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俯首可拾 俯首拾珠
 

俯首可拾 俯首拾珠

发布时间:2019-02-13 03:48:55 影响了:

  由于珍珠是权力象征和高贵、财富的标志,古代的许多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私欲,纷纷发起掠夺珍珠的战争。自古以来,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翡翠与珍珠,一直被誉为珠宝界中的“五皇一后”,受到人们的偏爱。珍珠也的确像个仪态万端的贵妇,以其高贵的身份、华丽的容颜、典雅的仪态、纯洁的品性,悄无声息地满足着人类的爱美之心。
  我国人民对珍珠的认识历史悠久,对于贝类的观察和利用远在石器时代便已开始,科学家们研究证明,在距今2亿年时,就已经有了珍珠这种生命体了。但他们是很小的,整个珠体的直径只有0.1毫米。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地质学家们,前不久在石灰石中发现了这种神奇生命体的化石标本。经考察,确定它们生存的年代是三叠纪。这些类似珍珠残骸的碎片具有迭状鳞片的痕迹。经过考证确属一种已经绝迹了的软体动物门中的生物。我们现在认为珍珠是贝中的产物,因它洁白纯真,晶莹艳丽又稀少难得,所以在我国古代流传的许多优美的神话中,常常说到神仙们备有避火珠、避水珠、避风珠、避芒珠等等。
  古人把珍珠视为宝物,《述异记》载:“越俗以珠为上宝,生母谓之珠娘,生男谓之珠儿”,《广东新语》亦有:“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为珠娘,生男为珠儿。缘珠之字,由此而起”。古人也称心爱的女伴为掌上明珠,简称“掌珠”,喻珍贵之意。傅玄诗:“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此以掌珠喻夫妇之情好。白居易诗:“掌珠一颗儿三岁”;苏轼诗:“平生唯一子,抱负珠在掌”,则对心爱的男孩也称“掌珠”。李商隐《拟意诗》云:“银河补醉眼,珠串咽歌喉”,形容歌喉优美、圆润。据说在旧社会广东有些地方富者以珠为荣,贫者以无珠为耻,女子无珠不嫁人,甚致人名地名都加珠字,地名如今还有珠崖、珠海等。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采捕珍珠最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
  
  装饰――关乎美丽还是财富?
  
  据距今2200年的古籍《尚书・禹贡》中称:“厥贡性土五色,羽畎夏翟,峰阴孤桐,泗浜浮罄,淮夷�珠暨鱼”。其中�即蚌的别名。由此可见,我国早在4000年前,在淮河流域一带就已采取天然珍珠作为宫廷“贡品”。而海水珠据传说,亦早在夏代沿海地区就要向中原王朝贡献海产品。
  我国用珍珠作首饰起源亦很早。《格致镜原》引《妆台记》的记载说:“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翅龙、傅之铅粉,其髻高,名凤髻”。如果这条记载是确实的,那就是用珍珠作首饰距今已有3000年了。汉代距今2000年《尔雅・释器》中称:“以蜃谓之珧”。注曰:“用金蚌玉饰弓两头”。《说文》中解释说:“蚌,蜃属,老产珠者也。一名含浆。”说明这时已将河蚌珍珠用作装饰品。
  秦汉以后以珍珠作首饰更普遍了,皇帝、后妃、宫中待女,官宦人家的夫人、小姐都要顶戴珍珠饰物。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中都保存一些皇宫中的珍珠头饰物。从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亦可以看出把珍珠做为装饰品也是很早的事了。例如,明代万历陵墓出土的有二顶做工精细装有5000多颗珠宝的明代点翠珍珠凤冠。这两顶风冠用珍珠、红宝石作底用金丝盘凤,以衬银点翠云朵作为陪衬,工艺十分精致。还有清代皇后的夏冠、后妃头上的钿口、帽罩等,都饰以珍珠。
  不但首饰用珍珠,服饰也用珍珠,《汉书・霍光传》记有:“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这是用珍珠缀成的珠衣。甚至鞋子也要用珍珠装饰,《史记》春申君传记有“春申君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蹑珠履”,《战国策》载:“春申君上客三千,皆蹑珠履”,《晏子春秋》载:“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李白有诗赞曰:“堂上三千珠履客”,这是用珍珠缀成珠鞋的。皇帝穿朝服时,更要用珍珠装饰。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朝珠,就是皇帝穿礼服时挂在颈上垂在胸前的装饰品。珍珠装饰服装的突出典型是乾隆皇帝所着的龙袍,在石青缎面上先加五彩刺绣,然后用米珠、珊瑚串成龙、蝠、鹤等花纹,极为华丽。
  珍珠除了作佩带饰物之外,还常作陈设饰物。《盐铁论》载:汉武帝建光明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晋书》载:苻坚“自平诸国之后,国内殷实,遂示人以俊,悬珠帘于正殿,以朝群臣。”古代一些著名诗人的诗作中亦曾多次提到珠帘,唐代王昌龄《西宫春怨》诗有“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句;杜牧《赠别二首》也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句;李白有:“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句,白居易有“珠箔银屏迤逦开”句,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宫妓》也有“珠箔轻明拂玉挥”句;苏轼有“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的描述。说明珠帘的普遍。用珍珠装饰殿庭最甚者是南汉的刘氏朝廷,《岭南丛述》载:“所居殿宇梁帘箔,率以珠饰,穷极华丽”。
  珍珠饰物的另一个大宗品种是宝饰物。这一类器物有许多保存至今,成为国宝。目前发现最早的宝饰物,是苏州的一座古塔发现的珍珠舍利宝幢,用32000颗珍珠编串而成。上面的珍珠颗颗灿烂晶莹,是世界罕见的珍宝,另外还有由一千二百多颗大小珍珠组成的珠宝佛塔;有四百多颗珠光茔韵的梅花盆景。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这类宝饰物更多。
  珍珠是名贵的装饰物。搜罗使用珍珠最多的是历代帝王,其次是封建贵族、富室大家。据《南汉春秋》载:南汉刘龚聚南海珍宝,以为珠殿。昭阴殿以金为仰阴,银为地面,檐楹榱桷,皆饰以银,殿下设水渠,浸以珍珠。到刘伥执政时,服装宫殿悉以珍珠玳瑁为饰。可见南汉刘氏王朝大量搜集珍珠宝物装饰宫廷的数量之多。晚清慈禧专政,她曾夸口“我是天下珍宝最多的君主”,慈禧的一件寿字祺袍,在每个锈上去的寿字中都缀一颗大珍珠,共缀了八十多颗,个个璀璨夺目,巧夺天工。所以我国不仅是世界上珍珠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亦是素负盛名。特别是宋应星(1637年)的《天工开物》记下了许多珍珠加工工艺技术和珍珠、珠玉等资料。现代又利用珍珠制成美。术工艺品和出口商品,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药用――严谨的一面
  
