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浅生态学_中国音乐文化的生态学浅思
 

浅生态学_中国音乐文化的生态学浅思

发布时间:2018-12-27 03:56:36 影响了:

  对音乐文化进行生态学思考,不是强制性的移植,而是其具有生态性质的内在要求;而当今中国音乐文化生态性建设的观念显得越来越必要和紧迫。      一、音乐文化的生态学意义
  
  “音乐文化”、“生态学”初看起来相距非常遥远。音乐文化是否具有生态学意义,我们应该首先明确“音乐文化”和“生态学”的涵义。音乐人类学家洛秦教授对“音乐文化”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人本来就是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观念的人、意识的人,而且是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不能复制的人。人从来就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人类的各种文化、社会和民族没有价值上的差别,只有观念、行为和由之产生的具体物品的不同。”①德国科学家海克尔教授则认为生态学是“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科学”。②
  人类创造的音乐文化是否具有生态学意义呢?回答是肯定的。首先,音乐文化源于人类需要,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外在表现,具有生命和价值特征;其次,音乐文化因人类实践的需要呈现多样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有系统整体的效应;第三,音乐文化作为一种组织系统,有自我保护意识,会自然形成一种排斥影响其生态系统性有害因素的能力;第四,音乐文化生态是动态的,某些功能在运动中丧失,又不断创造出新的因素实现新陈代谢。正是这种新陈代谢,保持着音乐文化生态的良性存在和持续发展。
  
  二、 当前音乐文化发展中的生态污染
  
  当前中国音乐文化有三种严重的生态污染:价值污染、行为污染和读解污染。
  建设一种音乐文化,就是创造一种价值。毫无疑问,这种旨在满足音乐文化创造者需求的价值,没有先进、落后之分。音乐文化的价值污染,是指在音乐文化建设中贯注一种消极的指导性价值观,使之受到污染。这种污染在我国当前音乐学学科建设中表现较为普遍。国内音乐学的“生态环境”大致处于如下情形:在音乐界内部,由于根深蒂固的“技匠”习气,读书空气稀薄,钻研“学问”少见,“音乐学”滑向“边缘”。就一般知识界而论,很少学者真正思考过音乐学的“文化含量”,音乐学的著述少有高层面的“文化吸引力”,因而音乐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流几近于无。因此,音乐学在中国,不论在音乐界还是在知识界,多少显得“落落寡合”。
  音乐文化行为是指演示、宣传和实践音乐文化的活动,诸如文艺演出、学术交流、音乐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乐器展览等。维护、发展健康向上的音乐文化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可是,由于音乐文化行为主体的主观性和呈示方式的随意性、游离性及非规范性等特征,其表现往往不是那么阳光,掺杂了一些庸俗、悲观、愚昧等不健康的品质,形成音乐文化行为污染。这在当前已较为常见。其一为黄色污染,行为中带有“黄毒”,如流行音乐创作中喜好使用一些情、爱挑逗性字眼;其二为灰色污染,行为中带有颓废和沉沦情调,如许多歌曲不去颂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豪迈与憧憬之情,却透露出悲观厌世的颓废气息;其三是黑色污染,指行为带有封建愚昧因素。如看风水、拜鬼、占卜时所演奏、演唱的音乐。这些音乐,不仅传播与现代科学相抵触的内容,而且给人们生活、心理和精神带来消极的影响。令人堪忧的是,音乐文化行为污染正在我们周围蔓延,破坏了音乐文化发展的内在秩序。
  建设中国先进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主体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解释、发掘与提升,这就叫音乐文化读解。“读解”在音乐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由于音乐文化读解具有主观性,可能会使读解成为一种误读,这不仅是对被读解音乐文化的污染,也是对音乐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的污染,这就叫音乐文化读解污染。这种现象在当前音乐文化发展中也较为普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其一是过度读解,读解主体往往过度发挥想象,读解出的信息或意义,根本不是原有内涵。比如,有些学者从时政出发,过度夸大历史上某位音乐家的历史贡献和价值;其二是虚构读解,读解主体删去不符合其意图的部分,或者加进原来根本没有的内容,致使读解丧失其原貌,呈现在音乐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面前的是一些虚构甚至虚无的东西。比如,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一些学者凭主观臆断、猜想,不经实地考证和科学推论就轻下结论;其三是歪曲读解,读解主体往往根据功利的需要,对读解的原有意义和生存环境进行随意歪曲,致使原有文本在音乐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面前失真。比如,对后殖民主义音乐的读解,个别学者将此读解成原殖民地国家的福音,而没有看到它对原殖民地国家传统音乐文化的巨大杀伤力。这种读解不仅是对殖民主义历史的严重曲解,也是对音乐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的严重误导。当然,音乐文化读解不会因为有这些污染现象就被取消,因为读解是音乐文化存在的一种方式,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读解,音乐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和丰富。我们也不能放弃批判音乐文化读解污染,因为这种污染的泛滥使得读解优势荡然无存,无助于我国当前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音乐文化生态建设的借鉴意义
  
