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学生评教制度探析:学生规章制度
 

学生评教制度探析:学生规章制度

发布时间:2019-07-23 09:36:29 影响了: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第4期.7No.4    Vol

 2008年12月Dec.2008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

文章编号:1006243032(2008)0420421205

学生评教制度探析

黄小灵,郭石明,黄春富121

(1.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2.浙江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2)

摘要:学生评教制度是为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而设立的一项评价政策。我国高校自20世纪

80年代开始普遍开展这项活动,但评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越来越多的人对学生评教制度

进行质疑,而这些质疑的目光主要是集中在评价指标本身是否科学合理上,很少有人对学生

这一评价主体进行考察。本文从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视角入手,对与此相关问题进

行分析,对评教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三种模式进行假设,并提出了学生评教制度的理性展望。

关键词:学生评教;消费者;理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学生评教(StudentRatingsofTeachingEffectiveness即SRTE),最早开始于美国,并于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展开,随后传入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参与评判教学效果的活动,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教学互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近年来,学生评教已成为学校整个教学评估体系中一项基本的评价政策。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项政策往往偏离初衷,不少高校甚至将学生评教结果用于人事政策中,与教师的奖惩、职称、聘任、淘汰等生计与升迁问题挂钩,导致学生评

[1]教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于是不断有学者质疑学生评教指标设计的合理性,质疑学生评价教师教学

活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效度。我们在考究学生评价制度的产生根源时发现,这一制度的形成绝非偶然,不仅与学生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在高校管理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密切相关,更与高等教育成本补充的收费制度的实施相关。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摊以后,学生成为学费的主要支付者,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就成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而作为消费者就天然拥有评价“商品”的权力,并鉴于此赋予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过程的权力。那么,学生是否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参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是否合理?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评教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本文从学生这一评价主体的合理性角度入手,深入探析学生评价制度。

  一、学生是“高等教育消费者”说法的形成

二十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内出现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当时的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大多数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75年至1986年,美国从5.4%下降至4.8%,丹麦从7.8%下降至7.5%,荷兰从8.1%下降至7.0%,加拿大从7.1%下降至6.5%,日本从5.4%下降至5.0%,联邦德国从5.4%下降至4.2%[2]。而此前,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迫切需要改革政府拨款教育制度,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收费制度。学校为了获取学费收入,维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关注和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与学校之间形成一种带有“交易”性质的关系,学生自然被视为上帝———“消费者”。可以这样说,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收费制度

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黄小灵(1985-),女,浙江浦江人,硕士,从事学校管理与发展研究;郭石明(1955-),男,浙江龙游人,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的推行,促使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高等院校实行不收费制度,学生上学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再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加,于是高等院校学费制度从原先的国家财政全额资助到实行成本补偿收费制度,即谁上学谁缴费。其实质乃是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根据各自收益多少及支付能力对高等教育进行的成本分担补偿,在这个分担机制中国家还是教育成本的主要负担者。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指出,个人除受高等教育而没有就业所损失的机会成本以外,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确实很小,而从高等教育学习中形成的人力资本却是能不断增值的财富,也是最值钱的资本。而这正符合了教育成本补偿依据的利益获得原则,即教育成本的支付与利益相匹配,

[4]成本补偿与利益获得成正比,即谁从教育中获得利益(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谁就支付教育费用。

  二、学生作为“消费者[3]”存在的局限性

(一)学生是学费的受益者

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在获取商品或服务时,是要为之完全付费的。相比之下,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所交纳的学费并不是全部教育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并不是完全的消费者。20世纪70年代美国刚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收费制度时,美国经济学家D.约翰斯通就提出:“高等教育成本无论在什么社会、体制和国家中,都必须由政府、家长、学生、纳税人和高等学院等来分担”。这就决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是多元的,绝大部分的经费由政府和纳税者资助,而作为学生的学费部分也是由学生家长支付,所以其实学生家长更应当是为学费的直接“分担者”,而学生本人不过是学费的受益者。

高等教育实行的成本补偿收费制度与一般商品意义上由于买卖关系而发生的支付关系是不同的,所以如果单从学生为接受高等教育须支付学费角色就将学生定义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未免有失偏颇,没有认清高等教育收费的实质。而在此基础上授予等同于其他物品消费者一样的评价权利更是不具有合理性。

(二)教育消费品具有复杂性

我国在加入WTO时,对教育服务中作出的承诺中其中就有主张适度开放高等教育消费市场。既然高等教育中存在消费市场,那么作为高等教育主要的参与主体———学生,就必然成为这个消费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学生的自主选择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对自己的权益越来越关注。然而,由于我国开展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时间并不长,教育领域消费市场还不成熟,我们的消费者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并不能纯粹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定位学生,而要积极地引导。

