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豪门天价前妻中小剧场5的宠妹日常_校园戏剧中小剧场创作的新气象
 

豪门天价前妻中小剧场5的宠妹日常_校园戏剧中小剧场创作的新气象

发布时间:2019-06-18 03:56:08 影响了:

  对于校园戏剧来说,小剧场创作的数量和比例一直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小剧场戏剧,与生俱来就拥有诸多的特点和优势,如:因为“小”,从而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物理及心理空间的距离,便于观演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了戏剧的现场感、参与感和亲近感,也利于展现戏剧的本质力量及其特有的魅力。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相对于传统的大剧场戏剧而言,小剧场戏剧的创作相对自由、更少限制,剧目的题材、样式等既可以体现先锋实验性、也可以适时地表现现实生活,舞台演出形式、表演空间灵活多样,加上演出时间短、演出人员少而易于掌控,也令小剧场的创作不仅能够紧跟社会热点、迅速反映当下生活,还对于创作者表达自我、展现自身的艺术风格也极为有利。再者,小剧场戏剧的市场门槛较低,成本投入少、制作周期短,因而演出的票价也更为“亲民”……这些,都让小剧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不同层面的参与者和观赏者,无疑也是令小剧场戏剧的创作与演出近年来生机勃发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之后,中国的小剧场戏剧已经不再只是作为传统戏剧的调剂与补充,俨然成为了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由最初的突破戏剧传统、侧重于先锋和实验等,逐渐变得兼收并蓄、雅俗共赏,创作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得以涵盖多种类型的戏剧作品。可以说,当代的小剧场戏剧以其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逐步拥有了较为合理的演出格局,加之创新与传统作品的并存,也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观众都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作品。而由于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性及其与年轻的大学生主创们较高的契合度,小剧场向来就被大学生们视作一试身手、展示艺术才能的“主战场”。因而,作为彰显着校园戏剧发展和创新的新方向、新模式以及展示优秀成果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戏剧节,在其历年的参赛剧目中,小剧场戏剧一直就占有绝对优势,获奖剧目也以小剧场原创作品为主。
  相较于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以及更为考验戏剧功力的大剧场戏剧而言,小剧场的舞台显然更适合年轻的大学生们:因其之“小”,就杜绝了大投入、大制作、大腕等外在的浮躁和包装,更便于大学生们在创作中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然其之“小”,却并不代表“轻”、不代表丧失艺术责任和担当。在小剧场戏剧的创作中,学生们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地展现出个人与戏剧的结合,尽情地用自己的方式创作,来表达个体对于世界、对于社会乃至对于他人的认知,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很多获奖的小剧场原创剧目,正是以他们最为熟悉的大学生活为主要内容,进而延展出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困惑。因而,当我们重新审视近五年来的参演剧目,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们对于自己的校园生活,较之他们的“前辈”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与反思,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注重自我的特性。如获得2009年“大戏节”优秀剧目奖、于北京朝阳文化馆“9剧场·凹剧场”演出的小剧场原创剧目《毕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追梦剧社),全剧在一群毕业前夕准备汇报演出的学生中间展开,截取了几个富有意趣的日常生活瞬间,用相声剧、戏中戏的结构,穿插以独角戏表演,以调侃的方式,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了反思和善意的嘲笑,给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幽默、生动的理工科学生的生活图景,并对他们所闻所见的诸多不合理怪现状等,进行了针砭和讽刺。剧中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闪现着灵感和火花,也传达着理工科学生对人生、对未来、对艺术的向往和追索。他们纯真本色的表演,既自信、又活泼,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有着极佳的剧场效果;而学生们在演出的同时,显然也在享受着表演所带来的快乐。