  珍珠早已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魏晋时期的医书《名医别录》、唐末五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雷公药性赋》等十九种厉代医药古籍早对珍珠的疗效有过明确的记载。在元朝时,还有在冰中加上蜜糖和珍珠粉,做成名贵的食品与防暑饮料,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亦提到: “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能化面去酐缯,令光泽洁白”等。晚清慈禧亦知道珍珠可以使皮肤柔滑有光,每隔十天按时服食一银匙珍珠粉。解放后,1963年版《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的《中药大辞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也都记载了珍珠具有镇心安神,养阴熄风、清热坠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等功能,可治惊悸、怔中、癫痫、惊风搐搦、烦热消渴、喉痹口疳、目生翳障、疮疡久不收口等病症。可见祖国医药早就对珍珠的医疗效用有了临床经验痰疮的总结。历代以来我国用珍珠治疗人体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
  医学发展的今天,现已查明,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体细胞产生一种“老年”物质――脂褐素。这种物质不断刺激细胞,加速细胞分裂,缩短细胞寿命。人体内的脂褐素是随着年龄而增加。人体衰老的快慢,由脂褐素增加的快慢来决定之。珍珠有抑制脂褐素的功能,促进细胞活力增强,延缓细胞衰老。所以珍珠有延年益寿、和颜悦色、长保青春的作用。所以现今对珍珠的综合利用,又研制成了珍珠化妆品、珍珠保健品、珍珠营养品,这些产品繁荣了市场,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增加了外汇、促进了生产。
  
  采珠――天然珍珠变成了眼泪
  
  南海沿岸古代产珠之地,谓之南珠,它是我国古代最早正式采捕的珍珠,其质量至今闻名世界。在国际市场上流行这样几句话: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南珠为中国南海产的珍珠,南珠历史上负有这样的盛名,就是因为它以颗硕圆润、凝重结实、大而浑圆、色泽艳丽、宝光茔韵而驰名中外,为他珠所难企及。南海采珠自汉代开始就有了正式记载,至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如今在南珠最重要产地一广西合浦县,在其东南海面上还留有明朝的一座珍珠古城的遗址。那是在明朝中叶,皇帝专派太监来这里监督珠民采珠,强迫百姓修了一座小城,取名白龙。这城方圆一公里的城墙全是用珍珠贝壳混合泥土堆砌而成,因而又叫珍珠城。
  南海沿岸古代产珠之地,主要集中在合浦、遂溪、东莞三县。这三个地方海域的珍珠贝资源十分丰富,历来被称为“珍珠故乡”。
  我国采珠的起始年代无从确考。秦代以前已有珍珠利用,但未见采珠记载。南海采珠自汉代开始才有正式记载,至今已有2 000年的历史。《后汉书・孟尝传》、《晋书・陶磺传》有采珠的记载,如《陶磺传》说:“合浦郡土地硗瘠,无有田农,百姓惟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这里虽未说明采捕数量,但是,百姓以采珠为业,以珠易米维持生活,说明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陶璜传》中还有一段重要记载,说明了当时已经有较长采捕史和丰富的经验,且懂得了采珠的季节,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五代十国时期,南海采珠出现了高潮。当时的南汉刘氏王朝极为奢侈,曾大量搜集珍珠宝物装饰宫廷,因而刺激了珍珠采捕业的发展。《南汉春秋》载:南汉刘龚聚南海珍宝,以为珠殿。昭阳殿以金为仰阳,银为地面,檐楹榱桷,皆饰以银,殿下设水渠,浸以珍珠。从古人用珍珠作服饰又作殿饰,说明当时的采捕量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到元代时,由于珠民众多,采捕频繁,对珍珠贝资源的破坏也格外严重。
  珍珠贝资源需要保护的问题古人早有认识。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认为:“凡珠生止有此数,采取太频,则其生不继。经数十年不采,则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可知,珍珠贝资源是有限的,过度采捕会造成资源枯竭。明代还有人上书朝廷,认为驱赶珠民频繁下海采珠,而且责以难足之数,“非圣政所宜有”。但封建皇帝打扮后妃、皇子、公主等,需要数量众多的珍珠。分封、册立、婚礼时需要量更大,根本听不下这些建议,致使天然珍珠数量逐年不断地减少。
  
  (责编 窦利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