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烽火记忆】抗战老兵口述资料中心
 

【烽火记忆】抗战老兵口述资料中心

发布时间:2019-02-12 04:29:39 影响了:

  提起现代军用手榴弹的起源,“米尔斯”手榴弹是不容跨过的界碑。英国的W.米尔斯爵士于1915年研究成功、并以自己姓氏命名的这种手榴弹,代表了当时此类弹药发展的最高水平,在近、现代军用手榴弹的交替演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从此确定了无柄手榴弹的基本结构模式。因此,在单兵手掷弹药的发展史上,英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米尔斯”系列的名声太过响亮,往往成为英式手榴弹的代名词,以致掩盖了英国在二战中使用的其他一些手榴弹,其实这些弹药在当时也非常著名,并且都极其特点。
  
  名声显赫的
  “米尔斯”手榴弹
  
  “米尔斯”防御型无柄手榴弹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可分为早期的No.5系列、中期的No.23系列和后期的No.36系列三大类。二战中英联邦军队使用的是No.36系列,其中又以No.36 M为主,该弹属于手投、枪发两用手榴弹,是英国皇家兵工厂在No.23系列手榴弹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于1932年列装,并且一直生产装备到1 960年代初才被L2型手榴弹所取代,是英国生产和装备最久的一种手榴弹,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也都生产和使用过这种手榴弹。
  No.36 M的雷管和点火座是一个完整的独立部件,不与弹底螺盖相连接,这样可以把引信系统拆下单独存放,提高了手榴弹日常贮存的安全性,也便于必要时换上带长杆或闭气板的弹底螺盖,用加装抛射器的步枪抛掷。
  由于“米尔斯”手榴弹系列产量巨大,分布也十分广泛,时至今日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也印证了该系列手榴弹设计的合理性,相对某些更现代化的手榴弹来说,其总体性能仍是非常优秀的。各种型号的“米尔斯”手榴弹外观差别不大,仅仅在保险握片、弹体刻槽和弹底螺盖等细节上有所变化,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内部引信系统的改进。
  
  “米尔斯”手榴弹外形很像菠萝,全弹由弹体、带拉环的保险销、保险握片、击针/击针簧、中心管、发火组件、盖螺、主装药和弹底螺盖组成。弹体为生铁铸造,表面直接铸出刻槽,用来控制破片大小并起到防滑作用。早期弹体上刻槽较深,角度也较大,被分割开的各个小块边角显得比较尖锐,后期的刻槽较浅,角度也很小,边角显得较为圆滑。弹体顶部有两个凸耳,保险握片的旋转轴置于凸耳上的半圆槽内,保险销穿过凸耳另一边的通孔,将保险握片固定住。凸耳的另一侧有一个倾斜的圆台,上面加工有一个较大的螺孔,用于装填炸药,装完以后再用螺盖密封住。之所以要设计这个圆台,是因为中心管是不对称的,但中心管又需要旋入弹体,由于不对称,在旋入弹体时会占用较大空间,所以就不能采用先装药、再镗出引信室的常规办法,不得已才设计了这样一个装药孔。弹体顶部有一个细孔,击针的头部就穿过这个孔,被保险握片卡住,而弹体底部也有一个大螺纹孔,用来旋紧中心管和弹底螺盖。
  “米尔斯”手榴弹的保险握片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整体式,握片较厚,直接由钢板冲压弯曲而成,握片头部左右各有一个突起,与弹体凸耳上的半圆槽配合另一种为两件式结构,握片较薄,头部左右折弯后钻有通孔,通过一根轴销把握片固定在弹体凸耳上,采用这种握片的弹体凸耳上不是半圆槽,而是两个通孔。
  
