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布时间:2019-01-19 03:53:58 影响了: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就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而且能够强化教学重点,帮助突破教学难点,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辩驳
  一般说,学生聪明与否主要和能否常思、多思、速思有关。注意收集学生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在课外让学生互相争论,反驳,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思维密度大有裨益。如学习《草船借箭》时,学生甲:如果鲁肃不帮诸葛亮的忙怎么办?学生乙:诸葛亮就请别人帮忙;甲:如果鲁肃到周瑜处泄密怎么办?乙:诸葛亮早已安排好暗哨,跟踪鲁肃;甲:如果三天后没有大雾,诸葛亮借不到箭怎么办?乙:诸葛亮有三十六计,心中已有“走为上计”的打算。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在辩驳中激发了思维,练就了口才。
  二、探究
  对学生所提的芜杂的问题进行筛选,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根问底,如教《渡船》一课,有个学生提出:“这课写的是一件事,为什么用‘渡船’作题目?”不少学生据理陈述:这课是按渡船地点的转移写的,所以用‘渡船’作题目;这课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而这件事发生在船上;这课写了渡船上各种人对孩子生急病的态度,“渡船”是“渡船上的人”的省略。第三个学生的理由接近作者的取题意图。可就势引导学生思考:你从小小的一只渡船上人们感情的变化看到了什么?学生略经思索,明白了:渡船上各种人助人为乐的品质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而渡船则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最后,“渡船”这一课题的深刻含义终于找到了。
  三、续尾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悬念式的结尾,事物发展可能会出现各种结局。在结束课文时,要不失时机地接着课尾,引导学生考虑各种结局。如讲《在炮兵阵地上》一课时,提问:团长接受了彭总的批评后,他会怎么做?后来彭总再次来炮兵阵地视察,会看到什么情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测给课文续写,这种方式也可用口述的形式。
  四、朗读
  有表情的朗读往往可以越过时空界限,把学生带进独特的意境,这时候学生便会情动而心维。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以低沉、缓慢的语调朗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原因,然后指导学生用较高、较快的声音朗读小女孩冻死前的几句话,表达哀求、害怕、急切的心情,不少同学竟流出了眼泪。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从小女孩的妈妈、爸爸、奶奶及小女孩联想到富商直至当时的社会制度,看清了产生小女孩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
  五、逆思
  学生对教材或教师有异见,教师应加以鼓励。教师要注意爱护学生那些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相机鼓励学生独抒己见。如教《蚕和蜘蛛》时,有个学生反课意而行之,认为应该褒蜘蛛,并摆出了许多理由。他的发言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赞同,大家纷纷争论起来。教师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并鼓励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介绍蜘蛛的科学小品互相传看,然后要求学生各自按照评价蜘蛛的角度,写简短的小品文,只要说得有理,任何观点都可以。
  六、设疑
  在阅读教学中,有不少环节都可以设置疑问,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思索问题,如讲《吃虫的植物》一课时,先问你们见过植物会吃动物吗?这一突然发问,弄得学生目瞪口呆,他们冥思苦想,搜索记忆中各种植物的特征,竟不曾见过如此现象,于是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望着教师。这求知的欲望是开户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
  七、假想
  人处在某种位置上,担任某种职务,他就要考虑到应该做出哪些与职务相符的行为。学校进行春季田径运动会,要求学生以“记一次运动会”为范围写一篇作文。在选材时,教师可用假想法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素材。如:假如我是一名小记者该采访什么?假如我是个裁判员该记下什么?假如我是运动员,我该说些什么?假如我是服务员,我该做些什么?学生以一定的责任感为思维的尺度,写的内容既不离题,又很充实。
  八、赏乐
  借助感觉手段可以连接有关的感官参加思维,扩散人的想象力。用欣赏音乐的方法可将听觉形象思维扩散到其他感官形象思维上去,使思维形式多样化,产生丰富的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引导学生学懂文章的关键。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佳状态,有了这种思维能力,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或从事任何活动都有益处,而语文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里有利于思维训练的因素,通过语文课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