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10年玉米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10年玉米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9-02-18 03:52:39 影响了:

  2010年国内外玉米市场形势      1、2010年国内玉米产量明显增产。从播种面积来看,预计今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将达到3200万公顷以上,同比增加约130万公顷,玉米面积实现连续第7年增加。从气候条件来看,今年全国玉米生产虽然前期遭受低温多雨等灾害影响,但后期光热水条件匹配较好,总体气候好于上年,对生产比较有利,单产提高。预计2010年玉米总产接近1.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
  2、国内玉米价格持续小幅走高。
  今年以来,国内玉米价格总体表现为持续小幅上升,并创历史新高,形成了易涨难跌的局面。12月,产区平均批发价格1981元/吨,环比涨1.3%,同比涨12.8%。其中,东北产区为1976元/吨,环比涨4.9%,同比涨20.9%;华北黄淮产区价格为1973元/吨,环比涨0.3%,同比涨10.0%。销区平均批发价格2239元/吨,环比跌0.1%,同比涨11.8%。
  从全年平均价格来看,全年产区平均价格为1890元/吨,同比上涨17.9%;其中东北产区1795元/吨,同比上涨14.7%;华北黄淮产区1913元/吨,同比上涨18.4%;销区2115元/吨,同比上涨16.8%。
  从月价格走势来看,除2月、9月和10月因新玉米上市,价格环比出现季节性小幅回落外,其余月份均表现为小幅上升。其中,环比涨幅超过2%的月份为4月、5月、11月,跌幅超过1%的时间出现在10月。
  3、1997年来玉米首次出现净进口。
  2010年我国玉米出口量继续维持较低水平,进口则迅速增加,10多年来首次出现净进口。1-11月,我国累计出口玉米12.1万吨,出口额3109.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6%、39.1%%;进口量155.7万吨,进口额35833.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4倍、27.3倍。净进口143.6万吨,创1997年以来我国净进口数量新高。不过,净进口量仅占国内玉米产量的不到1%,对国内市场尚不足以产生明显影响。
  4、国际价格先降后升。
  2010年国际玉米价格的走势主要特点是上半年以降为主,下半年强劲反弹。上半年价格下降,主要是受美国玉米面积增加,播种期气候有利,以及美元走强等因素的影响。到6月份,美国墨西哥湾2号黄玉米离岸价为153美元/吨,芝加哥期货平均价格为138美元/吨,同比分别下跌15.0%、18.3%。上半年平均价格分别为161美元/吨、144美元/吨,同比分别下跌6.4%、7.5%。下半年走高,主要是受俄罗斯严重旱情及其限制小麦出口的禁令引发国际饲用谷物供应预期趋紧,美国玉米带部分地区气候不利,产量预期连续下调,加上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原油等大宗商品国际价格走高等因素的影响。12月份,美国墨西哥湾2号黄玉米离岸价248美元/吨,芝加哥期货平均价格为231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50.8%、45.7%。全年平均价格分别为187美元/吨、169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12.7%、14.4%。
  5、全球玉米产需均创历史新高。
  据美国农业部12月预测,2009/10年度全球玉米产量达到创纪录的8.124亿吨,比上年度增产1.8%;总需求也创纪录地达到8.125亿吨,增长3.9%;贸易量为9292万吨,增长10.0%;期末库存1.472亿吨,下降0.1%,库存消费比18.1%。
  预计2010/2011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将达到8.207亿吨,增产1.0%,再创历史新高;但总需求增长更快,达到8.379亿吨,增长3.1%;贸易量9303万吨,增长0.1%;由于产不足需,期末库存将降为1.30亿吨,为近4年来新低,比上年度减少11.7%;库存消费比15.5%,比上年度下降2.6个百分点,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17%的安全水平。这表明,尽管全球玉米产量屡创新高,但消费快速增长,导致国际玉米供求形势仍然呈趋紧态势。
  