WTO中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以提供“服务”为主,服务业中主张顾客是上帝,商家提供的商品要符合顾客的需求,顾客有权对服务的过程、服务的质量、服务的品牌、服务的全面程度进行评价。高等教育是特殊的第三产业,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也就是说主要消费者是学生,学生也有权利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但学生在高校接受的“服务”与其他行业的“商品”和“服务”有巨大的差别。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传授的是一种知识,知识不具有直接性、直观性,而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一种特殊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学生和老师在学术造诣和知识拥有量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即知识和学问的不对称,存在消费品提供者和消费品收益者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在学术上相对弱势的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是不合理的,学生能够参与评价的只是教师教学的规范化程度、教学态度,评教内容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教育消费品是不能用评价实物性产品的技术化、量化标准来衡量的,不同专业知识也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规则[6]。

(三)评教主体的特殊性

在教育消费中,学生显然是主要教育消费者之一,同时学生又是知识和学术上的后进者。作为学校的主要人员组成的学生,其主要身份是一个学习者,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普遍低于教者,教师拥有学生不知道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和教师在知识领域和学术水平上是不对称的,两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在这种现象中学生处于相对“弱[5]

势”。而正是这种相对“弱势”的存在,导致学生评教的不合理性,在学生没有能力去评价一位老师学术水平、知识程度的时候,赋予其这个权利,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权利滥用。如果将学生作为一个消费者,进行教学评估的后果,必将导致学术标准的降低。许多教师相信,如果没有满足学生的期望,特别是在重要的分数领域未能满足,他们将在评教中受到惩罚。国外有学者作过调查,发现超过65%的教师相信,在课堂里,坚持分数的高标准将降低学生对自己的评估。当问到学生的评估是否鼓励了教师对课程内容打折扣时,72%以上的教师做出了肯定回答。差不多有49%的教师说,他们在课堂上比他们以前提供的材料要少。有1/3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而降低考试标准[7]。

虽然近些年我们很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现实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并没有太大改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的各种理念和体制受苏联说教式的影响很深,人们理所当然觉得学生是被教育者,学生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在这种局面没有得到改进之前,突然大加提倡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势必会造成学生角色的错位或者是出现路径依赖。

  三、学生评教的三种模式

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中一对最突出利益相关者,在评教过程中更是处于一种博弈状态,教师和学生之间因为知识储备、年龄经验的不一致决定了他们之间有隔膜和冲突,但也会产生共同的利益基础。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刚好是学生所期望的,而学生对教师较高评教也是教师所期待的,那么他们之间就会达成一致。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总是在相对冲突和相对和谐的状态之间。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学生更具有主动权。如果将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设置为一个自变量,学生评教的结果设置成一个应变量,随着满意程度的变化必然带动结果的不同,因此也就产生不同的评教模式。

假设学生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系相当和谐,不存在任何的冲突和矛盾,教师所讲授知识正是学生所期待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表现出了极大的满意,那么学生在期末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必然会给予其较高的评价。这就出现如图1所示的一种很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和教师不存在任何冲突和差别时,他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有完全一致的价值取向,两者的关系就呈现出两个同心圆,他们有共同的利益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此状态下的评教制度完全不存在不合理性,这是一种“你所需要的正是我所渴望”的理想状态。

然而理想状态的情况毕竟是少数,随着学生对教师满意程度的变化,学生评教也开始出现变化。由于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资源的不对称、年龄的不对称、知识的不对称和学术的不对称等,学生和教师之间就出现了博弈。如图2所示,教师和学生的价值目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交集,但是终究因为学生期望和教师期望之间的不一致,导致了师生关系的越来越紧张,教师可能被学生视为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甚至处于敌对状态。学生则以自己能够运用的策略来躲避和对抗教师。在这个时候学生评教制度则完全变为学生进行此项博弈最有利最经济的招数,成为学生“报复”不喜欢的教师“最强有力的武器”。学生评教这项制度设立的初衷不仅没有实现,而且还因此这项制度的存在加剧了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

图1评教中的理想模式        图2 评教中的冲突模式

  图3所示的情况刚好与图2相反,虽然学生和教师在某些方面并不能达到一致,但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交集,而且呈现双方相互示好,关系逐渐缓和的状态,由于双方发现有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出现合作和共同努力,两者的交集区域越来越多,冲突不断减少,学生不断从

教师那里学习到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在这种状态下开展学生评

教,虽然不能达到图1的理想状态结果,但也是一种比较理性的状

态。此外,由于学生无法预知在老师那里获取的“需要”,最后能

否真正满足,所以他在进行学生评教时并不会盲目,是一种我们认

为“相对理性”的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第2、3种模式并非固定不变,

而是相对动态的图3 评教中的融合模式

过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随着教学情境不同、课程不同、学生不同、教师不同,这种模式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通常情况下,第三种模式是一种理性的模式,也是实行学生评教时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效果。  四、基于评教模式的学生评教制度展望

