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徽州建筑文化现状 [徽州建筑文化]
 

徽州建筑文化现状 [徽州建筑文化]

发布时间:2019-07-24 09:43:56 影响了:

徽州建筑文化

一、“徽州”的概念..................................................2

二、徽州城市、村镇................................................4

三、徽州建筑的发展沿革、传承及其价值............6

四、徽州建筑的基本特征......................................10

五、徽州建筑的外部环境意象..............................14

六、徽州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16

七、徽州建筑单体的构成元素及其特点..............21

八、徽州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26

九、徽州村镇建筑形态的地物象征......................29

十、徽州村镇建筑中的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

和衔接......................................................................34

十一、徽州居住建筑的平面布局及内部陈设......38

十二、徽州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与艺术特色......41

十三、徽州建筑雕饰..............................................46

十四、传统风水术对徽州建筑的影响..................52

一、“徽州”的概念

“徽州”又称新安,其概念主要包含两层涵义:历史上的①行政地理区域,因20世纪中后期行政区划的数次变更,如今作为“州”一级的徽州府(今黄山市“徽州区”系原歙县岩寺镇)已不复存在,逐渐演化为一个特定的②历史文化区域,而且引起更多的关注。该区域在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主要包括今安徽省南部黄山市的屯溪区、徽州区、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与宣城市的绩溪县,及江西省北部上饶市的婺源县【注:在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中,婺源的情况比较特殊,它在唐代开元二十八年归属歙州,在元代又升为州,与徽州同级。朱元璋在洪武二年把婺源州降为县,重新隶属徽州,直至清末。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婺源县直隶安徽省。三年六月,婺源改属安徽省芜湖道,十七年八月,废道,复直隶安徽省;二十一年十月,隶安徽省第十行政区;二十三年九月,划属江西省隶属第五行政区;三十六年八月,划回安徽省隶属第七行政区。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属华东区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9月,改

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1月,属江西省浮梁专区。1950年6月,婺源定为丙等县。1952年10月,属江西省上饶专(地)区(现为上饶市)至今。历史上婺源隶属徽州的时间长达1000多年,足以造成婺源人民在文化、心理、地理上对徽州的归属感。婺源是朱熹的故乡,徽州人认为,婺源之于徽州,犹如曲阜之于山东,分割开来会动摇其文化精神的完整性和传承性。】,历史上统称“徽州一府六县”。

其境为黄山、齐云山、天目山等诸山环绕,东南方缺口流出新安江,其间小型块丘陵盆地杂呈,属典型山地地貌,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家园”或“八山一水一分田”之括。汉以前为土著山越人栖居地,秦置黟、歙二县,魏晋南北朝为新安郡,隋唐五代称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改称徽州,此后历朝依旧,至20世纪中期近千年中,这一名称和辖区基本未变,因此,徽州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文化地理范围,因其山水奇秀、徽商勃兴、文化鼎盛曾名震海内外。而今人仍有习惯沿用“新安”、“歙州”及“黄山”指代“徽州”,如“新安医学”、“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黄山)画派”等。

可见,“徽州”既是一个区域历史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即使不再冠以“古代”或“传统”,所

指依然明确。故此本课主要以从宋始经明清至民国时期(研究的时间段)为历史背景的稳定的徽州“一府六县”行政地理区域为研究范围,兼论当代变化互动,必要时将研究取例范围扩大到与徽州毗连且文化上一脉相承的今皖南宣城市旌德县(历史上曾属徽州)、泾县及池州市石台县(历史上曾属徽州)等地。

二、徽州城市、村镇

徽州城、镇 主要包括两类:①历史上的行政中心,即徽州“一府六县”的州府所在地歙县古城徽城镇(为第二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各县县衙所在地:黟县碧阳镇、绩溪县华阳镇(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休宁县海阳镇、祁门县祁山镇、婺源县紫阳镇,歙县徽城镇府县合一;旌德县城旌阳镇。这些镇作为行政中心,历史上筑有城墙,可称为“城”。②交通枢纽及工商业中心,如歙县渔梁镇、深渡镇、岩寺镇,绩溪上庄镇,休宁屯溪镇(现为黄山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万安镇,黟县渔亭镇,婺源清华镇(曾为婺源县城)等,均为集镇。

徽州村落 泛指散布徽州乡间的村庄聚落,有

地理上的自然村与行政区划上的行政村之分,一个行政村可能包括毗邻的若干自然村,但很少见一个大的自然村下分行政村。此处所论村落均为较大型聚落,在地理意义与行政管理间可统一,不少村现为乡镇一级政府的所在地,如歙县昌溪村为昌溪镇驻地、黟县西递村为际联镇驻地、婺源理坑村为沱川乡政府驻地、绩溪磡头村为加朋乡(纪念志愿军烈士许家朋)政府驻地。村名除另加说明的,一律取现通用名。徽州先民聚族成村,村落自然生长,村史及规模不同,历代村落数量不一。历史上徽州多煌煌巨村,早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文士形容徽州“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 [清]程庭:《春帆纪程》,转引自许承尧《歙事闲谭》】迄今,徽州数千处自然村、行政村中仍保留下较为完整的明清村落百余座,这些文明遗珠堪称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又有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乡土生活的“活标本”之誉。2000年12月,黟县西递、宏村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歙县呈坎村(现属黄山市徽州区)的罗东舒祠(宝纶阁)和整个村落先后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歙县西溪南村绿绕亭和老屋阁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历史文

化名村更是不可胜数。本文将选取近50余处水系保留较为完整、历史沿革尚可考辨、富有特色、堪称经典的徽州城市村镇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兹不赘述。

应该说明的是,“城市”、“镇”、“村落”其名称、范围、属性亦处于动态变化中,城市、镇与村落间并没有清晰严格的界限,因所处环境变化,三者的地位也随之变更,如因水上交通优势的衰退,休宁的万安古镇现已“沦”为“村落”,而旅游经济的发展使西递、宏村由村落提升为“镇”。因此,一些旅游书籍如《中国古镇游》(本书采编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中国古镇图鉴》(李玉祥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将古村、古镇统称“古镇”。而古徽州府衙所在地歙县古城已在第二批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原属休宁县的屯溪“镇”现已上升为“市”——地级市黄山市市府所在地。

三、徽州建筑的发展沿革、传承及其价值

徽州建筑,亦称徽式建筑、徽派建筑,具有鲜

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主要指明清时期徽州府辖区内及相对集中的流播地区、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建筑形态,它以其独特方式强化并传承了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建筑文化。建筑文化是技术、艺术和人生的融合和再现,徽州拥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各类建筑物,这些传统建筑是华夏建筑宝库中的历史遗珍。然而,宋元以前的徽州建筑仅有极少遗迹,原物无存,文献中记载也很少,当时的徽州建筑状况难以确考,我们只能通过现有文物和史料作分析推测。

秦汉以远,徽州山高林密,木材丰富,禽兽出没,土著山越人居此,当如《庄子·盗跖》所云“禽兽多而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据此推测,土著山越人的居室“巢居”,为底层架空的木构干阑——“巢”式建筑,人居楼上,既可防避兽害、水患,又可减少潮湿,非常适合山区丘陵地带湿热气候。东晋以后,随着北方士族迁入,习惯性地将中原一带在两汉时已成熟发达的单层四合院居住移植到徽州,并创造性地将土著人的干阑与四合院有机地结合起来,建造出新型的天井厅堂楼居式民居。这种样式在明初已臻完备,逐步由平原地区宽敞“院落”缩小成南方山区的天井院,再将“巢居”演变为楼居。宋元以前,人多居楼上;明代以后,因自然环境变化,干阑式微,底层加高,楼层减低,

