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被电视改造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2019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被电视改造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2019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发布时间:2018-12-27 03:58:53 影响了:

  一、引言――给音乐插上电视的翅膀      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盛典,每当新年的第一天,全世界的观众都会通过电视来收看音乐会的转播。然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出名的,早在1847年,维也纳人已经开始用音乐会的形式来庆祝新年;1941年,举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年音乐会。几百年来,每当新年第一天来临之时,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都会奏响施特劳斯家族的各种舞曲,这早已是维也纳人的传统。只是在电视介入之前,新年音乐会仅仅是维也纳当地的一项传统的新年庆祝活动。
  自1959年起奥地利广播电视公司开始向全世界转播新年音乐会,音乐会被奥地利以外的人们所熟知,并且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的欢迎。这一项维也纳人的传统风俗便逐渐被世界共享。2002年全世界收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电视转播的人数达到4830万人,中国人数最多,达870万人。今年的音乐会刚刚结束,据统计,全世界有42家电视台转播这次音乐会的盛况,有超过五千万的观众收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成功是电视音乐会传播的一个范例。
  然而在音乐插上电视的翅膀自由翱翔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电视的介入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着新年音乐会本身。
  
  二、电视传播对音乐会的反作用
  
  1. 音乐会的国际化趋势
  (1) 来自世界各国的指挥
  众所周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曲目每年都差不多,但是指挥每年都不同,是乐团成员全体通过投票选出的。被选中的指挥也都会感到荣幸万分。然而这个传统是从1987年才开始的。在这之前,音乐会经常会由同一个指挥执棒多年(1955到1979一直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波斯科夫斯基担任指挥,1980年开始是马泽尔)。1987年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登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电视转播收视率也创新高。乐团和电视台从中尝到了甜头,以后每年的新年音乐会都更换世界各国最有影响力的指挥。其中有意大利的阿巴多(1988年和1991年)、穆蒂(Riccardo Muti)(1993年和1997年),德国的克莱伯(1989年和1992年),印度的梅塔(1990年,1995年和1998年),日本的小泽征尔(2002年),拉脱维亚的杨松斯(2006年)。
  这些当红的指挥家为音乐会的全球化传播提供了强力的保障,来自不同国度的身份也带动起广泛的地缘化收视群体,而且自身不同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传统也给施特劳斯家族的乐曲注入了不同的味道。可以说,指挥已经成为每年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看点,也是收视率的保障。
  (2) 异国风情的乐曲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曲目虽然每年都有所不同,但是大体上以施特劳斯家族的舞曲为主。这些饱含维也纳风俗的舞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民族色彩的音乐之一,也是音乐会成功的立足点。然而在奥地利以外的音乐爱好者听来,这些作品总好像缺少一点认同感。乐团的音乐家和电视台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近些年的音乐会中,带有异国风情的乐曲所占的比例大幅度提升。
  “异国风情的乐曲”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奥地利作曲家创作的带有异国情调的作品。比如2001年的音乐会上演了施特劳斯的《威尼斯之夜》,2003年上演了施特劳斯的《希腊人》波尔卡、《法兰西舞曲》快速波尔卡和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中国人》加洛普,2005年上演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印度舞伎》快速波尔卡和《俄罗斯幻想进行曲》。这些具有异国风情的作品吸引了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的观众,受到广泛的喜爱。
  第二种形式是上演外国作曲家的作品。在电视转播介入之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极少演奏外国作曲家的作品的,然而在近些年的电视转播中,外国作曲家的作品成为音乐会的一抹亮色。其中最显著的是2003年和2006年。2003年上演了德国作曲家韦伯创作、法国作曲家柏辽兹配器的《邀舞》;同样是2003年,为纪念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诞辰170周年,音乐会上演了他的两首《匈牙利舞曲》;相同的情况出现在2006年,为纪念德国作曲家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今年的音乐会上演了他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这些曲目的安排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这使得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树立起国际化的象征,成为全球音乐潮流的领袖。2006年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杨松斯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还得意地宣称,本次新年音乐会将是今年全世界第一个奏响莫扎特音乐的演出。而这一切的影响力都通过电视的传播触及到世界各地。
  (3)国际化的演员阵容
  维也纳人热衷于舞蹈,每年的新年音乐会除了乐团演奏舞曲之外,必有芭蕾舞表演,担任演出的通常是维也纳国家歌剧芭蕾舞团。然而近些年,可以注意到芭蕾演员也开始向国际化发展。2005年的音乐会就邀请了俄罗斯著名舞蹈家弗拉基米尔・马拉科夫担任领舞,2006年更邀请了德国汉堡芭蕾舞团的演员加盟演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芭蕾舞表演,现场的观众看不到,而是完全为电视观众所事先录制好的节目。
  (4)新年致词
  每年的新年音乐会还有一个传统,在演奏倒数第二首乐曲《蓝色多瑙河》的引子之时,观众用热烈的掌声打断音乐,然后指挥家转过身来,向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致新年贺词。近些年来,这个环节格外受到重视。中国的观众一定对1996年的新年音乐会记忆犹新,当年的指挥家马泽尔连续用十几种语言向全世界的乐迷们致以新年的问候,而当他用中文说出“新年好”三个字的时候,全中国的观众都为之欢欣鼓舞。这是汉语第一次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响起。这一幕又在2002年重演,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小泽征尔先生邀请乐团中不同国家的演奏员用自己的母语向全世界观众问好,最后轮到他的时候,他用中文说“新年好”。
  在这一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完全成为了全世界音乐爱好者共同的盛宴。
  