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消费产品,学生是这一特殊产品的消费者。在高等教育扩招后,为了彰显作为学费分担者之一的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评价活动当中。设立学生评教制度的初始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作为知识的后进者,通常其综合素质都略差于教师,并不具备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资格。由于学生实施评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活动,影响评教结果可信度和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相对独立的个体,学生的心理因素包括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满意程度、学生个人对教师喜欢程度、对课程的兴趣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并随着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在相互冲突、相互融合、最理想三个模式之间波动。因此,如果要使评教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学生进行评教活动的意义和规范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当告知学生参与评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能以个人喜好来判断教师教学水平,引导学生从非理性的评教中走向理性的评教[9],尽量避免相互冲突模式的出现,预防评教结果的失真,从而实现学生评教的初衷。

除关注学生外,还应当反思评教制度本身。在学术界,考量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时,通常是将同行评议作为最有权威的评价方式。在学术水平而言,学生和教师并不在同一级别上,因此高校在设置学生评教制度的指标时,不能设置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指标。而应将重点放在学生有资格进行考量的部分,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规范等影响教学质量的方式和方法上,剔除与教学无关的部分,从而将评教制度设置得更加人性化,将高效地传递有效知识作为评价和规范教师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制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这更能提高和彰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10]。

学校作为评教制度的实际制定者和执行者,要正确应用学生评教制度来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应该成为考核教师学术水平的主要依据,更加不能成为人事晋升的考量标准的主要依据。要灵活设置考核教师教学质量和学术能力的制度,使教学学术和科研学术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只有学校制定以人为本的评教制度,学生理性地参与评教过程,才能达到学生评教的真正目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红伟.高校学生评教的症结与治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7):29-34.

[2]许明,胡晓莺.当前西方国家教育市场化改革述评[J].教育研究,1998,(3):25-27.

[3]黄启兵.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吗[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5-27.

[4]刘旭东,蒋炳武.高校教育成本补偿制度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4):520.

[5]D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陈敏.“学生消费者”之辨[J].现代教育科学,2002,(5):45-47.

[7]CharlesR,Emer.yReturntoacademicstandards:acritiqueofstudentevaluationsofteachingeffectiveness[J].QualityAssuranceinEduca2

tion,2003,(1):37-46.[8]

[8]陈晓瑞.美国大学学生评价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1,(2):29-32.

[9]潘艺林.教育怎能“学生说了算”———从学生评教看师生关系的合理定位[J].江苏高教,2006,(1):92-95.

[10]汪利.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高教,2007,(4):75-77.

AnAnalysisofStudents’RatingsofTeachingEffectiveness

HUANGXiao-ling1,GUOShi-ming2,HUANGChun-fu1

(1.College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0023,China;

2.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Research,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0032,China)

Abstract:Thesystemofstudents’ratingsofteachingeffectiveness(SRTE)isoneofevaluationpoliciesestablishedforimprovingteachingqualityatcollegesanduniversities.Since1980s,collegesanduniversitieshavecarriedoutthesystemofSRTE,Unfortunately,thisinstrumentoftenfailstoe2valuatethelecturers’abilitytofosterthecreationoflearningandtoserveasatoolforimprovingin2struction.Nowmoreandmorepeoplecometopayattentiontothisproblem.Butthefocusisonwhetherthesystemisscientificornot,ratherthantheprincipalpartoftheevaluation-students.Thepaperanalysesrelevantproblemsfromtheperspectiveofstudentsas“consumers”,establishesthreekindsofpatternsthatmayoccurinthecourseofSRTE,andproposessomerationalprospectsofSRTE.

Keywords:students’ratingsofteachingeffectiveness;consumer;rationality;pattern

(责任编辑:金一超)

(上接第399页)

AComparisonofModelsofCultivatingInterdisciplinary

CompoundTalentsandSomeImplications

WUXiang-ming,YUHong-na,CHENChun-gen

(Colleg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0023,China)

Abstract:Thedemandforinterdisciplinarycompoundtalentshasrevealedatrendoffastincreasewith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hisisoneofdirectionsoftalentcultivatingmodelreforminouruniversities.Thispapermakesacomparativeanalysisofmodelsofcultivatinginterdisciplinarycompoundtalentsinanumber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ChinaandtheUnitedStatesandmakessomesuggestionstopeaktheprofessionaldisciplineboundaries,trainstudentsaccordingtopoadcategoriesofdisciplineandcreateawiderangeofinterdisciplinarycourses.Thisisaneffectivewaytotraininterdisciplinarycompoundtalents.

Keywords:interdisciplinary;compoundtalent;cultivatingmodel

(责任编辑:薛 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