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西安易俗社【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价值认知】
 

西安易俗社【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价值认知】

发布时间:2018-12-26 04:54:55 影响了:

  编者按: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的《中国秦腔文化丛书》现已出版,这套丛书是国内首套系统、全面、立体地展示中国秦腔文化艺术的大型典藏图书。不仅是史学家、戏剧学家、文化学者等研究秦腔的大型百科全书,也是秦腔从业者、爱好者了解秦腔剧目和文化内涵的工具书。
  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摘发该丛书中的部分篇章,以期引起读者关注。
  
  易俗社是陕西戏剧的金字招牌。
  成立于1912年的易俗社,已走过了近百个春秋,是迄今国内最古老的戏曲剧社。它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戏剧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主张戏曲改良的社团中,影响最大、创作最丰、留下经典剧目最多的团体之一。其显性的文化价值在于:普通大众的广泛认可,“易俗社”三个字已经深入人心,提起它,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改良秦腔、文化人、传统、古老、新型剧社等等:而其隐性价值在于这一新型秦腔社团对秦人近百年来潜移默化的心灵影响。其自然联想,产生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魅力,易俗社用自己的戏剧作品(产品),使观众(消费者)得到了高层次的心灵满足,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获得了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具有精神家园的特殊作用。这种在消费者(观众)心灵深处形成的潜在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眷恋,是通过近百年的品牌塑造完成的。作为一定时代背景下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对该品牌价值无形财富的重新认识,显得十分重要。
  
  一、易俗社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要用产品说话,易俗社品牌的产品即戏剧作品,其品牌的价值内涵即寓于该社创作的数百部作品中。像《三滴血》《柜中缘》《软玉屏》《双锦衣》《一字狱>《翰墨缘》等,或情节离奇曲折,让人欲罢不能:或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令人玩味品评再三:或唱腔委婉动听余音绕梁沁人心脾:或高倡爱国志向期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等等,皆能抓住观众的欣赏需求,因而产生了庞大的观众群。影响所至,遍及西北五省乃至全国。时至前不久:吃羊肉泡馍、看大雁塔、听易俗社秦腔,依旧是外地人来西安必办的三件事。
  易俗社是一个带有浓重近代戏剧特征的秦腔社团,其创办人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王伯明等“本地文人士大夫”,带着中国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同盟会员的双重身份,基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救赎需求,利用秦腔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编演新戏曲,培养新人才,试图利用文学艺术以干预社会生活,实现知识分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他们以“移风易俗、补助社会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编演了五百余部或提倡民主、或普及科学、或抨击时弊的大小剧本,暗合了广大民众的欣赏需求和心理需求,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据记载,范紫东先生具有强烈法制意识和生命平等意识的作品《软玉屏》,演出后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范先生曾回忆道:“本剧初演在民国六年十月。次年春,在曲江春便酌,座中有警察厅第三科科长谓余曰:‘阁下所编之《软玉屏》演出后,就把我忙煞了。’余曰:‘此剧与君何涉?’科长笑曰:‘近三四月,本科所收案件,计三分之一皆虐婢之事也。我传婢主到案,先问他看过《软玉屏》没有。其中看过的居多,也有没有看过的。我说,你先把这戏看了再处理,大约年长者皆勒令出嫁,幼者酌量处置,先生此剧造福不浅。余曰:‘就是对不起仁兄。’一笑。”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软玉屏》演出后已经极大地影响到当时人们的家庭生活,特别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女性解放起着一定作用。他的戏剧作品能起到这样的社会作用,正是他们当初在创办易俗社时所期待的。
  易俗社开创了文化人、即“本地文人士大夫”编演秦腔的先河,在秦腔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化人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社会担当编写秦腔剧本,然后交由老艺人(教练)进行二度创作,再由他们联合培养的学员搬上舞台表演,在这一完整的艺术生产链中,由文化人主导,老艺人和学员参与完成的创作,完全不同于之前一般江湖班社的运作模式。首先,文化人参与秦腔剧本创作,提高了剧本的文学性和美学品格:身怀绝技的名老艺人作为教练(导演),使文人的剧作得以搬上舞台,秦腔的导演制度从此确立。另外,易俗社的学员把学文化和学表演融为一体,文化的支撑,对于他们准确地塑造人物起着重要作用。如此,进步的思想理念、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姿容曼妙的人物扮相、韵味绵远的唱念功夫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等等,形成了易俗社秦腔的核心价值体系。广受欢迎也就在情理之中,这是易俗社文化品牌形成的决定因素。
  