  当前中国音乐文化的生态污染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么,音乐文化生态污染的解决办法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借鉴。
  中国传统儒学提倡一种“中和”的思想。《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觉得,这种“中和”观念对中国当前音乐文化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首先说“中”,“中”是指不偏,孔子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是既不“过”也“不及”,一种恰恰好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协调的状态。注重音乐文化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其处于“生态平衡”中,应是中国当前音乐文化建设所遵循的一大原则。在当今音乐文化建设中,非整体性、非协调性和非和谐性的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表现在地域音乐文化不协调。其次表现在精英音乐文化与大众音乐文化的不协调。注重精英文化是当今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中一个亮点,也是必须大力扶持发展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的形象。然而这决不应成为轻视大众音乐文化、世俗音乐文化的借口。因为从生态学角度来说,大众音乐文化、世俗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有所关注、有所投入,使之与精英文化相融相济。许多音乐基础理论学科,如音乐人类学就是以广阔的大众、世俗音乐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再次是表现在音乐制度方面的不协调。当前的音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过去是大为进步了,但音乐制度建设极为缓慢。音乐人才培养机制、职称、学位授予机制、音乐演出、比赛机制等还有很大的缺陷和漏洞。
  “中”的最终目的是“和”,“和”不是单纯的“和谐”,而是“和而不同”,是在“不同”基础上的和谐,是多样性的统一。西周末年,史伯曾提出“和实生物”的思想,主张世界是多样性统一。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里他区分了“和”与“同”两个概念的不同。“和”是以他平他,指不同事物和因素的结合,它不排斥差异,是差异和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以同裨同,指完全相同的事物和因素的结合,它排斥差异,是不能产生事物的直接同一。他的结论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世界生生不息,万物丰长,是因为“和”。反之,如果世界“以同裨同”,没有多样性和差异,那么不仅没有新事物产生,而且万物“尽乃弃矣”。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是主张多样性统一之“和”,反对无差别的“同”。在音乐文化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文化因素,不管其地位如何,都具有自身的内在生命和价值。平等性与多样性是音乐文化生态应遵循的必然原则。但在当前的音乐文化建设中,抹杀平等性和多样性生态原则的现象较为普遍。首先,表现在解释、发展音乐文化方面。通常,音乐文化的解释是因人而异的。但在某些音乐学者的观念中,与音乐常理相悖的解释就是异端和叛逆,是不能容忍的,对新的音乐风格、特点批判和封杀;其次,表现在音乐文化价值观方面。音乐文化价值观的单一性有两种表现:其一是强调某种价值观的绝对优先性,采取各种手段,使之渗透到所有领域,导致音乐文化个性贫乏。这种现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尤为突出。其二是当今社会中正盛行一种极度彰显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浮躁心态,它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享乐为目的、一切向功利看齐。这种价值观已渗透到音乐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文化生态理论告诉我们,文化领域中任何一种价值被视为唯一都是不利于文化生态的,必须采取措施抑止任何一种价值观成为绝对。当然,要在音乐文化发展中体现生态性的生命原则,必须建构并推行正确的、指导性的价值观。只有建立正确的指导性价值观,给错误的价值观配置竞争对手,才有可能达到阻止的目的。“音乐文化价值有一种‘类聚’的特征,即在价值上相宜的因素往往可以结合在一起,而在价值上不相宜的因素则会形成互斥,从而使音乐文化价值群表现为一种生态体”。③为了消除错误的价值观对音乐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我们应遵循音乐文化价值的生态性特征,使积极、健康的指导性价值观成为一种生态需要。笔者所“憧憬”的音乐学生态理想,应是努力在三个不同层面上发生影响作用的“学科生态”。第一个层面,针对音乐家圈内。音乐学应为实践音乐家(作曲家和表演家)提供可靠、可用和可行的知识参照,同时也为音乐学家自己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第二个层面,针对普通乐迷。当前在市场上大量泛滥的“普及读物”说明,音乐学在这方面理应扮演更加积极和认真的角色;第三个层面,针对文化、知识界。音乐学必须扩展自己的文化和知识视野,以期能与其他人文学科形成真正的对话和交流。
  在音乐文化生态系统中,每个文化要素的作用是相互关联的,不仅表现为功能发挥的互约性和整体性,也表现为对不利于本系统的外来因素的清洁,这种特征形成音乐文化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清洁排污是文化生态系统的本能行为。清洁后的音乐文化生态资源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也才可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老子曾在《五千言》中对道的本质作过各种规定,如说道无为、无欲、柔弱、虚静等,但他对道的最根本的规定应是“真”、“朴”。我觉得,中国当前的音乐文化建设中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清洁自身,以达到老子所说的“真”和“朴”的境界。怎样才能运用生态学原则来清洁当前的音乐文化呢?我思考了三点:第一,充分利用音乐文化生态的自我排污功能,将污染行为给予抑制和排除。顺应音乐文化生态对新的、健康的文化因素的需求,不断用充满生命力的、健康的音乐文化来剔除颓废的、消极的音乐文化;第二,建立音乐文化读解的界限意识。读解主体在读解音乐文化文本时必须有边界意识,不能无限度地阐述文化文本。同时,要尊重文本内容的客观性,不应有编造行为,也不应随意曲解;第三,根据生态原则,制定净化音乐文化行为的执行措施。首先要提高人们对音乐文化行为污染的警惕意识。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音乐文化行为规范。设置可与不可的界线,通过规范体现一种正确、健康的价值导向,在受约于规范的过程中实现污染自净。
  
