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推敲一词与一句唐诗有关【浅析唐诗中用字的“推敲”问题】
 

推敲一词与一句唐诗有关【浅析唐诗中用字的“推敲”问题】

发布时间:2019-01-14 03:57:02 影响了:

  摘要:唐诗中用字的“推敲”问题,文学大家涉足者比比皆是。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向学生渗透修改文章的方法。因为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即使是文学大师也不能忽略。   关键词:“推敲”问题 写作教学 修改文章
  
  毋庸讳言,贾岛已经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例如,关于“僧推月下门”这句诗的研究,即使由韩大师一槌定音说“敲字好”,而且千百年来没有异意。但如此改动毕竟是个别权威的主观论断。关于韩大师的“高见”,不仅可以提出异议,而且必须反复提问,多方探讨,才能通过自己的思维,从“深知”而到达“真知”。否则人云亦云,整日在权威的周围打转转。维权威马首是瞻,何谈创新?何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且有通过“轻信”陷入“迷信”的危险。值得三思。
  唐代大诗人贾岛写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五言诗。其中……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与贾相撞,贾具实对未定推敲”,韩愈说,“敲字好”。由此可知韩愈当时任京兆尹,又是当代的大文学家、诗人。另外,贾岛受韩的知遇。二人关系非同一般,且狭路相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故韩信口选用了“敲”字,借以应付贾岛。何况,这两句诗,乍看有些费解。难不成我们的大师的视力是裸视超过3.0?
  狭路交流,人们往往说出最惯于使用,而且符合生活习惯的语言。贾作为僧人平时出入山门或禅室,多半是推门而入,故初稿用“推”字,而且经过“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到了“傍观亦讶”的程度,还不肯�弃“推”字而就教于韩愈。韩是地位较高的官僚,居家在外,多半有人随从。这类从者往往就是敲门者。待到室内有人打开正门以后,才迈着方步进去。此乃所谓仕大夫之流的生活习惯和举止规范培植了韩愈的本位主义,所以他才自然地落实了“敲”的选择。
  另外,中国文化蕴藏着动静结合。夜阑人定,万籁无声,容易让人产生悚然之感,于是需要有一位“僧人”出现。
  首先,推――轻巧动作,但发出的声音也足以划破夜空,以示夜深但仍有人在继续他独自的生活律动。此时的静与动起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当然,推的声响要恰当,过低,不能为黑夜增添几分活的气息。达不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而作为老僧的自然行动――推门,使之发出不高不低的适度的声响,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然后,敲――声音清脆,与夜色不和谐,但这正是诗人构思之巧,用心良苦之处。月光皎洁,万籁俱寂,老僧傍晚外出,多半是散策与访友,行前关照小沙弥看门。老僧回来,轻轻一推,即可进入。若小僧关起门来睡觉,就需敲几下门环。此时,清脆的敲门声可以说是一段优美地小夜曲。而小沙弥越睡越沉,老和尚越敲越响,本来浪漫而美妙小夜曲却变成了扰民的噪音,好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夜归图”如果就这样毁掉,岂不太可惜了。故用敲而不用推,但请老和尚手下留神,千万不要用力过猛。
  接下来再看贾岛的大作。“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中,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必须是对偶句,此句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诗的立意和内容。从表面上看,诗原意应为顺接,倦鸟归林,老僧回寺,一切均是夜间就寝的前奏,并非不协调之举。而敲门声过高,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变化。通常林中之鸟,入夜非常敏感,听到声响,立即起飞观察,一鸟起飞,众鸟相随,为了安全起见,它们会随时转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莫非就是此情况。而宿鸟惊飞的责任自不在鸟而在于僧。上面两句诗句由上下一致变为前后矛盾,这和“树欲静而风不息”(鸟欲眠而风不止)的意境相似。此情此景均由敲门声而起,并不稀奇。
  作诗原本是一种消遣,例中贾岛诗,并无任何政治主张,也谈不上“言志”。他为何要这般投入,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上马路,“闯红灯”,竟撞入京兆尹先生的车骑队伍。看来并非闹剧,而是一幕极富教育意义的精彩演艺。另外,他的佳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等,或气象雄浑,或情景幽独,耐人回味,传诵至今。他曾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后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足见他锻句炼字的呕心沥血,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反复思考这篇新作,寝食难安,终于破门而出,走上了街头。作者这种敬业精神远远超过诗作本身的价值。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千百华夏儿女,缔造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坛佳话。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由此可见,语言非“锤炼”不精当,文字非“推敲”不成“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