  二、易俗社品牌的情感内涵
  
  品牌的情感价值是指:消费者(观众)之于产品(艺术作品)的情感眷恋,它是经过长期的使用或反复的鉴赏形成的心理依赖。
  就易俗社而言,除了稍显沉重的批判现实戏剧之于彼时观众产生的心灵震荡和情感愉悦之外,不少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显示了易俗社剧作整体风格的另一面,更为重要的是,因其不属于为时事而作的政治剧曲,从而产生了持久的舞台生命力,尤以孙仁玉先生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土小戏和范紫东先生的大戏为代表。如《柜中缘》《三回头》《看女》《白先生看病》《算卦骗人》《教学》《三滴血》《软玉屏》《翰墨缘》等,这些作品于妙趣横生中铺排情节,于亦庄亦谐中寓教于乐,把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诙谐、妙趣的喜剧元素,通过戏剧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上易俗社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使其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至今依然深得广大观众的推崇喜爱。
  《柜中缘》是孙仁玉先生的代表作,该剧塑造了少女许翠莲的可爱形象,通过许翠莲,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女孩身上特有的美好气息,可谓易俗社剧作家笔下女性群像中的典型之一。该剧的戏核在那面普通的“柜”上,因“柜”而结缘、而生戏,因“柜”的开合,而牵出无限妙趣。该剧喜剧冲突横生,舞台充满张力,观众的观赏心理也得到了充分调动,达到从未有过的愉悦。该剧自1915年3月由易俗社首演之后,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曾被京剧、川剧等剧种移植演出。仅在易俗社内,就唱红过刘箴俗、王天民、宋上华、肖若兰、全巧民等几代演员。一句“许翠莲来好羞惭,不该在门外做针线。相公进门有人见,难免过后说闲言。要说长来要道短,谁人与我辩屈冤。这才是手不逗红红自染,蚕作茧儿自己拴……”的唱段,把许翠莲身处困境、满腹委屈,又怕解释不清的淳朴可爱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该剧正因小儿女之间令人忍俊不住、包袱不断的小误会,使其成为传世名剧,它所携带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人文因素非常典型、饶有趣味,也是牢牢吸引观众的原因所在。
  提起易俗社,不能不谈范紫东先生及其剧作《三滴血》《软玉屏》《翰墨缘》《玉镜台》《三知己》等。范紫东的剧本题材广阔,构思精巧,古今中外都有反映。他 的本戏,一般都是复线交错,互通表里,所谓“变化离奇,人莫测其意向,及结果乃恍然其布置之妙”。而且每一本戏中都有极为精彩的“折戏”。如《三滴血》的“虎口缘”、“错认”,《软玉屏》的“强合”,《翰墨缘》的“双美奇缘”,《玉镜台》的“新亭对泣“,《三知己》的“死难殉国”等等,均是经常上演的经典“折子戏”。
  《三滴血》是范紫东的名作,写于1918年,近百年来久演不衰。1958年三大秦班进北京演出期间,剧界名流梅兰芳、马少波、欧阳予倩著文盛赞该剧,曹禺先生更是认为:范紫东先生的《三滴血》中“错认”一场戏,可以和莎士比亚剧作媲美。。1960年,《三滴血》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作为秦腔的经典剧目流播至海内外,影响深远。
  从孙仁玉的喜剧作品,到范紫东对《三滴血》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再到封至模的爱国题材的作品等等,易俗社的戏剧创作不论从艺术性、观赏性、思想性上,都写下了秦腔有史以来最为耀眼的一笔。而易俗社作品中的许多唱腔,如《三滴血・虎口缘》中周天佑唱段“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等,已经成为“老陕”乃至西北戏迷耳熟能详的传世名唱,每唱到此,陕人都会热血沸腾、情感喷涌,身心仿佛回到久违了的家一样,亲切、温暖、乡情浓郁……而这里的“杏花村”,早已幻化为老陕们赖以依托的精神家园,生生世世,不离不弃。这恐怕是易俗社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情感内涵的真实含义吧。
  