楼上多用为贮藏和次要居室,楼下成为主要居住、活动空间。房舍外部砖墙围合,内部木槅扇分割,梁架于门扇常施以雕饰。明弘治年间,徽州知府广东博罗人何歆,为防范火患成功地将岭南地区建筑上防台风的山墙推广应用到徽州,“马头墙”高耸又成为徽州建筑的一个主要表征。至此,徽州传统建筑基本定型。

在演化过程中,木结构得到长期传承,徽州明代建筑仍保留了一些宋《营造法式》中的做法,同时徽州匠师的智慧也得到充分发挥。徽州明代建筑用材硕大,柱础与木柱间常加木櫍,如保存至今的屯溪程氏三宅、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歙县坑口乡瀹潭村方光田宅(迁“潜口民宅”建筑群)等。而歙县西溪南村吴宅(“老屋阁”)建于明,可作为徽州明代住宅的代表。该宅内部以横长天井为核心,四周建楼,正房五间,正中明间开间最大、前沿开敞,为堂。堂前有通阔三间的前廊,东西厢亦置廊、设楼梯,其余房间为居室或厨房。该宅楼层比底层高,楼上梁架雕饰华丽,表明当时楼上为主要居住空间。同时,该宅正房为悬山顶,应为徽州早期民居。

现存徽州古建筑多建于清代。明清以来,由于徽州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徽州建筑业的繁荣。为振兴家族、开一方文运,徽商将大

量资金投入到祠堂、社屋、牌坊、文会、书院、精舍、文昌阁、魁星楼、风水塔等家乡公益性建筑上;为享乐怡情,又广建园林、豪宅;同时,徽商还将域外的建筑文化移植故里,丰富和发展了徽州的建筑文化。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西洋建筑文化对徽州的影响更加明显,诸如:黟县南屏村“小洋楼”,该楼建于清代末年,虽为四层的砖木结构,却不取对称布局,院子狭小,正门位于边旁,不饰太师壁,不分上下厅,不设天井,拱型窗户和木扇窗并用,顶楼设亭阁以供眺望。婺源豸峰涵庐洋屋,则是西洋风格与徽州固有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典型代表,其建于民国初年,因业主早年曾留学海外,其修建的涵庐,在立面处理上,虽然保留徽州民居天井和马头墙,但墙上的门窗形式为西式起券做法,内部布局也与传统做法不同,二层围绕天井是一圈西式栏杆装饰的跑马廊,可谓中西合璧。此外,万安街巷出现数幢西式拱券门窗店铺、上庄胡开文故居、婺源县詹励吾母宅、歙县程邦正宅、旌德江村黯然别墅等均受到西洋建筑风格影响,是“徽”“洋”结合的历史见证。

徽州先民不仅挑选并吸收消化外地的建筑技术、经验、样式,同时也将本土的建筑技法和风格

扩散到寄居地。凡徽人(尤其是徽商)涉足之处,常有徽式建筑,扬州、苏州、杭州、镇江、绍兴、湖州、衢州、芜湖、南京、上海、合肥、亳州、景德镇等地,徽州建筑遗韵颇多,可与当地其他建筑风格相映成趣。

徽州传统建筑品类丰富多样,流播广泛,立足徽州,兼容并蓄,适应了徽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技术、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积累了丰富的村镇规划和建筑设计经验,建筑遗产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史学、建筑科学、艺术学、文物学、人居环境学等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将其精华运用到当前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四、徽州建筑的基本特征

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营造技法及文化时尚、经济条件、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与中国其他民系的传统建筑相比,徽州传统建筑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其一,经营布局特征

徽州建筑适应皖南山区的天然条件而表现出许多地域特征,村镇与各类建筑物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定出变通的办法而不拘泥,尤其善于利用适当空间营造园林,这是徽州建筑的一项布局原则,其选址适当,依山、傍水,因地制宜、自然生长,村落的大小分合,房舍位置的前后错落等都因环境的各种自然条件而变化,是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乡土性。其营造理念,力求不破坏自然生态,尽量不占用良田,就地取材,经济省钱,而楼居则有利于节约土地,安全舒适,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建筑群组合,取多进式联结拓展,既封闭、又开放,使建筑物有机、有序地生长。所以,徽州建筑有特色,却形态不一、灵活多变。

其二,外部形态特征

徽州建筑多朝向东南,以利于纳阳采光,但无固定模式,主要根据具体环境灵活变通,以天井、马头墙、斗拱、三雕等部件构成有机统一的外部造型。徽州马头墙高低错落,起伏跌宕,有“五岳朝天”之称,墙顶线条流畅,手法简练,形式多样,韵律感很强,与周边环境、天际线等和谐相融。粉墙黛瓦,黑白素雅,是徽州建筑的主色调,大面积

的白色粉墙可以充分反射阳光,底层无窗、楼上小窗以增强安全感,宽街窄巷、明暗对比,有良好的光影效果,“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程庭《春帆记程》)。坚实而装饰华美的对外门楼,又是身分和文化的象征。

其三,内部结构特征

徽州建筑平面结构布局,以天井为中心巧妙经营,与厅堂、房廊结合可拓展室内实用空间,构成合院,多个天井相连则可组成多进建筑群。天井功能众多,可提供通风、采光、纳阳、室内劳作、休闲等等功用,内天井还可以创造一个室内明亮的庭院,成为家庭生活的美化中心,充分体现空间处理的智慧。这种庭院式内天井使徽州传统民居表现了更为生动的光线效果,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有利于感受外部天象变化,自然光的清晰感有助于展示室内装修的细部和家具陈设,天井中布置盆景、片石假山、太平池(缸)则为居室增加了景致、生机与美感。

其四,文化审美特征

徽州建筑文化内涵丰富,有儒雅风度。徽州建筑品类繁多、型态各异,如民居、宗祠、牌坊、寺塔、碑亭、园林等,尽得风流,却体现了徽人共同的人文氛围、生活理念和心理渴求,温柔敦厚、古

朴雅致。徽人聚族而居,尊崇孔孟之道,笃信程朱理学,彰显儒雅伦理之风。其祠堂体现辈份长幼,牌坊旌表忠孝节义,住宅讲究四水归堂,这些建筑物造型各异,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血脉相连,无不整合于有序的儒雅特色的系统中。其祠堂反映崇宗敬祖、和睦团结、光宗耀祖的观念,如歙县呈坎村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罗东舒祠,后进宝纶阁中珍藏着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宗族的诰命、诏书,目的是使“诸宗人因谒庙而思祖功”(明罗应鹤《东舒公祠堂记》)。其住宅居室,有明堂、暗室之分,有内舍外舍之别;厅有上、中、下之分,房有正、偏、厢之别;坐席也有正(上)、旁、下之分。建筑空间依照各人的不同辈份、职位、地位,进行有序地安排,使其各得其所,蕴含着尊卑有序、长幼有差、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观念。而建筑的装饰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徽人共同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教化观念。

可见,徽州建筑充分融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颇具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是典型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其独特的建筑成就和丰富的实物遗存,已驰名学界,被冠以“徽派建筑”。

五、徽州建筑的外部环境意象

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徽州传统建筑有一种可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鲜明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最突出表现在:

其一,注重建筑环境落位

徽州地处崇山野岭,建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讲究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落位,以“枕山、面水、环屏”为尚,视野开阔,景色宜人,周边围护安全,为了便于生产生活,徽人选择有利的风土、水文、地理、气候条件,耕有田,艺有圃,伐有薪。徽州土地资源紧缺,建房不占良田。持朴素的土地生态学观点,尽量不破坏村镇植被和山体,尤其是邻近的周边区域,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徽州先民建房总是审慎地对待建筑的落位,从可持续发展考虑,多在靠近山间小盆地的缓坡地带建造村落,在平展处开辟良田,当人口繁衍突破环境容量,他们会主动外迁或外出经商务工。黟县西递村、关麓村、南屏村及歙县江村、雄村、槐塘等都是佳例。

