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通感和比喻什么关系? [论情景再现与通感的关系]
 

通感和比喻什么关系? [论情景再现与通感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6-30 03:58:28 影响了:

  摘要:作为播音有声语言创作内在表达技巧之一的情景再现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多样的感受器官,利用心理学中的概念通感,才能多层次、多角度的实现对创作文本的深刻理解、对创作客体的较全面把握。
  关键词:情景再现;同感;互相沟通;深刻理解
  作为播音有声语言创作内在表达技巧之一的情景再现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播音主持教材中,谈到情景再现时基本上都是在强调创作主体视觉动态上的效果。比如,目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中对情景再现是这样定义的,“情景再现在播音中具有特定含义,即:在符合稿件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形,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场面、景物、情绪;在播音员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这个定义侧重于从时间、因果的角度揭示情景再现的内涵,很明显体现更多的是纵向、动态的特点。而在现实的有声语言创作中,从横向、静态的角度入手常常能发掘出事物更为本质的特点,展现事物更为细腻丰富的内涵。那么,从横向入手如何调动内心感受,凭借什么具体手段实现情景再现呢?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多样的感受器官,利用心理学中的概念通感,才能多层次、多角度的实现对创作文本的深刻理解、对创作客体的较全面把握。
  什么是通感?百度百科中这样的定义。“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一、有通感才能使情景再现更深入、更接近本质。
  下面就以一些具体的实例来铺开分析。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他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主要作品之一《春》。
  其中有一段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我们可以看到树上花团锦簇,枝头上尽是红的、粉的、白色的各色花儿,还可以感受到,想象中枝头上已经挂满了累累硕果。春天的景象是繁花似锦的。
  但如果我们再运用通感,我们就不仅只看到了满枝头的花儿,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不停地想要努力地向前向前再向前,我们不仅看到红色的桃花,更能感受到火一样,炙热、旺盛的,像火一样散发出光和热;粉色的梨花像霞光一样,我们仿佛看到了日出、日落时天空及云层上因日光斜射而出现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白色的杏花儿像洁白的雪,静静地,成片成片的。一阵春风吹过,花瓣随风落下,树上、地上全都是各色的花,让人不禁发出“那花儿多美啊”的感叹。
  “花里带着甜味儿”,我们不仅看到了花儿的颜色(视觉),我们更闻到了甜(嗅觉),我们仿佛就听到了有人在颂唱《春之曲》(听觉)。“闭了眼”(器官,身体的行为),用心去静静地感觉和想像,“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树上的花已经变成了秋天累累的硕果,大大地水蜜桃、黄色地饱满地杏儿还有肉质细腻、多汁儿的大鸭梨。这些都是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美好地感觉。
  再看另一段:“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触觉),是那样温暖柔和(身体的感觉),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接着朱自清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视觉)的手抚摸着你”(触觉),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
  在上一段文章当中,我们不仅身体能够感受到风吹到脸上的感觉,而且还有触摸到身体之后的感觉,——温柔地,是一种很舒服地感觉,这是春风特有的轻柔和温暖,仿佛我们看到了自己地母亲,慈祥地母亲,眼中带着笑意,花白的头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着,坐在家门口的阳光下,用她那长满老茧,略显粗糙的手,轻轻地、一遍遍地摩挲着孩子的头发和脸颊,那种只有孩子才能感受到的、特有的、母亲的爱抚,静静地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不知不觉,在母亲的抚摸和春光的照射下,即将进入梦乡。
  播音者通过情境再现,再结合通感,通过身体、听觉、嗅觉等细腻的感受,通过合理的想象,将难以状写的春风的感觉表现的神韵透彻。
  二、情景再现中的通感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活
  “感受是关键,是由理解到表达的桥梁。”是情景再现中重复强调的一句话,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
  如果播音员平日里对于生活的观察更为细致,更为丰富,那么,他对事物的感觉也就会越完整,通过他的感觉,受众感受到更加丰富的事物和更加鲜活的人物。下面举一个例子做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扁担的故事》里,“说着,她放下担子,脱了鞋,朝田埂上一搁,“哗啦哗啦”地淌进了泥水汪汪的稻田里。”我们可以看到单黎英的一连串动作,一边说着话,一边向稻田里去的情景。
  如果我们再运用上同感,不仅能够听到单黎英的问话(听觉),看到性格直爽,干活麻利的她很迅速的把鞋拖下,弯腰放鞋(视觉),“哗啦哗啦”(听觉)淌进(触觉)泥水汪汪的稻田里(视觉)。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这件事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再过过自己的感受,这样在表达的时候,赋予稿件更加具体、丰富的色彩和真切、生动的形象产生。
  要做到以上所说,就要求播音员要扩大知识面,注意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同时作为播音员要有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生活的体验。任何体验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一种经历,一个成熟的感知敏锐的播音员必然在全息的再现表达中最能于细微处见精神。在理解文字稿件内容的基础上,使自己主动接受刺激,积极产生内心反应,这就是同感,使之融化在播音语言当中。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