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如何在创新中增强《柴达木日报》的可读性 柴达木日报
 

如何在创新中增强《柴达木日报》的可读性 柴达木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18 04:03:07 影响了:

  《柴达木日报》作为海西州委机关报,在时代大变革中,紧紧抓住人们对新闻媒体需求多样化这一实际,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扩大报纸影响力,努力唱响时代主旋律,充分发挥党委的喉舌功能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了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效益齐头并进。经过10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柴达木日报》由创办时期的周一小报发展为今天的周六大报,并逐步显现出了自己的办报思路、模式和特色。但是,与全州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相比,《柴达木日报》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方面也出现了发展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增强《柴达木日报》的可读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已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柴达木日报》的影响力现状
  (一)竞争实力不强。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电子媒体日益成为新闻传播业的主流,特别是电视已经将报道的深度和生动的画面两大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其在竞争中的新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大报刊也纷纷寻找同市场的结合点,迅速改变固有的办报模式,晨报、晚报、都市报等各种报刊模式相继崛起,各种生活、服务类报刊纷纷显现。《柴达木日报》作为西北欠发达省份的地方党报,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几乎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在争抢市场、争抢读者中始终处于劣势。
  (二)技术力量薄弱。海西州是以蒙古族、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柴达木报(蒙文版)》虽然已于1987年10月成立,但多年来每周只发行一期,由于篇幅太小,主要内容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州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主。2002年年初,州委决定创办《柴达木报(汉文版)》,每周一期,采编人员只有3人。2010年8月,《柴达木报(汉文版)》更名为《柴达木日报》,经过几个月的探索,2011年1月1日起,《柴达木日报》正式改为周六大报,但是工作人员只增加了7人,而且大多是通过公益性岗位形式招录,学历层次低,专业不对口,而且素质也参差不齐,存在着办报时间短、经验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匮乏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报纸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力度不够。作为地方党报,宣传贯彻地方党委的方针政策,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新闻报道工作,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这是地市党报必须履行的职责。但是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创新办报理念和报道内容,深入研究找准“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的新闻切入点,主要报道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较多,有思想、有深度的专题报道过少,灌输式、唯上式的报道方式时不时在各个版面出现,有意无意地拉开了报纸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这与原本通过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实现“四个发展”的良好意愿背道而驰,从而降低了报纸的可读性,造成报纸资源的浪费。
  (四)新闻来源欠缺。海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常住人口不到40万,新闻资源相对于日报来说比较欠缺,特别是节假日前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信息极少,造成新闻资源尤其匮乏,组版信息来源大多以与节日群众生活相关的小常识为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编辑漫无目的找稿件、凑版面的现象,既影响了党报的权威性,又削弱了可读性。另一方面,海西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加之报社经费不足,记者大多出入机关找新闻,深入基层少,深入群众少,群众喜闻乐见的稿件少,无形中降低了报纸质量和可读性。同时,由于交通不便,有个别乡镇可能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才能收到一次报纸,大大降低了报纸的时效性。
  二、增强《柴达木日报》可读性的思考建议
  (一)找准结合点,突出做好“硬新闻软着陆”
  《柴达木日报》作为海西州委机关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州委的重大决策,积极发挥喉舌作用,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州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是《柴达木日报》的政治方向和基本职能,不能有丝毫改变,否则就回影响党报的权威性。因此,我们要创新观念,改变新闻采编的视角,找准政治新闻与老百姓关注的结合点,切实增强报纸的可读性。首先,要改变党报千人一面的感觉。党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大多采用刊发党政领导活动、会议、讲话,甚至在版面安排、标题制作、报道形式、语言使用等方面也形成了固定模式,逐渐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趣味性较差。让读者满意,增强可读性,其实就是打破这种千人一面的办报形式,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反映老百姓所关心的内容,尤其是党的方针、政策、举措等等。其次,要改变消息的釆编方式。党政政策信息既是党报的重要新闻来源,也是老百信关注的焦点,党报找准时政新闻的上下结合点,做足做活这篇大文章,让“硬新闻软着陆”,真正架起党委、政府与干部群众沟通的桥梁。一些政务活动信息看似远离群众,其实与读者联系紧密,一些新政策、重要信息更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不断改进写作方式,从群众感兴趣的角度采编政策性强的新闻,势必会受到双重效果。比如:“数字加观点”是党报经济报道的代名词,成为领导机关、主管部门的政绩榜,与普通老百姓相距甚远。但是,经济生活源于群众生活,如果从群众身边的事说起,用小事情阐述大道理,反映大主题,群众则更容易接受。
  (二)关注民生热点,突出体现亲民意识
  《柴达木日报》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沟通。直面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为读者解疑释惑,正面引导舆论。但是如果不注意群众每天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多种多样的需求,报纸的服务就不完全,或者说根本服务不好。一要关注不同阶层群众的新闻需求。如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读报的需求不仅仅是了解政策、接受教育,更多是想解决实际问题,在读报中获得工作、生活、学习等实际需要的各种信息。比如:城镇读者可能想通过读报更多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更加关注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医疗保障、子女就学、交通通信、股市行情、婚恋求职、家电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农村读者可能更多想关注科技文化下乡、进城务工、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价格趋势等方面的信息。因此,要结合海西不同阶层群众的不同需求,在不同时期开辟不同的栏目,为他们提供又快又准的信息服务。二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要开设读者热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社情民意,让读者在倾诉平台上感到可亲可近。要真诚参与群众生活,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来公开讨论,双向交流,缩短交流距离,让读者在参与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理解和共识,从而达到引导舆论,提升党报影响力和亲和力的目的。三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要通过通讯员、评报员、读者市场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读者市场评价系统,感知读者的阅读兴趣走势,及时调整办报思路,迅速把读者的意见建议融入到办报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努力实现权威性、指导性与服务性、可读性相结合,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向结合,真正把《柴达木日报》办成群众家门口的报纸。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