其二,营造小气候和人文环境

徽州先民善于营造村居小气候,他们根据山地气候特点和位置条件,在方位朝向、布局结构、平

面形式、材料选用等方面精心谋划,利用天井通风、散热、降燥、去湿,又广植林木,利用居室周边的各种水流、水体保持空气湿润温和,增强舒适度。徽州先民非常珍惜和利用居室外部空间,常将房前、屋后、宅旁加以美化或建成半隐蔽的花园、果园、菜园,在院内空地种植花木,构建水榭,设置盆景、水池鱼缸、湖石假山、花架、花池、园门、漏窗、回廊、石案、椅凳……使居室园林化,创造了舒适的人居环境。同时,徽人利用各种艺术手法,诸如:雕刻绘画、楹联匾额、坊表碑刻、亭台阁塔等点缀、装饰美化生活空间,并藉此施以教化,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黟县西递、宏村,歙县棠樾、许村,绩溪大坑口、湖村等莫不如是。

其三,营造良好的水环境

山居以水为贵,徽州村镇中,江河、溪水、池塘、井、泉、沟渠、溪埠、渡口与道路、建筑物等搭配协调,天然的水系与理性的街道配合默契,为居民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便利。环境建筑学认为自然条件养育着人类,水、空气和植物都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水最为主要,徽州各村镇中均建有完善的水系,村边宅旁有小河和泉水,徽人利用这些天然水系来装饰环境,或引活水穿村,或掘地为塘、为湖,排涝御旱,或因河成街、建造人工水景,并在

水体中种莲养菱、饲养水禽和鱼类,以维护生态平衡,并妥善管理、适时疏导。黟县宏村、歙县呈坎、婺源江湾、李坑等,其精巧的古水系遗存,令世人惊叹。

六、徽州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

建筑类型是因其特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的类型消失,一些新的类型产生。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明清时期,徽州传统建筑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根据功能,可将徽州建筑文化遗存、单体古建筑简要划分为以下基本类型:

1、城池、衙署

城池主要为军事防御而筑,而徽州地狭人稠,防火措施亦当严密。据方志记载,徽州一府六县均建有城池,尤以徽州府城、歙县古城、绩溪古城、祁门古城为盛,今仍存:歙州(徽州)城,歙县县城,部分古城墙、府衙遗迹、西门月城、南谯楼、东谯楼、明伦堂、城隍庙等。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黟县古县衙正堂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建筑,至今

保存尚好。

2、古村、古镇

徽州保存较好的古村、古镇建筑群众多。歙县:呈坎、渔梁、雄村、富竭、许村镇、郑村、棠樾、唐模、槐塘、岩寺镇等;黟县: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卢村、屏山、渔亭等;绩溪:大坑口、湖村、上庄、冯村、磡头(云川)、仁里等;休宁:屯溪、万安等;祁门:历溪、闪里、六都、桃源等;婺源:清华镇、思溪、江湾、汪口、晓起、李坑、李坑等。上述村镇还基本保持了历史风貌,其中西递、宏村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呈坎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祭祀建筑

包括各类祠堂,为某一宗族拥有的供族内成员开展祭祀、集会、议事、仪典等活动的较大型建筑,一些祠堂中还建有戏台。现存名祠,诸如,歙县:郑村郑氏宗祠、棠樾鲍氏祠堂、北岸吴氏宗祠、大阜潘氏宗祠、叶村洪氏祠堂、石潭叙伦堂、绍村张氏宗祠、韶坑徐氏宗祠、呈坎村的长春社、罗东舒祠(宝纶阁)等;黟县:西递胡氏宗祠(敬爱堂)、追慕堂、宏村汪氏宗祠、南屏叶氏宗祠等;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湖村章氏宗祠、旺川曹氏支祠(九思堂)等;祁门:渚口倪氏宗祠等;婺源:汪口俞

氏宗祠、江湾萧江大宗祠等。祠堂中很多已名列国家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居住建筑

明清古民居遍布徽州各地,数量巨大,最能体现徽州建筑的艺术风格。诸如,歙县:方士载宅,方春福宅,张林福宅,天心堂,鲍氏建筑群,潜口明代民居建筑群,司谏第,曹门厅,乐善堂,方文泰宅,老屋阁及绿绕亭,斗山街民居等;黟县西递古民居建筑群、宏村古民居建筑群、关麓“八大家”古民居建筑群、南屏古民居建筑群等,仅西递一村就有著名的膺福堂、迪吉堂、大夫第、笃敬堂、悖仁堂。上述古村、古镇中,古民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5、宗教建筑

包括佛塔寺庙、道教宫观及民间祭祀地方神衹的各类神庙。佛教寺庙,如歙县:圣僧庵,丛林寺,白云禅院,慈光尼庵,高庙,石佛洞,白云庙;佛塔,如歙县:西门外之长庆寺塔、新州石塔、小溪多宝塔、潜口下尖塔,休宁万安古塔、祁门伟溪佛塔、黟县碧山云门塔等。道教宫观主要集中于齐云山,原有宫观百余座,以太素宫最为壮观。地方神庙,主要有文庙、武庙、夫子庙、汪公庙、五猖庙、水龙庙、土地庙等等。

6、文教建筑

包括学宫、书院、书屋及为兴文运而建(亦可纳入风水小品)的文昌阁、文昌塔、魁星阁等。现存书院、书屋,如歙县古紫阳书院、雄村竹山书院,黟县县城碧阳书院、宏村南湖书院,婺源汪口养源书屋等。歙县潜口有文峰塔、雄村有文昌阁,旌德县城有文昌塔、绩溪石家村有魁星阁。

7、牌坊

主要包括旌表坊、路坊和门坊等,遗存颇多。仅歙县一地就有:许国石坊、棠樾牌坊群、忠烈祠坊、贞白里坊、尚宾坊、豸绣重光坊、许氏宗祠坊、江氏宗祠坊、殷尚书坊、大司徒坊、丞相状元坊、龙兴独对坊、四柱四面坊、旌孝坊、柔川三面坊、昌溪木牌坊、孝贞节烈坊等。此外黟县西递村口胡文光刺史坊、绩溪大坑口奕世尚书坊、休宁方氏宗祠坊(迁建潜口民宅)等均是有名的牌坊。

8、园林景观及建筑小品

主要包括私家园林、村镇公共水口园林、及民居宅园等,建筑小品主要包括各式路亭、风水小品等。私家园林,如歙县汪氏娑罗园、唐模檀干园、西溪南果园、潜口水香园,黟县碧山培筠园;水口园林,如歙县唐模、昌溪,婺源李坑、理坑等地均建有水口园林。宅园为数众多,如黟县西递民居中

就有西园、东园、桃李园等名园。名亭,如歙县西溪南绿绕亭、许村大观亭、棠樾骢步亭、披云亭、松谷亭,休宁柏茂亭,婺源李坑申明亭等及散落乡间的茶亭。风水小品,如歙县棠樾七星墩、黟县关麓村文笔峰等。