  而与之同期在“凹剧场”上演的《扉》(武汉大学文华剧社),则更是走出校园生活,放眼社会,关注的点也由家庭放大到对社会的反思、对人性的探讨。全剧写的是在突如其来的一场危难中,一群被封闭在商场中的人们为了自保,是如何逐步放弃道义、牺牲他人,酿成悲剧的故事。主创藉由一个突发的危境设置,在众人的挣扎和争执中,展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怀疑、偏见和私欲等。考察人性中的阴暗、自私及其在危机中是如何被放大和变形的,原本是一个有意思的出发点,但由于全剧在结尾将一切都归结到一个罪犯的“阴谋”、加之全剧的侧重点也没有放在人与人之间心扉的关闭上来探讨悲剧的成因,以致丧失了直指人物内心的可能性,并把一个有意味的、拷问人类灵魂的剧作降低为一个简单的情节剧,令剧作前半部分给人带来的深思被消解。而实际上,《扉》的问题也是同类型的校园戏剧创作中所面临的相似难题。
  不过,即便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大戏节”的参演剧目却依然能反映出学生们的创作内容、及其外在呈现形式等方面所正逐步发生着的变化,这也是当代校园戏剧的创作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他们创作的眼界不再狭窄得只容得下“自我”,不再仅仅满足于个人生活的小情小调,而是有意识地开始学习去体会他人的情感,有些剧作还努力走出自我的小环境、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关注现实、关注他人进而反省自身,并在小剧场的创作中历练自己运用小剧场的艺术特性、舞台手段以及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演绎、思考严肃的社会以及人生问题,力图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关注和体悟更好地展示和传递给观众。当然,在他们探讨人性、反思社会的创作过程中,虽然体现出当代大学生们在创作上的自觉和自信,却也暴露出他们因为过于注重自我感觉而忽视情境的合理性、人物的逻辑性、以及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简单图解的倾向。从一些年轻的主创们对于素材的处理,可以看出学生们对现实关注的同时,又是脱节的,以致在处理人的复杂性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简单化、脸谱化。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体的心灵空间不断延展、将创作不再简单地等同于生活本身、不被现实的迷雾所困扰,这实际已不仅是一个应该如何面对社会、面对复杂人性来进行创作的问题,还牵扯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非短时间、少数人的主观愿望所能解决。
  此外,除了从剧作内容到舞台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等方面的变化之外,在“大戏节”近年来的参演剧目中还出现了另一种新的现象:一些参演的优秀小剧场原创剧目,在经历了“大戏节”演出的“试水”并拥有了良好的口碑之后,就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一些后续的商演。如2007年在北京先锋剧场演出的“大戏节”优秀剧目《6:3Ⅲ》(三拓旗剧社),全剧的节奏紧凑,讲述了一个大提琴手去参加友人葬礼的一路行程,通过不断插入的意识流似的幻想和回忆,展示了他的一生。全剧以幽默风趣的肢体语言展示生活常态中的小细节,在充满爱和希望的日常琐事中,发掘平凡生活下的动人之处。该剧几乎全部用形体来完成叙事,但是演出仍能拨动观众的心弦,有一种流动的韵律美,也展示了舞台空间的无穷魅力。主创赵淼注重用形体表现情感,正是在“大戏节”以及后续商演的成功,开启了他肢体戏剧的职业创作之旅。再如2009年上演于“9剧场·TNT剧场”的《希尔斯堡》(中国传媒大学试验剧社),也是超越了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们对社会新闻和热点的关注。该剧取材自发生在上个世纪英国希尔斯堡的球场惨剧,讲述利物浦队队长杰拉德在赢得欧洲杯的决赛胜利后,梦回当年、与亡灵们相会,围绕人物们对足球的共同热爱,探讨足球与生命,并在一段段细节的展现中、一个个偶然成为必然的过程中,从人性、从情感的角度来展现和反思社会事件。其以事件作为切入点去追溯偶然与必然的相互转换,实际上也是为纪念英国“希尔斯堡足球惨案”20周年而进行的一次反思。全剧开场先是利用多媒体简略介绍了背景和前史,为迅速进入主戏提供了便利;在结构上,更是利用现实和过去两个时空的交织来相互产生影响。不过遗憾的是,由于这种构置并未在整个戏剧的进程中被充分地利用,加之戏剧的指向、情节线索太多,以致反而距离创作者们想要表达的主旨越来越远,也令穿越时空等手段更多地沦为了外在的空壳。但是,这些都并未影响观众对于该剧的热情,多视点的架构、新颖的处理和颇具形式感的技术性包装等,都为它赢得了较高的人气和不错的商演票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