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雷雨节选_探究《雷雨》(节选)的解读视角
 

雷雨节选_探究《雷雨》(节选)的解读视角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9:34 影响了:

  《雷雨》作为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其不朽之处在于它留给了读者广阔的“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空间。而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入剧情,体会激烈的戏剧冲突,并将自己的思维推向一个真正思考与探究的领域,为自己的生命成长留下一个思考的主题,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切入点应该不仅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认识范围内积极“建构文本意义”,而且能为他以后进一步的思考留下空间。
  悉心研读曹禺先生的《雷雨》,不禁发现整部《雷雨》都在演绎一个冲突――梦与现实的冲撞。当梦撞进现实,曹禺先生让它泛起了或决然、或绝望、或疯狂、或无措的花朵。难怪曹禺先生在《雷雨》自序中写道:“《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雷雨》所呈现的“天地间的残忍”在作品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得到了应验:繁漪像“一匹执拗的马”(曹禺语),她抓住周萍的手不放,却不知周萍根本无法承受她雷雨般的梦;周萍欲离开那个“能引起人的无边恶梦似的老房子,走到任何地方”,他抓住四凤,想由一个新的灵魂来洗涤自己,但这样不自知地又犯了更可怕的罪恶;周冲活在自己梦的城堡中,他憧憬着“有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而在现实重锤的敲击下,他一个个的美梦都轰然坍塌;一心勾勒幸福的四凤,其单纯的性格与复杂的身世,让她的梦在雷雨中不可收拾地破碎了;鲁侍萍,一个有着噩梦般过去的女人,却又在三十年后重新走进了另一场噩梦;周朴园,一面活在自筑的梦中,一面却在亲手打破自己的梦。一个“梦”字,在整部《雷雨》中出现过十五次,它将人物的命运推向了一个个不可逆转的夹逢中,使悲剧与残忍不可避免地发生。基于此,笔者就由这个“梦”字切入,带领学生探究并发现《雷雨》(节选)中所表现的“天地间的残忍”,进而体验激烈的戏剧冲突,触摸复杂的人性,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构建。
  苏教版《雷雨》节选了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偶然重逢的一幕。在这一小的情节发展中,曹禺先生让周朴园与鲁侍萍经历了一个短暂而温情的情感追忆,随后又疾风骤雨般地撕裂了这两个人物的最后幻想,让周、鲁两个世界彻底决裂。“梦”字在这一节中出现过两次。我们可以以这两个“梦”字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通过戏剧语言,探究这两处“梦”背后发生在鲁侍萍身上的故事,将一个女人三十年前后的遭遇穿成一条线。而此刻几个鲜明的字眼跳动出来,诠释着一个女人不幸与噩梦:“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同样,在剧本呈现的那空白的三十年里,周朴园也为自己构筑了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的美好从他固执的坚守与温情的描述中可见一斑。世间所谓的美好总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前提,而周朴园那个美梦的前提却是:一个投水死去的侍萍!周朴园宁愿一辈子去咀嚼这个梦,可生活跟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侍萍竟然活着!当梦撞进现实,鲁侍萍那原本不美的梦碎得一蹋糊涂,于是,她满含悲愤地痛呼:“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当梦撞进现实,当周朴园看到相貌老得连他都不认识的侍萍时,他瞬间拆去了所有的温情,竟冷漠地发狠道:“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三十年后相逢的“残忍”通过梦与现实的冲撞,将人物推向了更深的悲剧中。
  从梦与现实相遇这一视角出发,我们便可宕开一片广阔的意义阐释空间,使学生从自己的想象与情感出发,建构文本的意义体系。如课本25页: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鲁侍萍这句如梦如呓般的对话,流露出一个女人心底最柔软的期待。此处大可让学生展开想象:鲁侍萍此刻最期待的是什么?当学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情绪最激动的时候,再抛来周朴园的回答“(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这句话可谓一锤惊醒梦中人。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在接受严峻的考验,他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开始慢慢构建。又如课本27页:
  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那更好了。那么我们这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周朴园的回答着实果断。在“那更好了”和“明明白白地谈一谈”背后,究竟隐藏着一个男人哪些情感的秘密?当一个男人不用再“做梦”,开始真正“明明白白”地面对一个女人时,他又会谈些什么?《雷雨》的妙处就在于一步步将读者推入无法回头的境遇中,引发你去剥落那一层层笼罩在人物外表的装饰。教师正可以抓住这一点,在梦和现实的不可相容中去触摸人性的善与恶。
  历经了上述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学生以自己的生命亲自参与戏剧冲突的发展,以心体之,以情验之,从而进入一个高度澄明的心灵状态,而作品的意义也在这体验的瞬间生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思考・领悟”方面的发展提出这样的要求:“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因此,恰当的话题引导便可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与领悟,汇成一条汹涌的意义溪流,喷涌而出。窃以为,“当梦撞进现实”不仅可以使戏剧冲突高度聚焦,人性的复杂充分暴露,人物的悲剧命运充分展现,而且也能点燃学生的兴奋点和言说的欲望。
  当梦撞进现实,周朴园……
  当梦撞进现实,鲁侍萍……
  当梦撞进现实,我发现……
  学生有选择的表达与交流,不仅可以带来思想的碰撞,也会超越文本,提出自己富有个性的创见,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
  曹禺先生在《雷雨》自序中写道:“《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诱惑”和“憧憬”构成了《雷雨》不朽的生命力,他不仅吸引作者,也对读者构成了一种读解的张力,吸引我们不断去探寻那些人物背后的意义景观。“当梦撞进现实”仅是笔者的一个解读视角,期望这个视角能引发学生探究《雷雨》的兴趣,并把像《雷雨》这样的经典作为自己阅读的“诱惑”,开启经典文本探究的美妙之旅。
  [作者通联:山西运城康杰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