9、交通建筑

包括关隘、桥梁等。关隘,如歙县新安第一关、昱岭关,绩溪东南第一关(徽杭锁钥)。桥梁则材质不同、形态各异、长短相悬,名桥繁多,或长虹卧波,或小桥流水,成为徽州靓丽景观。如,歙县:太平桥、万年桥、紫阳桥、许村高阳桥、唐模高阳桥、北岸廊桥、长生桥、观音桥等名桥。绩溪冯村多古桥,古时以“九槐十三桥”闻名,13座古桥依次横亘于村中槐溪上,分别是:建于明代的云庄桥、安仁桥,建于清代的尤门桥、百年桥、崇礼桥、荷花桥、红旗桥、大树桥、狮石桥、崇义桥、尚德桥、绿荷桥和北山桥。绩溪磡头村云川溪上,明代就已建桥6座:永安桥、聚观桥、三德桥、杨川桥、良桥和聚秀桥。婺源清华彩虹桥、思溪通济桥,歙县北岸廊桥、唐模和许村的高阳桥,休宁的拱北廊桥等均是徽州现存的知名廊桥。

此外,水利建筑(堨坝、水圳、井泉)、商业建筑(店肆,如黟县南屏村仅横店街开设了数十家

店铺)及公共娱乐设施(戏台)等也是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七、徽州建筑单体的构成元素及其特点

楼居。徽州传统建筑中住宅一般以二、三层为

《五杂俎》:多,祠堂的后进亦常建二层。[明]谢肇淛

“余在新安见人家多楼上架楼,未尝有无楼之屋也。计一室之居可抵二、三室,而犹无尺寸隙地。”建高层房屋既有利于防御,又可获取良好的视野壮观气势,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大量耕地。

门、窗。门类型多样,按所处位置可分为大门(正门)、房门、耳门、边门、窗门、园门、后门等。徽州住宅,往往不设后门,主要是为了安全。门的形态也是多姿多彩的,有长方形门、圆形门、月牙形门、瓶形门、葫芦形门等。徽派砖雕门楼别具一格,既是建筑入口的标识,又是建筑内外空间分隔的象征。门楼造型美丽,常见五凤楼、字匾式门楼与牌楼等类型。五凤楼多用于祠堂,飞檐翘角,壮丽溢彩;字匾式门楼,多见于官宦之家,以庄重古雅的字匾镶嵌于门楼中央,周围为花板,上下有

枋,旁悬挂落,古色古香,典雅精工;牌楼式分八字墙牌楼与四柱牌楼等。还有石库门式及其他样式的随墙门。为防火防潮,一些外门门扇常包以铁皮或镶水磨青砖。门槛之外设台阶,台阶两侧各置一对石鼓(或石狮),以壮气势,且与楼宇相呼应。徽州建筑对外很少开窗,或二层以上开小窗,庭院中常见精美的石雕或砖雕漏窗。

天井。徽州建筑绝大多数设有天井,是徽派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格式。由井口、井身、井底三部分结构而成的天井空间,是徽州天井庭院空间的主体、核心,其外形方正如印。徽州天井的设置,是以人为中心的,它强调为人服务这一根本目的,为庭院提供了明敞的空间,庭院空间与天井空间相互渗透、彼此叠合,两者成为有机组成部分,它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成为人们的共享空间。

梁架。徽州建筑以柱、枋、梁、檩、椽、斗栱等要素组成木框架结构,抬梁式、穿斗式、插梁式均有采用,以立柱托梁架檩,分横椽、顺椽两种,上面是瓦屋面,围护墙多为空斗砖墙。徽州木结构梁架体系以典型的明代徽州住宅为代表,其结构体系如外墙、地面、石础木柱、楼面、梁架、屋面、栏杆、隔断、楼梯、天棚、彩画、木料、石作、装修五金等都有一定的制式,其法:在房基之上立柱,

在柱上架梁,在梁的两端设檩,在檩上置椽,在椽上放竹篾,在竹篾上铺瓦,在柱与柱之间的上端用枋连接。此外,还架设斗拱,支撑屋面压力,承受屋檐重荷,且富于装饰美。整个木构架各要素及其部件之间的连接全靠榫卯,富于木质所特有的韧性、弹性与舒张力,既可承受压力,又可承受拉力,故有它本身的活性,受震可“墙倒屋不塌”。

马头山墙。又称火墙、封火墙、风火墙、屏风墙,约始创于明弘治末年,久之遂成为徽派建筑山墙的主要形式,徽州天井院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厢房后墙低而平直,正房山墙高起,轮廓可以自由处理,常见为多档的“凸”字形、也有“凹”、“一”或弧形,或称方正者为“印斗式”、两端起翘者为“雀尾式”。就其实用功能而言,它是住户与住户之间的分界,由于它的巧妙分割,使不同住户,能各各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各自营生,互不干扰,和睦相处,墙头高出于屋顶以上,可防范火灾蔓延,又防止强风揭瓦,同时丰富了建筑的外部形态。徽州建筑,木质材料居多,易毁于火。若无防犯措施,则一户遭殃,祸及千家。由于马头墙具有隔离作用,故可防止火势蔓延,“封火墙”之名由此而来。马头墙墙高壁厚,具有特有的坚固性、稳定性、支撑性,在建筑整体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力学作用,是徽

州民居不可分割的有机部件,难以逾越,且具有形象的威慑性,故亦可防御盗贼之出入。因此,徽州马头墙具有分割性、独立性、调节性、防御性、支撑性等实用价值,其形态变化丰富,高耸壮观,空斗砖墙墙面用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一黑一白,明朗而雅素,又颇具审美价值。徽派民居也有的不用马头山墙,仅作普通硬山墙,但在墙头砌出似博风板的样式,是悬山顶的形式遗存。

柱子、柱础。柱子的结构可分柱头、柱身、柱基三个部分。柱头是柱子的顶部,是承受重力的中心点,是支撑房屋构架的实体。徽州建筑用柱多为木柱,外廊也有用磨光石柱,方柱与圆柱并用,方柱常用来支撑外檐四角,以负荷角梁巨大的重量,故有擎天柱之称。为防潮、防蛀,在木柱与基础的连接处加石柱础及櫍,石础上立木柱。石础选用整体石块雕刻打磨而成,造型多样,大小高矮不一。有时,为了楼上的柱子与楼下直通,在上层楼板上,围绕柱身用木块做成假柱础。

铺地。楼下厅堂常用三合土铺地,少数用侧砖,寝室有时铺木地板;楼上铺木地板,为防火防潮,有在板面铺细砂、水磨砖者,如歙县呈坎村燕翼堂。

阁楼、隔扇门、窗棂。阁楼,又称“阁厢”,是徽州民居利用山地地形和木结构的特点,把楼层

挑出以争取空间和扩大楼层面积。隔扇门窗拼装于柱间,则用于分割内部空间,其开启自由灵活,雕饰精美。

屋顶和脊饰。徽州建筑的屋顶常为高大的山墙所掩映,以人字顶和单坡顶居多,覆小青瓦(亦称蝴蝶瓦),有滴水沟头,远观颇引人注目。住宅一般没有脊饰,祠堂正脊两端多置鳌鱼鸱吻,中部多置狮子、虎、凤凰、哺鸡兽、朝天吼等铁制、陶制或琉璃瓦雕、砖雕(烧雕)兽头,姿态、方位不一,既可起到稳固、镇守作用,又有威慑、美化整体造型、象征吉祥之功效。而徽州亭、榭、阁的建筑屋顶形式多样,歇山、攒尖、十字脊、纱帽式等不一而足,形成美丽侧影。徽派房舍、庙宇、祠堂、书院屋顶上的狮、鳌鱼、等动物形状的置于建筑上部,而不是随意安排的。

可见,徽州传统建筑从整体布局、木作、砖石作、直到细部装修,形成了基本相同的要求,建筑构件有标准化倾向,使得建筑尺度、色彩、风格等协调统一,且有利于选材用料、加工制作、运输、经济合理而又灵活地组织空间,是难能可贵的建筑成就。

