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通胀预期【祝宝良:经济环境好转,通胀预期减弱】
 

通胀预期【祝宝良:经济环境好转,通胀预期减弱】

发布时间:2019-02-17 04:33:17 影响了: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就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及趋势作了详细阐述。   祝宝良说,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好转,世界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但世界经济复苏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减慢,但不会二次探底,预计国家仍会坚持积极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小。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好转,世界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世界经济衰退见底。美国折年率2009年一至四季度分别为,6.4%、~0.7%、2.2%、5.7%,全年-2.4%。2010年一季度3.2%。日本2009年一至四季度环比-分别为-3.2%、1.3%、0%、1.1%,全年5%。2010年一季度1.2%。欧元区2009年一至四季度环比为2.5%、-0.1%、0.4%、0.1%,全年4%。2010年一季度0.2%。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良好。长期来看,由于全球需求依然不足,实体经济回升面临较多困难等原因,预计短期内世界经济难以迅速复苏。从国内来看,投资结构、区域协调性有明显改善,居民收入有所增加。
  建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管理,可以容忍经济增长速度适度的放缓;容忍适度的通货膨胀;容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融资,防止半拉子工程等。预计国家仍会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不变。
  祝宝良表示,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趋势未变,住房、汽车等快速发展的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未变、教育、医疗、文化、旅游需求增加,我国金融体系和财政状况相对健康,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较强。预计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幅度总体将在9.5~10%左右,呈现前高后低态势。程国强:促进玉米购销回归市场机制
  今年以来,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价格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尤其是玉米价格同比涨幅已超过20%。在国内粮价看涨预期居高不下的同时,国际市场上又传来小麦减产、价格翻倍的消息。各种数据和不确定因素纷沓而至,使得国内、国际粮食市场一片扑朔迷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详细阐述当前国内、国际市场的粮价波动情况,并对国内调控政策做出了分析和建议。
  警惕上半年玉米价格波动异常
  如果粮价的年度涨幅在10%左右,是比较正常的,但在4―5个月内粮价波动超过10%,就属于异常波动,如今年玉米价格的上涨,并非供给短缺引起的合理上涨,而是在全国玉米总供给充裕背景下的异常波动。现象的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去年秋粮上市前,各方面均预测玉米将保持连年丰收,但玉米收购的实际情况表明,全国减产幅度约为5―10%东北主产区减产幅度达15―20%以上。尽管目前国内玉米库存较多、仍然供大于求,但由于主产区大幅减产,导致近期玉米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供求预期偏紧,玉米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增大。第二,在判断粮食丰收的前提下,去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产区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并对南方16个饲料消费省份和中央直属粮食企业采购东北地区新产玉米给予每吨70元的费用补贴,对玉米价格上涨形成明显支撑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近期淀粉、酒精等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产区粮食深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新粮,推动玉米价格走高。第三,对价格预期较高,产区农民有惜售心理。从近五年的情况来看,今年农民惜售情况最为严重。第四,粮食物流不畅,主销区供给相对紧张。目前,东北产区粮食入关到西南销区的铁路运力紧张,不足需求的20%,而且中央储备粮跨省移库占用运力一半以上。运力紧张导致西南销区供货不及时,部分企业担心拿不到粮食而产生恐慌心理,推动阶段性、区域性粮价走高。第五,多发频发的极端自然灾害,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粮价看涨预期,加剧粮价异常波动。
  
  不会重现2008年粮食危机
  
  由于一些主要的小麦产地出现减产趋势,联合国粮农组织8月4日下调了对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的预测值,预测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为6.51亿吨,和6月份预测的6.76亿吨相比,下降了2500万吨。
  但要注意到,粮农组织还指出,在连续两年创纪录的高产之后,国际小麦库存得到了足够的补充,足以弥补2010年产量减少造成的缺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个人认为,不会出现类似2008年的粮食危机,因为这并没有得到世界市场数据支持。不过,价格的上涨和未来谷物供应的不确定性,已经迫使买卖双方重新调整计划。最近几天,CBOT小麦价格在大涨之后又出现大幅下跌,总体来看,国际市场依然扑朔迷离。现在离国内玉米新粮上市还有40-50天,再过10―15天,就能够判断和确认今年玉米的收成。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今年玉米实现恢复性增产应该没有多大悬念,东北产区有可能比去年增产1500万吨。另外,国内的库存也非常充足。必须警惕错误的减产预期干扰市场,因为当粮食出现减产预期时,投机炒作等将取代减产,成为推动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建议完善玉米托市调控政策
  