  中心管是手榴弹中形状比较复杂的零件,早期由黄铜铸造而成,后来改用铸铁,其由并列的一粗一细两个管状体加上底部连接部分组成,粗的为通管,用来装击针和击针簧,旁边有一个较细较短的盲管,内装雷管。中心管底部直径较大,外有螺纹,用以拧在弹体上,其内部是空的,用来装发火组件。发火组件由雷管、导火索、火帽和火帽座组成,型号有MK7、MK8和MK3。MK7和MK8除火帽不一样外,其余都一样,延期时间都为4秒,而MK3为枪掷专用,延期时间为7秒,整个发火组件也比MK7和MK8要长一些。导火索一头插在雷管内,另一头插入火帽,连接处均压紧并涂漆密封,最后火帽装入U形火帽座内,组成一套完整的发火组件。平时发火组件与手榴弹分开存放,插在木垫内,由专用的铁皮圆盒盛装。手榴弹主装药为俗称“巴那特”的TNT与硝酸钡混合炸药,TNT与硝酸钡的比例为4:1。这种炸药具有生产简便、防水性能好、产生气体多的特点,缺点是爆速较低。
  “米尔斯”系列手榴弹的弹体都采用脆性较大的普通铸铁,如果炸药威力太大会造成弹体破碎过度,杀伤力反而降低,所以采用威力适中的“巴那特”炸药反倒可以获得较好的杀伤效果。弹底螺盖由于具体型号和生产厂家的不同而有很多样式,早期也是用黄铜车制的,后来改为钢质,有的为了可以用步枪抛掷,底部还连接有长杆或圆盘。
  以No.36 M MKl型“米尔斯”手榴弹为例。该弹全弹长89mm,全弹质量774g,弹体直径57mm,装药为69g“巴那特”炸药,枪掷最大射程180m,延期时间4秒(手投)或7秒(枪掷)。
  “米尔斯”手榴弹的包装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装入木箱,每箱12枚,分两排放置,左右各6枚,中间的空格盛放手榴弹引信,这种包装多见于二战时期;另一种包装是用两头带加强铁盖的厚纸筒包装,里面装3枚手榴弹,中间用毡垫隔开,最上方是装有3套引信的铁皮罐,这种包装多见于二战后。
  “米尔斯”手榴弹的使用方法与一般无柄手榴弹基本相同,先将有保险握片的一面弹体朝向掌心,紧紧握住,然后用另一只手抽出保险销,用力向目标投出即可(如果目标过近,也可以先让保险销弹出再投掷出去)。手榴弹出手后,击针簧拉动击针带动保险握片旋转,直至保险握片脱离弹体,而击针会在击针簧的作用下加速打击火帽,进而点燃导火索,经过延期,最终引爆雷管和炸药。如果通过枪掷发射,一般要先在步枪枪口安装抛射器,而且必须用专用空包弹发射。抛射器有两种,一种供带长杆弹底螺盖的手榴弹使用,一种供带圆盘形弹底螺盖的手榴弹使用。两者的区别是前者为半圆筒状结构,比较单薄;后者为封闭的圆筒状,较为结实。
  “米尔斯”手榴弹的优点是结构和零件形状较为简单,加工和组装方便,同时装药量和杀伤威力均较大,而且引信发火组件可以单独存放,有利于提高手榴弹储运的安全性,也方便更换引信。其缺点是全弹体积和质量偏大,携弹量和投搠5距离有限,部分破片飞行距离过远,危险界限较大,特别是引信设计不尽合理,雷管为偏心放置,不仅装药均匀性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击针与击针簧全部置于弹体内,占据了弹体空间,进而影响到手榴弹的装药量。此外,该弹的导火索延期系统在长期被水浸泡以后可能失效,而且手榴弹零件的表面防锈处理不够好,在潮湿环境中容易生锈。
  
  No.68系列两用反坦克手榴弹
  No.68系列两用手榴弹是英国1940年研制成功的一种特殊的反坦克手榴弹,其特点是采用了空心装药技术,既 可手投,又能枪发,使用比较灵活,具体型号有No.68 Mkl、No.68 Mk2、No.68 Mk3、No.68 Mk4、No.68 Mk5和No.68 MR6,除了标准战斗用弹外,还有弹体内填充沙子的训练弹等。由于No.68系列手榴弹实际威力较小,使用也不太方便,所以当英国PIAT反坦克抛射器出现以后,便逐渐停止了使用。
  
  No.68反坦克手榴弹最早的型号为No.68 Mkl,而二战中使用较多的是No.68 Mk3,各种型号的结构和外形差别不大,只是局部细节上有少许变化,如早期的No.68 Mkl型弹体下部有4片稳定用的小翼片,而后来的型号将其取消。本文以常见的No.68 Mk3为例,来说明这种手榴弹的结构。
  No.68 Mk3是英国二战中使用的惟一一种空心装药手榴弹,由弹体、引信传爆结构和尾翼三大部分组成。弹体由一大一小两个圆柱体组成,形状非常简单。大的内部有主装药和药形罩,其中主装药底部有引信室,其内装有由扩爆药管、传爆药管和火帽组成的传爆机构,顶部则被一个直径稍大的带内螺纹的盖帽封住。弹体尾部的小圆柱部分内有一个带螺纹的通孔,用来连接尾翼。该弹的药形罩不是常见的与弹体内径相同的锥形,而是由一段较细的圆柱体和圆锥相接而成的,口部有翻边,正好被弹体顶部盖帽压住。其破甲威力不是很大,一般可以穿透约50mm厚的钢板,这样的威力用于对付二战中后期的德国坦克实在是力不从心。该弹的尾翼为亚铅合金压铸而成的整体结构,尾翼中心为圆柱体,底部有一个方便步枪抛射筒抛掷的圆盘,在圆柱体四周有4片矩形翼片,圆柱体前部中心也开有孔,内部装有简单的击发引信,引信由击针体、隔离簧和保险销组成。
  No.68反坦克手榴弹手投使用方法是:先拔出保险销,然后采用类似德国PWM反坦克手榴弹的投弹姿势握住弹体向目标投去,当弹体碰撞到目标后,弹体减速,而击针体会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压缩隔离簧直至击发火帽,引爆传爆药和扩爆药管,进而引爆主装药。
  使用枪掷发射时,需要先在枪口安装发射筒,然后使用专用空包弹发射。需要注意的是,发射时枪口不能向下,不发射时要立即取出手榴弹并插回保险销,防止手榴弹从发射筒掉落而发生危险。
  该弹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造价低廉,具有一定的破片杀伤效果;缺点是威力偏低,设计时偏重枪发,投掷起来不太方便,同时引信设计过于简单,在某些角度落下时会造成手榴弹瞎火。(待续)
  
  编辑 刘兰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