八、徽州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

经过一段时间的拓展、增建,一个定居点、一片地块上会积聚为数众多、功能不一的单体建筑物,为了更好的发挥建筑的整体功能,必须将分散的单元(或添加辅助元素)连接起来,形成有机、有序的组群。建筑群并不是各单体建筑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有其内在机理可寻,徽州传统建筑建筑群布局,显得十分成功、别具匠心,其总印象是:格局完整,流线明确,突出主体建筑,层次渐进,方法灵活,元素丰富,和谐统一,安全适用,气势感强。

其一,流线和方位

徽州传统建筑的布局手法很丰富,常以青山绿水为底景,山路屈曲蜿蜒,村镇出入口路亭拱卫,然后主要由村落入口(水口)、青石铺道、桥梁、过街楼、通道穿堂、过街或傍路牌楼(牌坊)、村镇中的池塘溪水、溪埠、水际踏步、前街后河、集市、街巷、家门、沿街窗户、宅前平台、栖息坐位点等等一系列建筑元素将民居、祠堂、书院、园林等等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将统一类型的单体建筑,如牌坊、祠堂等,按一定次序集中

排列起来,构成一组建筑群。而每一组居住建筑组成流线的每一部分均有自己适当的称呼,如门道、门楼、前庭、天井、明堂、楼梯、后院、跨院、前门、后门、旁门等等,身居其中可以获得明确的方位感。

其二,向心组团

徽州村落建筑群基本组合方式,主要以祠堂为中心组团,同时兼以水体为中心组团。宗法观念是连接徽人血缘关系的纽带,宗祠成为统率其他建筑的精神力量,徽州民居的分布、设置,也是围绕着宗祠,并以宗祠为中心的。徽州祠堂,有宗祠(总祠)、支祠、家祠之分。总祠统率支祠,支祠从属总祠,家祠从属支祠。举凡民居、牌坊、亭阁、园林、桥、塔等,都是以宗祠为灵魂、主宰,而被精心安排,构成一个个既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的组团。如黟县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为胡氏九个支脉的共同崇拜的祖祠,始建最早(明万历年间),规模宏大,气势壮阔,下属各个支脉的支祠,如追慕堂、迪吉堂、辉公堂等,则为其支脉和衬托。此外,如黟县宏村、歙县唐模等村落,在恪守儒教忠孝观念,以祠堂为轴心构建家族血缘网络的同时,明显考虑到生活用水之利,既聚族(祠)而居,又聚“水”而居。

其三,突出主体

在徽州村镇中,主体建筑控制着道路和其他从属建筑。主体建筑也是重要建筑,往往也是公共建筑,是聚落的显眼标志或脸面、亮点,事关村镇、家族的形象。在徽州,祠堂是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富丽堂皇,是一族的象征,被置于最突出位置,此外,书院、戏台、亭阁等关涉文风教化的场所,也被作为主体建筑处理,占据最佳地理位置和景观,备受呵护,成为村镇建筑群的核心部分,当然,一些身分高贵的仕宦和富商的豪宅也是一村的荣耀,理所当然地成为主体建筑。而在家庭住宅中,厅堂为主体建筑,得到重点装饰美化。可见,徽州传统村镇的规划建设,善于精心谋划建筑组群,将生活或活动的中心部分作为主体建筑,把它布置在最重要的地段或轴线部位,并赋予高大的屋脊、显眼的外形体量,使其在黑压压一片的屋顶中脱颖而出,主次分明,颇有国画韵味。

其四,巧设枢纽

在徽州传统村镇建筑群组合中,街巷出入口或交通枢纽等处,被因势利导、着意经营,最可圈点的是更楼、村门和单体建筑入口等。徽州地狭人稠,村镇发展迅速,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患,所以徽州一些村镇于街巷枢纽处跨墙凌空搭建

高出周边房舍的更楼(望火楼),并派专人值守嘹望,置备救火用具,一旦发现火警、盗警,居民闻警及时奔赴相救。歙县呈坎村、绩溪宅坦村等均建有更楼、过街楼。呈坎至今仍保存有钟英楼、上更楼和下更楼,钟英楼位于钟英街北端,下更楼和上更楼位于后街南、北两端,更楼除了示警,还丰富了呈坎建筑布局的空间层次,强化了街巷的可视性,体现了街巷走向的多层次性,成为村落景观的标志。绩溪石家村街巷齐整如棋盘,村民于街巷出入口建造闸门,依时启闭,大大增强了村居的安全性。在单体建筑入口建造标志性的门楼,这是强调入口特征的重要手法,徽州门楼造型及细部装修各有特点,易于辨识,并起到遮阳避雨和构景作用,既是居宅的表征,又是连接宅门与街巷的过渡空间,还是内外进出的枢纽标志、住宅建筑群的序曲,其艺术形象的内涵亦很丰富,如绩溪湖村沿街所建的砖雕门楼群、婺源理坑的多幢字匾式雕花门楼等。

九、徽州村镇建筑形态的地物象征

徽州村镇中的地物象征非常普遍,各种形态不一而足,象征物五花八门。在《新安海阳地名图说》,风水师为休宁县30多个村落作了规划,诸如蟹形、螺蛳形、蛇形、龟形、凤形、鹤形、月形、海螺形、荷花形等。徽州《仁里明经胡氏宗谱》中,所记载的考川仁里水口图,就描绘了虎形、龙形、凤形、龟形等山脉河流的形态意象。常见诸如:

船形 寓意“一帆风顺”。徽人系命于商船,山区的人们尤爱船。徽州诸多村镇比拟为船形。如绩溪登源河边的大坑口村、婺源思溪村、黟县西递、屏山村等,此外,婺源县庆源村等比拟成双体船,近代,与徽州比邻的泾县黄田村还建有洋船屋。

黟县西递村,因村中溪水东流,原名西溪,又因村中三条溪水,呈“川”字形,故又称西川。村落庞大,村形整体呈船形。村西头七哲祠和跑马楼象征船首的眺台,在不远处又植了两棵大树,作为船的桅杆,牌楼高耸似帆。

黟县屏山村,整个村落沿吉阳溪两岸而建,南北走向,格局宛如一艘扬帆出海的航船——长长的吉阳溪就像缆绳一根,周边秀美的群峰围就了一个美丽的港湾,南面开阔的盆地原野好似浩瀚的海洋,而村子数百幢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如同一条大船的一间间船舱,那众多祠堂前竖立的根根旗杆

和村头高大的乔木就是船的桅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风水禁忌,一些船形村镇不打井。婺源上晓起河南岸村中和上坦均无井,认为船形村子不能打洞,否则会沉船。而船形村婺源思溪,仅在“船尾”凿一口井供泊船“插篙”。

动物形:寓意“吉祥”和“六畜兴旺”,具有“生气”。我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以“生气”为贵的通俗哲学,从传统村居建筑平面上也处处反映出来。形家断吉凶,是直接从象形开始。在环境中的自然景物在他们的眼中都是活生生的动物在蛰伏着。素以龙、虎、狮、象、牛、龟、鱼等均为吉形,鸡、犬、猪亦出贵格。

牛形(有不同的诠释)

黟县宏村,其平面似牛形。卧牛形状的村落水系规划,历经一百余年,终于在明万历年间完成这一规划,造就了奇特的牛形村落。村落以耸峙高昂的雷岗山为“牛头”,参天古树为“牛角”,自东而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古民居为“牛身”,穿堂绕屋、九曲十弯的人工水圳为“牛肠”,水经“牛肠”流入村中心的“牛胃”月沼,水出“牛胃”自村中蜿蜒而出,最后流入位于村南头的“牛肚”南湖。……