  去年国家对东北主产区玉米实施的临时收储和收购费用补贴等托市措施,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粮食流通格局。在主产区减产的背景下,托市政策的逆向调控,成为支撑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于目前实行的多元托市机制,有一些误区需要注意。托市由单一执行主体,改为多元主体,虽然强化了托市机制,但弱化了调控机制,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的不稳定预期。由于托市主体性质不同,出发点不同,执行政策时可能出现偏差,而政府对部分参与托市的企业缺乏配套监管约束及惩处机制。2009年,多元化主体参与玉米临时收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前玉米价格持续上涨,部分企业囤积玉米、待价而沽,为玉米价格异常波动推波助澜。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关注,现在企业加工一吨燃料乙醇能获得1375元的补贴,国家每年拿13.5亿元财政收入补贴4家燃料乙醇厂,生产100万吨乙醇,耗费400万吨玉米,消耗几十万吨标准煤,是否值得?
  对于下半年的粮价调控,程国强建议,从现在起到主产区新粮上市,还有将近2个月青黄不接的时间,这是玉米市场调控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但是,各方面对粮价的预期仍呈持续上涨势头,粮食调控将面临国际、国内更加复杂的局面。
  程国强认为,在下半年的粮价调控方面,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今年玉米丰收在望,应该立即消除玉米减产预期,谨防炒作投机。其次,今年不适合再出台玉米托市政策,应促进玉米购销流通回归市场机制。第三,积极发挥库存充裕的市场稳定基础性作用,加大南方销区投放力度,切实把握好新粮上市前最后5星期的宏观调控。第四,建议取消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补贴,全面调整玉米加工业产业。
  
  后期玉米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程国强认为,上半年国内玉米价格持 续上涨并非供给短缺引起的合理上涨,而是在全国玉米总供给充裕背景下的异常波动。既有主产区减产的市场效应、国家托市调控的政策效应,也有物流不畅等因素的推动,还有西南干旱、通胀预期增强导致市场预期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玉米已进入生长的关键时期,离新粮上市还有40~60天时间。新粮上市前的“青黄不接”是玉米市场调控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为有效防止玉米价格异常波动引发整个粮价乃至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后期保证玉米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将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
  今年,国际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增加了国家对后期玉米市场的调控难度。云南干旱、南方洪涝,特别是近期吉林持续强降雨天气,不仅支撑了粮价持续上涨,也导致市场对后期玉米生产形成担忧,甚至形成今年玉米产量或将减产的预期。国际上,俄罗斯小麦因干旱减产,引起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由于小麦和玉米之间的替代作用,导致玉米价格出现跟涨。目前,美国小麦价格上涨了50-60%,带动美国玉米价格上涨了约30%,传导至国内市场,导致看涨玉米价格。
  他表示,“洪涝一条线”,吉林大水对玉米生产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从目前东北玉米的生产形势来看,较去年同期长势普遍较好,如果后期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东北玉米有望增长1500万吨,实现恢复性增产。加之国内玉米等其他粮食库存仍较充足,国内宏观调控具有较坚实的物质基础,预计在2009年减产、需求逐步增加、国际市场的传导下,后期玉米价格有较大的上涨压力,但如果调控得当有力,玉米价格上涨的空间有限。
  此外,由于库存充足,政府具有粮食宏观调控的坚实物质基础,只要调控政策得当,完全能够确保今年价格合理、市场稳定、农民增收。徐志刚:中国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近两年来,随着全球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生物燃料乙醇迅速扩张,在国内工业需求的强劲带动下,国内玉米需求增长迅速,玉米产业发展前景备受业内关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徐志刚就《中国玉米产业发展:技术与政策》作了深入分析。
  据统计,1961~2008的47年间,世界玉米播种面积由1961年的1.05亿公顷增长为2007年的1.53亿公顷,增幅44.8%;总产量由1961年的2.05亿吨提高到2008年的7.92亿吨,在47年间增长286.3%,年均增幅达2.9%。其中,自1978年以来,中国播种面积从约2000万公顷增长到了3000万公顷,增长了50%;全国玉米总产量从5600万吨增长到了1.66万吨,增长了近2倍。国际、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总体不断增长,也间接反映了国际市场对玉米的需求也呈持续增长态势。
  据徐志刚介绍,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以玉米出口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我国玉米出口开始逐年下降,国内市场对玉米的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增长更加明显。他表示,经济发展导致饲料需求和工业需求增长决定了全球玉米需求将持续增长的基本格局。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09/10年度全球玉米消费需求将达8.03亿吨,比上年度增长3.6%;全球玉米贸易量将为8396万吨,增长3.9%。
  由于能源危机诱发农业生物能源产业的崛起,而生物燃料乙醇的迅速扩张,使玉米本来偏紧的供求状况更加严峻。他预计,未来世界玉米产量将进一步上升,全球玉米供求矛盾仍较突出。据悉,2008年,美国生产生物乙醇投入了玉米37.5亿蒲式耳,约占美国玉米总产量的31%1全球燃料乙醇发展合计使用了1亿吨玉米,占全球玉米产量的13%。美国2007年12月份通过的新能源法案规划,到2015年将使用56亿蒲式耳(1.4亿吨,相当于我国目前的年产量)玉米来生产燃料乙醇。
  徐志刚指出,从国内外大趋势看,玉米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需要把握好玉米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市场竞争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挑战。
  那么如何应对挑战、提升我国玉米生产的国际竞争优势,争取有利发展空间呢?徐志刚认为,不仅需要依靠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国玉米单产,而且从政策层面和中长期看,需逐步改变小农分散局面,转变玉米生产经营模式,加快推进规模化经营,通过科技促进中国玉米产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