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讲解:教师如何有效管理课堂
 

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讲解:教师如何有效管理课堂

发布时间:2019-06-16 04:23:27 影响了:

  【摘 要】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讲解。本文以《过零丁洋》一课教学为例,例证了教师必须承担起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的责任,以及达成目标的前提和方法。  【关键词】有效课堂 组织者 课堂教学内容
  前两天,到学校视导,在和一线老师交流之中,几位老师都提到,新课程强调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的课堂上老师大多都不敢多讲,深怕老师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就是观念陈旧,就是缺乏新课程理念。如此这般,导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讲解的地方,教师却没有讲,或者讲不清楚、讲不到位,由此而导致课堂上学生该理解的没能理解,该掌握的没能掌握。课堂上因为缺少了教师的有效讲解,教学效果大打了折扣。那么,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究竟应该需要教师讲什么?下面,笔者以一节《过零丁洋》课堂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一、课堂教学过程的简单回顾
  本节课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大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疏通生字词,教师给学生讲解有关格律诗的基本常识。整个过程耗时约6分钟。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整个过程耗时约20分钟。从开始学生的自由读,到教师的范读,再到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直到最后学生尝试着背诵,可谓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读诗背诗之后,教师将课堂活动适时引入第三个环节,联系实际让学生谈对这首诗的理解,谈学习这首诗的感想,谈应该从文天祥身上学习什么,整个过程耗时约20分钟。整堂课除了开始有几分钟关于字词和律诗常识的讲解之外,基本都是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课堂看似学生活动频繁,气氛活跃,但如果深究一下,笔者以为这样一堂诗歌阅读教学课,由于课堂上缺少了老师有效的讲解与分析,学生在学这首诗之前与学习这首诗之后,除了能够似懂非懂背诵这首诗之外,在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等方面基本很难说有多大的收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节诗歌阅读课的教学效益低下?笔者以为主要是课堂上缺失了教师的有效讲解。
  二、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师应该讲什么
  如果说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读进文本、读懂文本直至读通文本,那么回头看这节课,学生学习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之后,至少应该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能够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怎样产生的?诗人又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一篇文章至少应该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但综观这节课,因为教师一味地为了所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朗读和感受,导致教师应该讲的,必须讲的却没有讲,结果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停留在文本的表层无法深入到文本之中去。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笔者以为,首先,要读懂这首诗,必须做到“知人论世”。比如《过零丁洋》这首诗是诗人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面对元军首领一次次威逼利诱的劝降而奋笔写下的一首壮烈诗篇,表达了诗人决心以身殉国以死明志的写作背景,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要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复杂的情感,教师必须要将诗人文天祥从读书科举入仕,在危难之中接受任命,毅然出使北营而遭元军扣押,后又星夜逃出起兵抗元的经历和诗人多舛的命运向学生讲清楚。因为离开这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学生根本就无法深入到文本之中,就无法理解诗人诗中所写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不幸的人生际遇和复杂的心情,自然更无法领悟诗人所抒发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而这一切的理解与领悟都必须建立在教师对作者文天祥复杂的人生境遇的讲解与引导的基础之上。课堂上因为缺少了教师必要的讲解,学生自然就无法准确透彻地理解文本,领悟诗人的情感。这样,在没有任何讲解做铺垫的基础上直接让学生去读诗悟情,其实根本是不可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其次,要让学生真正能够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师不但应该讲清这首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讲清楚作者文天祥多舛的命运和坎坷的人生,还应该对作者文天祥的另外两首著名的诗篇《正气歌》和《金陵驿》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的那种浩然正气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以补充对这首诗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思想感情的理解。只有这样,一节课,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和学生的朗读领悟,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读通这首诗。学生学习这首诗之前与之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才会大不相同,学生的在课堂上的收获才是实实在在的。
  本节课作为诗歌阅读教学课,除了上面所说的相关的背景资料、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对诗歌的适度拓展延伸需要讲解之外,课堂上教师“讲什么”与“怎么讲”其实也需要研究。
  有效课堂究竟应该“讲什么”?一是要围绕教学设定的目标重点讲解。比如本节课,作为诗歌教学,首要目标是要能够让学生读懂这首诗,能够领悟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除此之外,学习目标还应该定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上。一般来说,一首好的诗歌都有三重魅力:感觉的魅力、意象的魅力和语言的魅力。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诗歌的这三重魅力。比如说,这首诗中作者巧妙捕捉“风中的柳絮”和“雨中的浮萍”这两个意象,形象地表达对国家山河破碎的哀怨与个人身世浮沉的感叹;借“惶恐”与“零丁”语含双关表达作者身陷囹圄,无法报效国家的孤苦伶仃的悲愤之情。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更显示了诗歌高超的艺术技巧,这些都是需要教师着重讲解和引导的。二是要拈精摘要精辟讲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教学必须充分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比如这首诗的颔联与颈联堪称绝妙的对仗,尾联作为千古绝唱的磅礴气势与凛然正气完美统一,离开老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很难体会到这首诗深邃的思想魅力与高度的艺术魅力。三是要针对学生课堂对话中暴露出的问题着力讲解。比如本节课学生在交流对诗歌的理解这个环节中,学生对首联中的“辛苦遭逢起一经”与“干戈寥落四周星”不理解,诗人究竟因为什么“辛苦”?诗人究竟“遭逢”了什么样的不幸?为什么诗人说自己的辛苦与不幸都是因为熟读儒家经典而起呢?为什么作者又说四年来抗元的烽火只是寥寥落落星星点点?对这一切学生课堂对话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无疑需要教师及时地介入并着力进行讲解。正因为诗人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文化的影响,才有了为国事而历尽千辛万苦,九死而未悔的决心,才在“国势几无挽回之可能”的情况下,毅然起兵勤王,兴兵抗元,尽管抗元的烽火只是寥寥落落星星点点,根本无法挽狂澜于既倒,但仍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正因为诗歌开篇就将诗人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一起,开宗明义,表明诗人要以身殉国,绝不投降的坚定决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才有全诗结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报效国家早已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高亢而豪迈的爱国之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