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高考诗歌鉴赏的“四法”和“四不同”]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的“四法”和“四不同”]高考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2019-06-16 04:24:20 影响了:

  【摘 要】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学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学生掌握了这几种方法,就会提高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鉴赏 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是“考能力”,而鉴赏是在识记、理解、分析、应用之上的又一能力。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也要改变从前那种只侧重对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做法,转而采取新的教学策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下面就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关诗歌鉴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古代诗词鉴赏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在古诗鉴赏中要注意“四法”
  1.扩展延伸法
  文学意象是通过语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诗歌言简意丰,字虽少,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可让学生在对诗歌内容、意境正确把握的基础上,经过合理想象,扩展成一篇与诗歌相互辉映的散文。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用的就是典型的意象与意象的叠加方式,这些物象的组合,又产生了一种不平凡的效果。十个细节,一组象征符号,全为景,只因“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染出一片凄清苍凉的秋色,点化出一片哀愁孤寂的情思,全部景象遂笼上一层无垠的悲愁。无言愁而愁绪似东流之水,不言孤而孤苦若黄昏之鸦,韵外之韵顿生,味外之味无穷,渲染出一种肃杀荒凉的氛围,体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落寞心境。
  2.字斟句酌法
  诗歌的艺术,也就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文字经过诗人的精心选择,大都是比较妥帖、精当的,杜甫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传世。但一首诗,选择这个“字”或“词”,是不是一定就是最合理的呢?我们是否还能找到更好的“字”或“词”来代替呢?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不妨大胆一试,寻找相近或相似的“字”或“词”来代替,看看哪一个效果更好。换字法,也是先把一句诗的意思把握清楚,然后用另外一个较为普通的,但相近的字来代替,看效果如何。其不如原字的地方,就是它的妙处。例如2006年福建高考诗歌题:下面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答题时,将二字分别代入比较。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因此可得出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3.模仿再造法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歌的美不仅在于诗歌的语感,更在于诗歌的意境。因此走进诗歌的意境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所以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启用再造想象的能力,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像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就可改写成精美短文,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可引导学生通过“平”、“阔”、“正”“悬”四个字想象江面情景与小船行使状态,或者用语言描绘,或者化成图画、还可以在画好的图旁题写诗句,让学生感悟意境。诗歌里有许多使用各类修辞手法来创造意境的。例如:夸张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对偶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等等,我们不仅可以模仿诗歌的这些修辞,更可以模仿诗歌本身,再造诗歌意境。
  4.追问添补法
  有些诗歌,因字数的限定,使上下句之间,似乎有一些跳跃,对这类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创设一个近似的情境,找到诗歌缺失的环节。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这首诗里,“是谁问了童子”“问了童子什么”“师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些内容,诗中都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要深入的理解该诗,我们只有开动我们的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我们才能找到理解该诗的钥匙。
  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立足诗歌本身,对接作者情感,重在培养学生的判读、情感感悟和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在古诗鉴赏中也要注意到“四不同”
  1.注意古今语序的不同
  无论是词序还是句序,都是按其惯例排列的。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调换一下原有语序,即便不另增新词,也能创生新意,使语言表达尽显姿彩,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迢迢牵牛星》时,曾要求口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句,学生发现此句为互文,应作“迢迢牵牛星皎皎,皎皎织女星迢迢”。我追问,既为互文,能否将语序变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经过研讨,学生悟出其中奥妙,原来用“迢迢”写牵牛星,还可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而用“皎皎”写织女星,则会让人联想到女性之柔美,两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换。再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有学生认为,可将其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变序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后经师生研讨品味,发现尽管意思未变,原诗却失去了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的细节艺术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