  三、易俗社品牌的不可再生性
  
  易俗社品牌是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形成的,其时代背景、历史因素、人文因素,在另一个时代均无法复制。易俗社文脉可以延续,但其品牌不可再生。所以,保护它、传承它已经成为历史的责任,否则将会是历史的罪人。
  易俗社是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当时,一大批胸怀报国之志的”本地文人士大夫”,抱着“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的志向,选择秦腔作为载体拼力进行艺术创作,因为他们看到了秦腔这一地方戏艺术潜在的巨大市场和社会影响力,也只有在20世纪初叶,秦腔才会具有这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这一点来讲,不论是李桐轩、孙仁玉之于秦腔,还是秦腔之于李桐轩、孙仁玉,均获得了双赢。
  就秦腔艺术本身来讲,清末民初,陕西的戏曲团体虽多不胜数,但大都是唱“野戏”的江湖卖艺小班,演出剧目或表演程式,不是陈陈相因,便是粗俗秽目,非但起不到默化的进步教育,反愈趋愚昧无知。李桐轩、孙仁玉们清楚地看到这些弊端,怎样才能“启迪民智、除旧布新”,使影响颇广的秦腔起到进步“教化”之作用,是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正是因为他们的参与,使秦腔在近代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中国戏剧传统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基于中国传统戏剧本身改革与发展要求的易俗社改良秦腔,成为近代秦腔的符号象征。
  就参与秦腔改良活动的、众多的文人士大夫、老艺人、学员来讲,他们毕其一生于秦腔的创演,创始人李桐轩及其两个儿子李约祉、李仪祉参与创作。创始人孙仁玉先生在易俗社开办之后,躬亲创作,以自己崭新的剧目赢得了观众。一个月后,他即写出倡导妇女绽足的《新女子顶嘴》,这是秦腔史上由正规专业剧团第一个自编自演的剧目。同年十月,他又写出了国难当头应以“和”为重的本戏《将相和》。据记载,当初演出这两出戏的时候,“观众如潮,挤不能前,戏院若市,月余不衰”。第一枪的打响,使易俗社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激励着孙仁玉更加不辞劳苦地进行创作。二十几年里,他共编写了大小剧本160多个,其中本戏36个,其余均为小戏,极大地丰富了易俗社剧目宝库,并以传世之作《柜中缘》等,使秦腔足以和其他剧种之小戏媲美。由于积劳成疾,孙仁玉先生于1934年过早谢世,终年62岁。送殡那天,西一路至南门多处设有路祭,全市肃然,无不为孙先生早逝而哀伤。其情其景,令人感怀颇多。如此把一生献给秦腔事业的何止孙先生,易俗社教练长陈雨农、早期旦角之魁首刘箴俗等,皆早逝于解放前,留下的是他们在秦腔舞台上挥之不去的唱念做表。而这些,均是今日之社会所无法复制的。
  易俗社的运作模式值得关注,其内部组织机构,采取社长负责制的办法,设有干事部、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训练部。主要负责人由社员选举产生,并规定任期。这种借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选举产生负责人的办法,强化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易俗社同仁竞争、进取,在经历了不同内忧外患的条件下(解放前37年的时间里),能够凭着自己的演出顽强生存下来,也就可想而知。而这些具体实在的内容,使易俗社在前37年的历史中,创作了500余部作品,培养了13期学员,影响远达西北五省乃至全国,所谓“民四以来,山东、保定、江苏闻风响应”,即是明证。
  易俗社的运作模式,确保了该社出戏出人,而大量的改良秦腔的诞生和演出,又不断地检验、完善其内部组织机构,这一良性互动,使该社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终于使这一剧社历经百年,积淀为中国戏剧界的“百年老字号”,这些正是研究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注脚。
  
  四、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亟待保护
  
  易俗社文化品牌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没有前37年的辉煌,解放后的灿烂也就无从谈起。那么,易俗社品牌的现状保护情况怎样?易俗社自2005年转企改制后,其“百年老字号”品牌模式的承续情况和流失情况怎样?这一“百年老社”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品牌的作用,有待研究。
  文化品牌是无形资产,像易俗社、三意社这样的“百年老字号”,用“养”而非“甩”包袱的办法,首先确保品牌不至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流失或贬值是要务。因为像易俗社这样的戏剧文化品牌,作为无形资产是不可再生的,据笔者了解,易俗社几经折腾,已经大伤元气。所谓品牌,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西安人的美好回忆。
  易俗社包括三意社这样的“百年老字号”究竟到哪里去?倘若易俗社依旧按过去的模式运作,在当下这一文化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这一传统老社通过市场演出能够养活自己吗?这是需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重点课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