  影响国内玉米市场的主要因素
  
  2010国内玉米市场的变化,是在国内外玉米供求关系变动、气候变化、成本推动、政策调整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体来说,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一是对2009年产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改进收储措施。包括实行敞开收购;增加收购主体,对南方饲料消费省份和中央直属粮食企业的政策性收购给予70元/吨补贴;按新的国家标准进行收购。从政策效果来看,玉米临储政策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托市作用,对稳定市场、保护农民收益和生产积极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今年以来玉米市场价格一直高于临储收购价,临储玉米实际收购量只有60.9万吨。
  二是启动临时存储玉米销售政策,旨在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稳定价格。销售的方式主要包括竞价销售和跨省移库。从4月份启动销售政策以来,截止12月中旬,国家已先后进行了33次临储玉米竞价销售和35次跨省移库,累计投放临储玉米拍卖总量2585万吨,实际成交1510万吨,成交率58.4%;累计跨省移库总量2648万吨,实际成交948万吨,成交率35.8%。二者合计累计投放量达到5233万吨,实际成交2458万吨,成交率47.0%。从政策效果来看,今年提前启动临储玉米销售和跨省移库,以及在市场供应青黄不接期加大拍卖量,对于缓解市场粮源趋紧,改善市场供应状况,抑制市场价格过度上涨是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
  三是打击投机行为。今年以来,国家不断调整临储玉米拍卖细则,主要是限制拍卖中的投机行为。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时期价格违法行为处罚的特别规定(征求意见稿)》,明显加大了不法经营者的惩罚力度,打击恶意囤积货源、哄抬农产品价格行为,并对“囤积居奇”做出了明确的认定标准。7月下旬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粮油收购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制止农产品囤积和价格投机行为。11月,发布《开展2010年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对收购主体以及数量上做出规定,并修改了交易细则,提高玉米竞拍准入门槛,以进一步打击投机性囤粮行为。这些措施对稳定市场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进出口调控政策。出口方面,从7月中旬开始,国家取消了玉米淀粉和酒精的出口退税,以遏制深加工业过快发展势头。进口方面,给中粮等国有企业和大型非国有用粮企业发放进口配额,目的是通过增加进口对国内市场形成心理上的打压作用,给市场降温。从效果来看,不仅对国内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同时我国进口玉米抬高了国际市场的价格预期,提高了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反过来缓解了进口玉米的压力。
  2、去年玉米减产农民惜售。去年东北产区玉米因严重干旱而减产,导致市场粮源相对紧张。部分机构和企业预计减产较多,市场担心供应趋紧。农民对新粮价期望较高,虽然新玉米上市价格高开高走,每吨普遍比去年提高50―100元,但农民惜售心理仍然比往年要强,售粮进度较往年滞后。市场供需双方各主体的预期叠加在一起,推动市场价格不断走高。
  3、气候多变诱发市场波动。今年以来,异常气候多发频发,屡次成为市场炒作的题材。先是年初西南产区遭受严重干旱,玉米播种受到很大影响,不仅播种被推迟,而且播种质量差,苗情长势较差,部分玉米种植地区错过了最佳播种季节;后是春播前东北产区大部持续低温,降雨偏多,玉米春播普遍推迟了10-15天,加大了后期遭受冷害和霜冻害的风险。同时播种推迟也使得部分农户被迫改种早中熟品种,产量潜力下降5-10%;接着又是全国大范围洪水灾害,如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的洪灾,不仅对玉米生产产生影响,而且影响流通运输,引发市场对产量前景和有效供给的担忧,从而推动价格不断走高。
  4、需求恢复增长较快。从深加工业需求来看,今年以来国内玉米深加工业经营状况继续改善,下游需求恢复较快,企业开工率明显上升,带动玉米消费需求明显增长,对近来玉米价格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到12月,全国玉米淀粉平均价格3267元/吨,同比涨幅达23.0%;全年玉米淀粉平均价格2938元/吨,同比上涨25.1%。
  从养殖业来看,今年1-5月,国内生猪存栏持续下降,但总体上产能仍然较大,能繁母猪占生猪存栏的比重仍然接近11%,6月份开始生猪存栏逐步回升,到11月份存栏数达到45470万头,比低点时的5月份增加了4.84%,能繁母猪所占比重仍然超过10%。从价格走势来看,自4月中旬以来,国家先后5次公开启动竞价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发起冻肉收储行动,起初效果不明显,但6月份以来,效果已经逐渐显现,生猪价格持续回升,养殖户逐步扭亏为盈。7月中旬至今,猪粮比价一直位于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以上。据商务部监测,1-11月全国主要大中城市鲜猪肉平均批发价格累计同比上涨0.75%。另据农业部监测,截止12月初,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达到每公斤18.77元。其他畜产品如禽肉、禽蛋、生鲜乳、牛羊肉价格也出现上涨,表明养殖业发展态势较好,对玉米的饲用需求增长态势明显。
  5、成本上升推动市场价格走高。近年来,玉米生产成本持续刚性增长,不仅影响农民种植收益,而且推动市场价格易涨难跌。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要素价格都呈上升趋势,土地、劳动力、化肥等投入品的价格都持续增长,并且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这些要素价格的增长几乎是不可逆的。近年来成本上升的主要推动因素已由原来的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转变为是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农机作业成本的快速上升。根据我们在黑龙江的调研,去年每亩玉米生产总成本比上年增加10%以上,玉米涨价给农户种植玉米增加的收益有65.7%被成本上升所抵消。今年玉米生产成本继续上升,涨幅在5-10%左右。其中种子、人工、机械作业和土地费用增加占生产总成本增加额的近90%。
  6、国内通胀预期不断增强。今年以来,国内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资本市场流动性充裕,物价指数逐步走高,CPI由一季度的2.2%、二季度的2.9%,上升到三季度的3.5%,10月份达到4.4%,11月份达到5.1%,创28个月来新高。不断加大的通胀预期使市场充裕的流动性资金大量投向农产品市场,推动了玉米价格走高。1-11月,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累计成交额同比增幅高达171.6%,平均成交价格同比上升25.8%。
  
