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鲜活_深入基层寻找最鲜活的新闻
 

鲜活_深入基层寻找最鲜活的新闻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7:18 影响了:

  “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意味着对媒体和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媒体与受众要建立更有效的互动与沟通。不管是对于新闻媒体还是受众,都是一个增进感情、增加互相了解与信任的契机,也是让新闻更接地气、更贴人气、更有温度的一种尝试。
  自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我和同事们深入山区、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采写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报道。这让我深深认识到,基层的素材最丰富,基层的故事最生动,基层的形象最鲜活。
  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新闻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我们的采访对象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能表达,这是我参与“走转改”实践活动以来的最大体会。通过“走转改”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新闻作品没有办法在宾馆里去构思,在电脑网络里也查不到,只有走进基层,深入沟通,才能倾听到、触摸到、发现到最真实的新闻事实;只有将镜头对准身边百姓身边事,讲述百姓当中的人,新闻才会充满活力;新闻人只有沉下心来走进基层,带着感情去触摸百姓的心灵深处,才能发现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
  如何去发现最鲜活的新闻?笔者的体会就是“四多”:多走、多听、多问、多看。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告诉我们,学问可以在书本中得到,也可以在生活的游历中得到。而对于时时发生的新闻来说,多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走转改”把走字放在了最前面,也正是有这层含义在里面。可以说走是方向,因为只有多走,才可以看到更多的新闻现象。即使是同一新闻事实,也可以通过多走了解新闻事实的全貌。通过多走更鲜活准确地展示新闻。
  笔者获江西广播电视奖一等奖的作品《探寻高兴村》正是在走的基础上完成的作品。这不仅是因为作品是以走为主线完成,也是因为在走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表现形式。在正式开机拍摄之前,我们就花了两三天时间走了几个行政村,最后在高兴村找到了较好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其次是多听。所谓记者,笔者理解就是记录者。记录之前,记者必须对事件有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客观、鲜活地记录。多听是记者做到全面、准确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大山里的钻山工兄弟》拍的是隧道工地上一对广西农民工兄弟的故事,在结尾采用了一个广西农民工手机里放出的一段广西民歌,工棚里所有的广西籍农民工们正在休息。这个结尾起到了意犹未尽、发人深思和提升主题的作用,这段音乐正是笔者在隔壁工棚里采访时突然听到的。
  有句话说“路在脚下”,但还有一句话说“路在嘴上”。由此可见,多问是记者了解事情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闻岗位上有过几年的工作经历后,大部分记者都或多或少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心态,缺少好奇心,什么都想当然。记者可能比一般人见多识广,但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仅是给新闻当事人提供一个倾诉的平台、展示的平台,更是记者做出与众不同的新闻节目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反复的询问、追问、反问过程中,问号一个个打开,事实才会一点点显现,事件的意义也才会一步步地清晰,我们写稿子才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多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也是新闻价值的“增值”过程。反之,如果记者提不出有新意的问题,或者是自作聪明不提问题,通篇稿件都是人云亦云的内容,那观众对这条新闻也必然不会有观看的期待。
  最后一点是要多看。眼见为实,只有多看新闻现场,记者才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细节,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事实。观众正是通过记者的眼睛,去寻找真实、鲜活的新闻事实,去发现能打动人、有说服力的情节。如果记者只看到大家都能看到的情节和细节,那么新闻就失去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在走基层的节目《我是大桥建设者》中,正是因为多看,在主人公的工棚里,记者看到了一个同屋的工友们在一起研究一张设计图的场景。这个细节就生动地展示了一个爱学习的工人的形象。
  在《大山里的钻山工兄弟》中,也是因为多看,记者看到了兄弟屋里搭的一个小灶台,后来才了解到兄弟俩自己做饭就是为了节省伙食费。这个细节比用千言万语来描述兄弟俩是如何省吃俭用都更有说服力。
  多走、多听、多问、多看,是笔者在走基层过程中的体会。作为一线记者,我们每次走基层的经历,都能引起一次心灵的震撼。走基层让笔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磨砺了意志、锻炼了品格,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在新闻理念上有了新的认识,对新闻本质有了更全面的掌握。走基层的经历让笔者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都更上一层楼。(作者单位:江西电视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