歙县岩寺石岭村,村后的北山像一条卧睡的

牛,头朝西,尾巴朝东,村中间还有一口水塘,叫“下五塘”,是卧牛喝水的地方。地形虽高,但无论多么干旱,石岭从不缺水。

鱼形

位于练江边的歙县渔梁,平面布局呈现为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子形,当地人自称这座梭子村落是一座“鱼”形村落。村落主街——渔梁街两端低、中间高,呈弓形构成“鱼脊骨”,由主街通过练江码头的巷道拟作“鱼肋骨”,主街地面的鹅卵石状为“鱼鳞”。村落紧邻练江,如鱼得水,只要练江水不断,这条大鱼就永远有生机。

歙县卖花渔村因受地形的影响,村落布局亦呈梭状,又由于该村系徽州盆景的起源地,且位于“山水翕聚”的浦口南,地形似梭鱼状,而人以花为业,遂名曰“卖花渔村”。

休宁临溪唐代已成村落,明代逐渐建成南头北尾的鲤鱼形村落,中间开一水圳,如同鱼肠。

婺源汪口古村亦呈鱼形,村临河而建,顺河东西向一条主街,串起南北向的诸多巷道,纵横全村,形同鱼骨。

龙形

歙县槐塘村水口,就具有徽州典型的龙的象形美。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村口牌坊,巍然耸立。坊

上横额为“龍龍龍龍”四个大字,赫然醒目。上面镌刻着明太祖朱元璋与村人唐仲实的对话录。水口造型奇特,仿佛巨龙之口。从它的口中又吐出九条水龙。原来它是个总水口,从中引出九条水道,村人目之为九龙进村。而九条水流又各有一个水口,谓之九龙。大水口中又生出许多小水口,堪称风水宝地。

蝴蝶形

婺源上晓起江氏居地为蝴蝶形,两座古桥似蝶之触须,蝴蝶状村形好,蝴蝶翩翩使江家人发达。

器物形:

铜锣形

婺源豸峰先民将民宅有序地集中建造,从平面上看村落的外形呈圆形,全村的道路蜿蜒曲折,似乎巷巷相通,却又变化多端。村落的平面布局象征了一面铜锣,稍远一些的豸下湾则是一根锣槌,村中无直街是为避免“铜锣”裂缝,村内不开井是为了不使“铜锣”“哑音”。

棋盘形

绩溪县石家村是北宋名将石守信后裔在元末自歙县迁入后所建。石氏后人为了纪念先人,据传赵匡胤与石守信交谊深笃,常举棋对弈,便在村落布局形态上取整齐划一的棋盘形规划布局。《石氏

宗谱》告诫后人:“村如棋盘形,建房屋不得阻塞。”

“水牢”形

据传,居于黟县县城柏山的范氏,原是一个小族,其始祖发现柏山两水交汇,形为玉带,便举家迁居那里,他们唯恐这块风水宝地为别的大姓掠夺,便请来风水先生硬将这块宝地说成两水交汇,其形似“水牢”,只利于范姓居住,因为“范”是“犯”的谐音,“犯人”住水牢名正言顺,别姓居住则不吉。此说一出,谁也不愿迁往那里,柏山便成了范氏世代居住之地。范氏族人在这被“水”“牢”牢关锁的“水牢”中,心安理得地住了一辈又一辈,乐得安居生息。

十、徽州村镇建筑中的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和衔接

满足个人、家庭或某一小群体生活需要且尊重其隐私之所为私密空间,而为了方便社区共同体的生产生活,徽州村落中还保留了诸多社会公共活动的空间地段。二者均不可或缺,徽州先民依靠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建筑活动得以实现。

徽州建筑中的公共空间主要有:徽州村落的各类广场、集市,道路与街巷,及水际、桥头、井台、渡口、村落水口园林等。广场,当地人称其为“坦”(音“dàn”),是徽州先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诸如商业交往、娱乐交往和祭祀交往等均在这里展开,久之便形成各种交往中心。商业广场用于商品交易和集市,一种为专辟的按期举行集市之处;一种是街巷空间的拓展、延伸,与街道相结合,在重要街道的交会点或在主要街道比较宽阔的地段,形成广场。广场周边布置店铺,为百姓日常生活不可缺少,这里人来人往,热热闹闹,与清静的巷道形成较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当人们经过极其封闭、狭长的巷道空间来到广场可以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因此,徽州村落各种类型的广场也是街巷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封闭、狭长的街巷空间有机地结合,形成开合有序、富有韵律的村落内部空间。娱乐广场是村民游戏、娱乐的场所,如黟县西递村的双溪口是前边溪和后边溪相汇之处,双溪在此合抱拥出一块10亩大小的溪滩广场,成为大人谈天说地,孩童嬉戏的好去处,也是西递人搭台演戏、迎神赛会的绝妙场所。祭祀广场,主要位于祠堂、社屋、庙宇前,居民在此举行各类祭祀活动,祭祀广场也是重要的娱乐广场。道路与街巷是居民公共

生活的重要部分,徽州村镇宽街窄巷,街适合通行车辆,巷适宜步行,既方便出入通行,又利于居家的宁静与安全,而街巷相互交叉形成一些交会点,又往往成为前述的村落中心广场。在水际、桥头桥廊、井台、渡口、村落水口园林等场所,徽州先民常置一些踏步与座位点,而且设计很巧妙,不仅作汲水、浣洗和交通之用,同时也形成水陆之间宜于交易、休息、乘凉、聊天等公共活动的良好场所。徽州村落多有河溪穿过,有些村落沿着溪水一岸或两侧后退一段距离,设置建筑物形成水街。水街面水一侧建筑物开设店铺,水街因此兼有商业街的职能。徽州地处江南多雨水,兼作商业街的水街往往在面水一侧设置通廊,通廊临水一侧全部敞开,间或设置条凳和美人靠。人们在这太阳晒不到、雨水淋不着的地方,既可进行商业交易活动,也可以歇脚或休憩,还可领略水景和对岸风光。水街、河溪及对岸连成一体,形成比较开阔的空间,这一空间兼有商业的氛围和生活的气息。歙县唐模仍保存着数百米的明清时期形成的水街。

住宅大门以内为家庭私密空间,而家族祠堂一般只在特定时间对族内特定成员开放,对族内特殊群体及外族外村人员亦具有私密性。而绝大多数徽州民居设有天井,它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

天井与厅堂成为室内的共享空间,对外则是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按其内在机理可进行转换、沟通与衔接。人们由公共性的街道进入半公共性的内院,再进入私密房间,是一个穿越式的通道与穿堂的程序,通过这种空间过渡,人们就会感到自身所处的位置和角色转换。徽州传统建筑常按其使用的公共性程度,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布局,按人们的亲疏关系布置宅院,如生人、熟人、朋友、客人、亲属、家庭成员各自活动的场所要有层次地安排。卧室和闺房是最具私密性的,厅堂和书房是渐次的,厨房和公用的地段有一定的公共性质,前室和入口则在住宅中最有公共性质。徽州先民善于考虑社会与家庭生活中的交往关系,并根据这种渐进的层次细心地安排这些房间的位置,在规划布置一幢宅院时要创造一个这样的渐进层次,从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进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达到最私密性质的部分,从而形成这种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的层次布局,这其中不仅蕴含丰富的情趣和伦理色彩,也反映了徽州先民经营建筑空间的智慧。

十一、徽州居住建筑的平面布局及内部陈设

徽州居住建筑是徽州先民适应皖南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活习惯而逐渐形成的,是村镇最基本的建筑细胞,数量最多。自明代起徽州民居的造型、色彩、布局等都有着比较统一的格调和风貌,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当然,徽州居住建筑的样式并非完全统一的,不同区域,尤其是边缘地区表现出一些与中心地带的歙县、休宁、黟县不同的特征。