  后市展望
  
  1、明年玉米生产前景依然看好。从政策方面来看,虽然国家未启动2010年新产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控制通货膨胀,但政策调控目标并非打压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一年来玉米价格一直高位运行,不仅始终明显高于去年临储收购价格,而且屡创历史新高,因此,调控政策对农民种植效益和生产积极性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同时,玉米市场需求旺盛,农民种植效益较上年明显增加,将有助于稳定来年农民玉米种植预期,预计2011年农民玉米生产积极性将继续高涨,玉米面积有望继续稳中有增。
  2、国内玉米价格将维持较高价位。国内玉米价格经过持续上涨,已达历史高位。在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今年玉米预期增产的影响下,短期内继续上涨动能不足。同时,随着新玉米大量上市,市场供应状况将明显改观。后期随着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农户惜售心理将趋于减弱,市场价格再现季节性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国家库存下降较多,后期补库需求大,加之消费增长,成本推动等因素的影响,预计回落空间有限。2011年,国内玉米价格总体上将保持高位运行态势。长期来看,由于成本推动,玉米价格可能继续呈上升趋势。
  3、玉米进口量难以继续大幅增长。2010年我国在国际价格处于低位时签订了较多的进口订单,随着合同履约期的到来,预计后期我国玉米进口量将继续增加。从竞争力来看,2010年,国外玉米总体上具有价格优势,但9月份以后,随着国际价格的强劲上扬以及海运费上升,国外玉米已不具备价格优势。12月,美国玉米进入我国南方港口的到岸税后价已超过2300元/吨,比国内玉米价格高出约200元/吨。按照这样的比价关系,国外玉米将难以进入国内市场。不过,国内外玉米价差关系不大稳定,国外玉米是否具备价格优势,将取决于今后的国际玉米价格走势。如果国际价格不大幅下跌,国外玉米将很难具备明显竞争优势。除竞争力因素外,我国玉米是否需要进口,以及需要进口多少,最终取决于国内玉米供求关系。由于2010年玉米增产较为明显,产量将大于需求,国内供求趋紧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因此,2011年我国玉米进口很可能不会继续大幅增长。
  4、玉米深加工业再度面临调控压力。2010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控制物价上涨的16条措施,提出将关停违规建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对玉米深加工已建和在建项目进行清理。预计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进一步落实,2011年,国家对玉米深加工业的调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深加工业可能面临被清查整顿的局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将得到遏制。而规模较大,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企业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