  四、树立“绿色音乐文化”理念
  
  为了实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绿色音乐文化”的生态学理念。这里“绿色音乐文化”借鉴了西方当下时兴的“绿色哲学”研究的视角。“绿色哲学”认为:“整个人类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中,反自然、反生态、反环境的文化观念和意识演绎历史,从哲学的本体论区别人与自然存在、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是人类背离生态世界选择的根本原因,重新确定人与自然和谐与共、一体融合的生态哲学,是观察和分析环境和生态世界或以往文化思想非常重要的前提”。④绿色,代表了永恒的生机和活力。“绿色音乐文化”就是要与反生态、反自然的文化思想做坚决的斗争,铲除当前音乐文化发展前进中的不和谐音符,努力做到弘扬传统音乐艺术精髓与吸收外来营养相结合、建立大众音乐文化与精英音乐文化相结合、以城市音乐文化带动乡村音乐文化,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所说的那样,为建立“中国音乐学派”而不懈奋斗,实现中国音乐文化的长久繁荣和勃兴。
  当今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生态学意识所致。如果能将“绿色音乐文化”的生态学理念贯注于当前的音乐文化发展,那么生态地建设中国音乐文化的目标指日可待。
  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树立“绿色音乐文化”的生态学理念,还不培育和保护本已很脆弱的文化生态,让民族传统音乐艺术人为或自行消亡,音乐文化生态就会走向单一化而发生病变和枯萎,我们的精神生活将会变得单调、乏味、没有生气。“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的载体也会显得非常单薄。
  如果一个民族、国家的音乐文化没有了传承、没有了根,这个民族、国家将会怎样呢?所以,我们应这样规划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高科技的全球化将是形成全球文化多元格局的伟大历史动力,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本土音乐文化,正是组成全球文化多元结构不可缺少的有机单元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养护和传承,越来越是人类保护世界多元化生态平衡具有根本意义的生存行为,对中国各地本土音乐传承行为的考察、研究以及发扬光大,就成为维护全球音乐文化生态平衡的意义深远的基础性工程。而人类的音乐文化,就是在传承主体这种惊人的创造行为、特殊的传承方式中流传千古”。⑤
  
  ①洛秦《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3月。
  ②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期。
  ③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08期。
  ④纪俊杰《环境正义:环境社会学的规范性关怀》[J]台湾“第一届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1996年。
  ⑤周凯模《云南民族音乐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83期。
  
  蒋燮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04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金兆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