徽人善于规划经营宅基地,充分节约和妥善安排居住空间、生活庭院、周边菜地与饲养用地,布置得体,构成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为防范火灾,一般在主房外侧另建厨房,畜圈、厕所亦另建且较为隐蔽,以保持居室的干净整洁。徽州居住建筑的外观构造以各种样式的马头墙和装饰华美的门楼最具特色。

天井是徽州民居的生长点,厅堂是居室的中心。天井具有承接和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风之实用,在天井庭院中有水池和石板栏杆,使庭院空

间和厅堂建筑连成一体。由于屋面檐口都内朝天井,四周流水从檐口流入明坑,当地称“四水归堂”,是徽商“聚财气”、“肥水不流外地”思想的建筑外化。中小型天井民居在徽州小型民居的基本单元就是一个天井,房屋从四面或三面围绕着天井,故最基本的天井民居平面呈“口”形或“Π”形;若正房后还有后天井,布局就成了“目”形或“H”形,堂屋充满穿堂风,更加凉爽。或在后天井后部又有楼房,布局即呈日字形或“目”形。有时以两幢或多幢宅院横向组合成较大住宅,隔墙上有门相通。厢楼进深较小时只作为空廊,进深大的则可作居室。由一个或多个相连的天井院通转楼为徽州民居的主要型制。如歙县北岸村吴宅,有一座主宅及其他附属部分,基地方正,主宅居中,坐北朝南,为两进天井院,东部接出花园、书楼和厨房院,西部接出一个杂务院和一个朝东的天井院,全宅外观丰富多变。可见,根据需要和可能,徽派大型民居常可由许多基本天井院拼合而成,扩为大宅。在徽州传统民居中,厅堂居中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家族的族权支配地位,家庭中商议大事、接待来访、喜庆活动均在这里进行,堂屋的布局一般是开敞式的,位置在主要中轴线上,成为全宅的核心,此系千百年家庭生活传统习惯积累、强化的结果。

徽州民居内的家具布置与陈设也如同中国传统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徽州明代楼房民居多于两廊或一侧设楼梯登楼,清时则多隐于太师壁之后。楼上通廊,雕花飞来椅(又称美人靠),木雕精美。楼下厅堂与天井相连,庭院中置太平缸、花草植物盆景或山水盆景,两厢为住室。太师壁前悬挂中堂画或祖容像,长条案桌摆放终(钟)生平(瓶)静(镜)寄寓人生理想,两端置帽筒,梁枋悬挂照明灯笼(挂钩仍存),板壁张贴科举捷报、喜报等纪念物,这些陈设物,均用以表明家风、主人的性格、志趣、爱好和文化素养等,透过它可以演绎出诸多生动的故事。厅堂中,楹联必不可少,多为精心制作、书法精美的永久性抱柱联,这些木质楹联悬挂于醒目位置,展示了主人的道德规范和言行准则及儒雅风度,洋溢着书香气息。如西递仰高堂木雕楹联有:“文章本六经得来,事业从五伦做起”;“读书经世文章,孝弟传家根本”;“文明新世界宜贻经史养英才,勤俭旧家风须戒骄奢修懿德。”怀仁堂楹联云:“饶诗书气有子必贤,得山水情其人多寿。”修德堂楹联有:“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退一步天空海阔,让三分心平气和”;“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三畏堂楹联有:“敦孝弟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笃敬堂

楹联云:“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罗汉床、烟榻、八仙桌、太师椅、雕花木床等是徽州古典家具中的精品。徽州住宅中的家具布置大多采用成组成套的对称方式,历史悠久的民间家具古色古香,选料考究,结构牢固,耐用,用材合理,雕刻工艺娴熟,艺术风格浓厚。徽州雕花木床虽隐于卧室,床龛上却饰以精美的木雕、彩画、纬帐与刺绣等,也是日常生活中别具趣味的艺术装饰品。

十二、徽州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与艺术特色

徽州地处皖南,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利于各种花木生长;地下水位高,便于挖池蓄水;水运方便,各地奇石易于罗致。这些为徽州古典园林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而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全面兴盛,又为徽州园林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理论基础,为造园活动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而南宋以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南

移,苏杭扬一带造园之风特盛,对毗邻的徽州园事影响甚巨。徽州无处不园,诸多村镇已经园林化。目前徽州尚存众多古典园林及园林遗址,可看、可游、可居。现存最早的园林为建于南宋枢密汪勃别业——黟县碧山村培筠园。

徽州古典园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水口园林。类似于现代城市郊野公园,徽州水口园林位于村落或城镇的入口处,被视为聚落的门面,徽州先民着意经营。歙县唐模、昌溪,婺源李坑、理坑、豸峰,绩溪上庄、石家村、大坑口,旌德江村等地均建有水口园林。唐模水口园林堪称经典之作,园位于村东,一曲清溪自西向东横穿而过,一条石板路则自东向西将人们引入村中。在溪流下游的“水口”处,利用峰回路转的地形,设置了一座高耸的三檐歇山顶路亭(名沙堤亭),标志出全村的入口。亭旁设曲桥,植风水林,渡桥可登南岸小山。此处汇聚“水口”景点,过路亭,迎面出现巍峨的石牌坊,前后两面额上分别大书“圣朝都諌”、“同胞翰林”,过牌坊西行,许氏文会馆、宗祠以及“小西湖”等构筑物,用以昭示该村政治与文化品位,气势不凡。这里既是着意经营的景观区,又是全村政治、文化的活动中心。

私家园林。是第宅的扩大与延伸,但在空间上

相对独立,一般有墙相隔,平日有许多活动如宴客聚友、读书作画、听戏观剧、亲友小住等都在园中进行。徽州私家园林主要是仕宦之家和富商建造的,园林面积并不大,却能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创造出有山水花草、亭阁点缀、曲桥勾连、园路迂回、多变的环境,还有楹联碑刻,景色幽静雅致,颇具自然意趣,既可满足诸多生活需要,又可享受山水林泉的乐趣。诸如:唐模檀干园、潜口水香园、曲水园、婆罗园,棠樾鲍家花园等都是佳例,其间有丰富的造园经验可资吸取与借鉴。檀干园建于清乾隆间,园中开池筑岛,岛上建镜亭,以玉带桥与园外相联。沿池岸上多植檀树及紫荆、桃、桂、梅等花木,池中植荷莲。镜亭有联句曰:“桃露春禾农,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描述了当年园内四季花开的景象。又因此园有杭州西湖风韵,故称“小西湖”。

衙署、书院及寺观园林。徽州府衙中的园囿(龚自珍曾在此作《病梅馆记》)至今古木繁花;歙县古城古紫阳书院、雄村竹山书院、黟县宏村南湖书院或依山、或滨水,均具有良好的园林式读书环境;歙县岩寺、屯溪上草市等原有较大型佛寺并形成园林;丹霞地貌齐云山为道教名山,“天开神秀”,道观周边林木阴翳、清泉淙淙、洞幽石奇,又有摩崖

石刻、人工点缀亭台,真乃园林仙境。

民居宅园。系半隐蔽的附属于住宅的花园,徽州住宅中,花园与住宅之间的园林建筑经过巧妙的空间处理,两者间有分有合,若隐若现,一般将花园设于跨院,以高墙和漏窗分隔,通过小路、门道、廊庑、花架通达内外的空间,还可以通过花园漏窗窥视外界,又可以闹中取静。如掩映于黟县西递古民居中的便有:建于清雍正年间的东园,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西园,建于清咸丰年间的桃李园等;黟县宏村承志堂、德义堂、树人堂等均建有较大的宅园和水榭。

徽州古典的艺术特色:

