车软件,成为出租车事故骤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D.通过《中国之声》微博推出的“正能量益起来”这项活动,让我们一同探寻发现在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点滴美好,一起寻找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

1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 , , , ,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名誉。 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②①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①③②⑤④ D.②①③④⑤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红楼梦》的作者善于 ① ,如薛宝钗、林黛玉两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事事周全让人服帖,例如在金钏儿跳井后宝钗对王夫人的安慰;一个“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② ,例如对送宫花的周瑞家的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③ ,以现实的利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个执着于感情,具有诗人热烈的感情和冲动,如作葬花诗。通过对两种难以调和的性格的对比,性格的独特

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出来。

19.下面是一个关于理想的框架图,请你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5分

)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守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看守瞭望”。其实,时代背景不同,人生态度不同,就有不同姿态的“守望”。尾生抱柱,至死方休:守望是对爱情和诚信的坚守。“南望王师又一年”:守望是陆游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希望自己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边上,保护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霍尔顿的守望,是淳朴的理想„„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和事。

结合你的认识和人生体验,以“守望”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不得抄袭、套作。

东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前段考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1.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思考时,应先从文中找到与“自知”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将“知人”“自知”并提,且“神志清明”后面的内容是自知的结果而非含义;B项,原文强调的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后天的不足;C项曲解文意。故选D。

2.C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C项,一个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只是对自身自然短处的自知,与本文所谈的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不同。故选C。

3.C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C项,本文的主旨是谈“自知”而非“知人”,“通透的明澈”需要在“知人”的同时拥有“自知”。故选C。

4.C分析:结合语境“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

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谢”应该译为“道歉”。

5.C 分析: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根据大意即可划分。“李信”、“蒙恬”、“信”、“鄢”、“郢”人名或地名;“攻”、“破”、“引”、“会”、“随”、“杀”谓语动词;“于是”、“三日三夜”另起话题。

6.A 分析: A项“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李信并非毫无战功,他曾经率领前人追击燕军,并抓获燕太子丹。

7.(1)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前进并向西逼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日”“西”“独”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2)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浴,并且供给上等(或“好的”)饮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共食。(“日”“休”“善”“抚循”“亲”各1分,大意1分,共6分。)

8.①描绘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画面(概括画面特点2分);②作者与友人连夜扬帆分别,此时云色微茫月色暗淡(解释原诗1分),表达了他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概括心情2分)。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准确。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淡月微云”,再联系具体语境“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分析理解。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根据淡月、微云这两个意象,可体会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9.【示例一】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②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不必为一己之情忧伤,应当随遇而安。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示例二】①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②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一样是人生的行人过客。③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6分。表明看法,得2分;结合诗句解说,得2分;进一步揭示诗句含义或表达作用,得2分。学生只写赞成某个观点无解析不得分。)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诗人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探究题,解答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认为豪放达观,还是认为失意惆怅。也可把两种观点辩证的去看待。然后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理由。作者以放达释然的人生态度送别好友钱穆父,认为如同无波古井、有节秋筠的品质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做人就要对于人生的起伏不以为意,作者称赞好友的同时也以此自况。词的下片,作者提出不必为分分合合而频蹙翠眉,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店,每个人都是奔波在旅途之中的,只要活着就没有哪一站会是终点站,对于这些应该要以平常心对待。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10.(1)渐车帏裳,士贰其行。(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1.D E【解析】A1分,D2分,E3分,A目的表述不完整,文中还提到了“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B不给分,“彼此互相揶揄与攻击”与原文中的“孙中山”话中“不无揶揄之意”表述不符,且“不欢而散”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C不给分,强加因果。

12.①维新运动时期,严复著书立说,抨击时弊,提倡变革,其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由此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②戊戌维新失败后至辛亥革命前,严复大量翻译西方资产阶级有关论著,介绍并提倡“西学”中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但同时受现实政治的影响,思想逐渐趋于保守。③辛亥革命后到去世之前,严复仍坚持“进化”的改良主张,政治思想远远落在“革命”的时代之后。(每点2分。)

【解析】解答此题只需抓住文中的阶段性标志性词语即可。如“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

13.①社会政治方面,严复撰写多篇重磅名文,抨击时弊,对中国的专制政体进行彻底清算,呼吁国人维新图强。②思想文化方面,严复将西方典籍译介到中国,开启民智,改造国民性格。③国家前途命运方面,严复终生反对专制政体,坚持走“改良”途径,救亡图存。(每点2分)

【解析】此题的解答难点在于要素概括“哪些方面”与分析要兼而有之。尤其是要素概括,一定要将现象加以整合,从而找出共同点。

14.①严复是中国“西学第一人”,留学归来却在近十年间连续四次参加科举考试。②1894年之前,严复一直希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而后却成了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③严复痛恨君主专制,却一直坚持“改良”,反对孙中山对清政府的革命。④严复反对专制政体,却又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甚至自甘把清王朝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⑤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同时,却吸食鸦片,染上鸦片烟瘾。(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悖论与谜题”的个方面:正面的进步的表现和反面的落后守旧的表现。

15. D 惨淡经营,愿意是下笔之先,极意构思。后多形容苦心规划或苦心经营。经营惨淡中的“惨淡”,是凄惨暗淡之意。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美妙逼真 ;栩栩如生,强调描述对象不是有生命的,多用于雕塑、画像之类。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16.C分析: A项,表意不明,前面的问题具有两面性,后面的“对此”指什么,指代不明;B项,搭配不当,“节目形式”和“充实”搭配不当,注意前面是两个词语后面是一个词语有时会搭配不当;D成分残缺,句子由“通过”组成的介宾短语引导,造成主语淹没。故选C。

17.C

18.①将不同人物的性格进行对比,2分。②有时不免任性尖酸, 2分。③一个倾向于理智,2分。

19.我们树立理想前提是科学合理,并且要具体可实施。(2分)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踏实,坚韧不拔,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3分)

【参考译文】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侍奉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了它,还一连拿下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一年多就攻取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各地全部被平定,设置为郡。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到秦国谋杀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终于平定了燕国都城蓟胜利而回。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掉过头来再进击魏国,魏王投降,最后平定了魏国各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