  2. 镜头中的商业和政治色彩
  电视转播不仅使得音乐会得到广泛的传播,更引人注意的是,由于电视媒体与音乐会的结合,使得历史悠久的音乐会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近些年尤其显著。
  每年都收看音乐会转播的观众会发现,镜头里的音乐会几乎已经成为奥地利的风光片。经常在音乐会演奏某一首乐曲的时候,电视画面呈现出奥地利美丽的山川河流和富丽堂皇的宫殿,到处鲜花盛开,葡萄丰收。往往整首乐曲中,演奏的画面连一秒钟都没有出现,观众只是随着镜头留恋在奥地利的迷人风光之中。
  如果说动人的音乐和美丽的风景还有艺术相关性的话,那么音乐和美食就有点不相关了。2005年的新年音乐会,在演奏小赫尔梅斯伯格的波尔卡《维也纳的艺术》的时候,电视画面呈现出维也纳的驰名饼点“苹果卷”的制作过程,从采摘到烘烤,非常完整和细致。美妙的影像里,新鲜出炉的“苹果卷”令人垂涎欲滴。同样是在2005年的直播中,镜头里还插入奥地利蒂罗尔州施华洛士奇水晶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会的现场的观众是看不见这些画面的。这些画面是电视导演,或者说音乐会的转播者刻意安排好的,谁也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向全世界宣传本国旅游资源的大好机会。
  如果说“风光片”和“美食片”还能够忍受的话,那么经济与政治因素的介入绝对让音乐会变了味道。
  在2002年新年音乐会的直播过程中,当乐队演奏施特劳斯的《无穷动》时,电视转播特意插进了奥地利造币厂制造欧元硬币和印刷欧元纸币的画面。在整首乐曲演奏中,没有演奏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详细、完整的制币过程。音乐会已经变成经济宣传的载体;而在2005年的音乐会中,在乐曲演奏间隙,主办方煞费苦心地为东南亚赈灾安排了一场慈善捐款仪式。镜头中,乐队经理走到舞台中央,站在了原本指挥所在的位置,发表了深切的讲话。当他将11.5万元欧元支票交到世卫组织代表手中时,台下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此刻,音乐会已经彻底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音乐是奥地利的国宝,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是奥地利的文化象征。整个奥地利甚至整个欧洲都太看重这场演出了,因此音乐会被赋予了神圣的职责,然而这些职责和任务实在太重,以至于有的时候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
  令人庆幸的是,在刚刚结束今年的音乐会中,虽然“风光”依旧,但是没有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
  
  三、 结论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一直是音乐传播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课题,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具有普遍意义。当电视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音乐这一个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大众传播的巨大影响。电视的冲击不仅对音乐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音乐今后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大众的音乐欣赏心理和音乐文化修养。因此,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电视权力话语的强势传播下,音乐传播如何找到自己的积极的生存之道,如何处理好视听关系,以及如何把握商品性和艺术性的关系,这些都具有深刻的意义。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转播的研究是一个极好的个例,从中可以看到电视与音乐最新的结合点。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转播,看一看电视究竟会将音乐带往何方。
  
  参考文献
  [1]曾田力《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C],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2]高廷智《电视音乐音响》[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3]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4]赵凤翔《电视艺术文化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5]佐耳《博斯科夫斯基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J],《视听技术》2005年第5期。
  [6]刘阳《游走在民族与世界之间――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J],《中国电视》2005年第1期。
  [7]邵长波《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话语》[J],《电视研究》2004年第7期。
  [8]祁君《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吸引多少眼球》[J],《美与时代》2002年第14期。
  [9]卞祖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想》[J],《视听技术》2001年第2期。
  
  冯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