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8655599慈善网【浅析近代中外慈善思想的融合】
 

8655599慈善网【浅析近代中外慈善思想的融合】

发布时间:2019-06-26 04:02:39 影响了:

  摘 要 近代中国是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才走上发展转折的道路的,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思想的传播以不同的形式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吸收,大多经历了由囫囵吞枣到融会贯通的步骤,最终都走上了中西思想结合的道路。慈善思想作为这些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在这样的发展脉络上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过程。本文分别从同***思想的融合以及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融合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中西慈善思想的融合过程,并简单表达笔者对这种融合的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慈善细想 中外思想融合 传教士 社会理论 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K205.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代中国确实在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方面经受了外国侵略者无情的摧残和破坏,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一点是,正是伴随西方势力到来的近代世界资本主义一系列经济政治思想开启了国人看世界的新眼光,使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和世界接轨,并在历史的自有逻辑下发展到我们今天的社会形态。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思想被先进的知识分子一遍又一遍的审视,对比西方的思潮,他们总结出了适合于中国社会的观念,慈善思想作为针对人性中“善”的因素的体现,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程中主要从两方面来取得新的发展内容。
  1 ***中慈善思想与中国慈善思想的融合
  多年以来,对于传教士的印象,我们都停留在教科书中所谓的“侵略者的先锋队”这一固定形态中,但是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虽然英美法等国家的传教士对于西方的侵略者提供了一定的中国社会信息,但是相对于他们带给中国的思想、社会变化而言,前者事实上是微不足道的。明朝末年可以说是***传教士到达中国传教的第一次高潮,但是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实行,这种发展被遏制了,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前,才有了传教士来华的又一次高潮,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使他们的传教士在华的更多权力,因而通过传教士流向中国的***思想及其中的慈善思想才开始在中国大范围地传播,并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审视融合。
  传教士在中国开展的慈善事业,主要的内容包括办学校办医院,收养弃婴建立孤儿院等等,20世纪以后,各教派传教士注重发展医疗事业,例如到1937年,属于法国系统的天主教会在华开办的医院达到70余所,床位约5000张;同样截至1937年,英美传教士所办的医院达到了300所,床位约21000张,另有小型诊所约600处。
  这些活动必然给接触这些慈善事业的中国人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使得中国人开始正确地认识西方传教士传教活动中所包含的慈善思想,并使我们传统的慈善思想进行反思和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慈善救济的内容,扩大救济对象。中国传统慈善救济实施者多是宗教寺院,而救济的对象也多是社会上极端贫穷和处于弱势的人群,而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将儒家民本思想中的慈善思想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融合,更新了近代慈善救济内容,在传统救济内容的基础上加进了慈善教育和慈善医疗,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另一方面,扩大救济对象也是新的慈善思想的表现方式,相对于中国古代的义塾等机构,它涉及的人群面更大。
  (2)救济上教养并重。传统上我们注重对 孤、独、矜、寡的救济,较少关注其他弱势群体;在方式上以提供食宿、医疗为主,注重提供直接的衣食帮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养成受众懒散的、等、靠、要的恶劣习惯,同时也增加慈善机构的负担,因而这种方式只适应传统的生产力水平。但是“教养并重”提倡传授给受众能够自立的知识和技能。许象枢所说的“凡街市乞丐、无业游民,收入院中,教以浅近手艺,至艺成足以自养而后令去”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但是事实上, 传统中国也有人提出教养兼施的救济政策,如明代吕坤的养济院政策中实际上已有让受助者自食其力的理念。他主张对13岁以上50岁以下被收容在寺庙的残疾人,由官方支给粮食, 在寺庙中接受为期一年的教其自立的生活技能的培训,盲人学习乐器和说书,腿脚残疾者学习坐着从事的工作技能。所以,就这一点影响而言,比较明显是中国传统思想和外来思想的融合。这种对积极救济方式的宣传为中国慈善事业近代转型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3)选择性救济以及以工代赈的救济方法。传统的尤其是官方的救济活动中,我们比较注重平均的救济方法,但是这一点在传教士的救济思想传入之后受到了批评,因为救济物资本身是非常有限的,而受灾的人所遭受的灾难是各有不同的,如果对他们进行物资的平均分配最后只能造成救济物资的使用效率低下,这种消极的救济方法确实能够省掉救济机构的麻烦,但是对于被救济的人以及物资的捐赠者而言却是一种不公平的办事方法,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有可能救济活动不仅没有帮助灾民度过困难,反而因为救济物资的分配不均酿成祸事。另一方面,以工代赈的救济方法类似于“教养结合”的救济方法,但是相对于后者所需要的时间成本要少很多,比之更能够应对临时出现的重大灾难,这种方法被华洋义赈会和红十字会介绍给我们,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灾民们被以最低的工资雇佣来进行架设桥梁、修筑堤坝、兴修道路,开垦荒地等活动,不仅能够帮助灾民度过最困难的时期,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的长远发展。
  2 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和西方社会理念的结合
  西方社会在启蒙运动之后发展出了一整套完全不同于中世纪的社会理念,其中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所有这些理念在近代中国都随着他们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思想,其中对慈善思想的影响和结合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责任论和民本思想的融合体现在慈善思想中。让—雅克·卢梭把政府的出现解释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一种契约,政府对人民的责任是其存在的依据。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使“主权在民”思想深入人心,事实上就是孙中山从传统中国的“大同思想”中汲取的内容,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以及政府和人民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认识到“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责任”如果国家做不到这一点,“任何人都可以来向国家要求”,民国以后权利和责任观的确立,为从制度上规范慈善行为,并建立一个从慈善事业时代进入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时代提供了思想基础。
  (2)人本主义和“仁”的思想的融合体现在慈善思想中。人本主义提倡注重人的价值,而不将目光投向神,而孔子早就说过的“不知生焉知死”就是提倡对活着的人的关注,而不管前者还是后者,在慈善思想上的表现都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体现出个人的恻隐之心,国家在政治生活中,以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幸福安康为己任。民国建立之后,影响社会思想变动的众多文化人士都明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和西方所追求的价值观相同的文化因素,但是所不同的只是我们所建立的慈善机构的形式及它发挥作用的效率,因而他们在探寻出我国传统思想中的有益成分的同时,也提倡对西方先进的慈善运行制度的学习。
  3 总结
  在近代中国,中外思想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动态的一种表现,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慈善实践以及西方国家强大的社会事实都引导着人们去了解其强大背后的社会思想体系,中国近代的慈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形成的,我们传统文化同外来思想的融合构成了其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 于语和,庾良辰.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 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
  [5] 任云兰.传教士与中国救济理念的近代化[J].理论与现代化,2007(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