布局经营。徽州园林“随山采形,就水取势”,体现了徽州先民对善于适应、利用和改造大自然,能师法自然,顺乎天性。造园者成功地将江南园林的经营技法引入徽州,选优取精,与本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相结合,而且常得到诸多书画艺术名家,如袁枚等,指点造园,因而能够充分体现徽州特色。园林布局别具匠心,景致多样,山水奇石、古木繁花,应有尽有;园林尺度得当,内外隔而不塞,彼此空间流通,似分似合,隐约互见,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这是小空间理景的重要法则;景观组织欲扬先抑,园道曲折萦回,意境深远,令观

赏者回味隽永。徽州“山限壤隔”,园地多不能广,为使小中见大,徽州古典园林尤擅长借景,远借、邻借、俯借、仰借,借影、借香、借色,充分借园外景物补小园之不足,十分讨巧地扩大空间与景域,如水池只种少量荷花,留出水面反映白云、彩霞、明月,这是俯借;芭蕉、残荷听雨声,则是应时而借;把山影、塔姿引入视线,是为远借兼借影;处高视点而观周边景色,是为邻借。如檀干园,远借黄山峰峦,近借清溪田畴,声色光影俱备。

理水技巧。园无水则不活,徽州之园,无园不水。溪流、井、泉、塘、池等各种水体都被徽州先民赋予园林意趣。水面既可改善小气候、为消防、浇濯提供保障,又可形成园中的“空”与“虚”,和其他实景(山石、房屋、花木)形成对比,犹如国画之留白,还可把天空、云霞、山林、亭阁一一倒映出来,使景物尽展风姿。徽州古典园林中,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聚则水面开阔,有江湖烟波之趣,分则曲折萦回,可起溪涧探幽之兴。徽州池塘的平面形式多样,随圆合方,不强求规整,尤尚半月形,以求得与整体布局的协调。水面分隔多采用曲桥、廊道、人工岛、小亭,使水面空间既隔而又联,相互交融渗透,层次丰富。如唐模檀干园、潜口水香园、曲水园等。

建筑营构。建筑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又是居止处、观景点,必不可少,但徽州古典园林体现了少而精,其以山水为景观主体,建筑物只起配角作用,建筑物的位置、尺度、形象、色彩充分考虑与山水的关系及配合协调,形成一种活泼、玲珑、空透、典雅的艺术意境,风格儒雅,白墙、灰瓦、曲栏、精致的木构件以及砖细门窗、铺地,清新淡雅,无不与徽州水光山色达成自然和谐。

徽州园林同时与村落“八景”、“十景”相辉映,更渲染了村居的园林意境,是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创造。

十三、徽州建筑雕饰

徽州建筑装饰艺术的崛起是徽商在财力雄厚的条件下形成的,“随处雕刻,意必吉祥”。统治者对民间住宅营建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如明代《明史·舆服志四》所载:“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又说:“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受此制度限制,徽商们在营

建房屋时只得从改进室内着手,尽量追求精巧华丽、工整典雅,大凡在梁坊、雀替、桩托、轩昂、柱撑、门窗槅扇、格心、挂屏、檐栏、楼沿、床架、几案和其他家具上的雕刻部件,都镌刻雕镂得新颖别致,富有美感,而徽州建筑装饰总是恰到好处地用在表达意图的地方、构造需要的地方、有隐喻意义的地方,尤其是显眼之处。徽州建筑木、砖、石构件上的雕刻统称“徽州三雕”,用在民居上以木雕和砖雕居多,祠堂或其他大型建筑以及石牌坊等高规格多施用石雕。

徽州村落的祠堂、牌坊等建筑的石柱、梁枋、匾额、斗拱、栏板上,古民居的门楼、门罩上,天井周围的落地隔扇、莲花门、窗台栏板、阁楼挂络、斗拱雀替、华板柱棋上几乎遍布石、砖、木雕刻,即常称的“徽州三雕”。“三雕”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际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石雕的浑厚潇洒、砖雕的清新淡雅和木雕的华美姿丰,给徽州村落中的建筑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丰富了村居生活的内容,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情趣,扩大了人们的审美领域。

徽州民居外观简洁利落,无过多装饰,只在重点部位如大门处作一些处理。门上添加精致的雕砖覆瓦门檐,有的还做出附墙砖雕牌楼。门扇在木基

层上贴水磨方砖或铁皮,以圆头铁钉固定。宅内主要使用木材,通常用穿斗木屋架,梁、柱和额枋的交接点、美人靠下面的垂莲柱,以及门窗隔扇栏杆装修等,都是木雕重点装饰部位。木构架表面一般不施油漆或略施彩画,多见素面或涂素油露木纹。居住建筑雕饰以吉祥和儒家礼教为主题,以此营造儒雅的文化氛围,烘托徽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并突现徽州建筑特色。

石雕

徽州建筑的空间分隔,常以石雕为坐标,如雕墙漏窗、抱鼓石狮、门墙、栅栏、台阶、基座、匾额等。徽州石雕,题材多样,立意新颖,技艺精湛,富于独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乡土色彩。所刻线条,有云纹、水纹、回纹、S形、包袱锦等线形;其雕刻山水,取象于黄山、白岳(齐云山)、新安江、西湖胜景等;其雕刻动物,有夔龙草龙、凤、狮、虎、麒麟、仙鹤、喜鹊、耕牛等;其雕刻植物,则有黄山松、柏、竹、梅、牡丹、海棠、秋菊、兰草等;还有力士人物等,取材极其广泛。书法雕刻也是石雕的主要内容。各类题材巧妙组合,便成为千姿百态的石雕形象,更加衬托出徽州建筑的壮丽、秀美。如歙县明代许国石坊,其柱、梁枋、栏板、斗拱、雀替,均以巨石雕琢,每块石雕重约四

五吨,上刻锦纹、云纹、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图案;梁枋两端有缠枝、如意头、锦地开光,多为浅浮雕;楼层石窗框内多为深浮雕,取巨龙飞腾、龙庭舞鹰、凤穿牡丹、麟戏彩球、威风祥麟、瑞鹤翔云、鱼跃龙门、三报喜、双报喜等寓意;立柱四面计雕大狮子12只,或奔或驻,或立或蹲,刚劲粗犷,形态逼真。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亲笔题字刻于牌楼之上,上书“恩荣”、“先学后臣”、“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上台元老”等字。黟县西递村口胡文光刺史牌坊,三层楼雕以文臣武将,四层楼雕以八仙过海,五层楼雕以4只狮子。狮座雕以花纹,象征皇帝玉玺。刻蟹蛴两个象征法官,雕琢32个如意花盘,喻防主胡文光入仕32年万事如意。石坊楼檐,戴帽翘角,鳌鱼相望。石坊上还刻有卷草、云纹、抱鼓、鹤鸣九皋、有凤来仪等形象。

栏杆、石柱头、石栏板、石雕漏窗、柱础、石鼓、垂带石等常是徽州石雕工艺的精品。石栏板如呈坎罗东舒祠花草植物浮雕、歙县北岸吴氏宗祠西湖十景颇具典型,歙县北岸吴氏祠堂石栏一雕刻长卷,雕鹿百只,名“百鹿图”,其鹿各具神态,无一雷同。石栏杆纹样细部及构图手法大体和门窗隔扇类似,有文字、动物、植物、几何图形等,各种

纹样的构图多采取对称形式,或以重复单调的姿态构成连续的图案。石雕漏窗多见于园林和民居,如黟县西递村桃李园、百可园、东园、西园外墙嵌石雕漏窗多面,造型有松石漏窗、竹梅漏窗、圆窗、双夔龙漏窗、扇面三扣菱漏窗、琴棋书画方形漏窗、八卦窗、叶型等及岁寒三友图、黄山松石图等石雕。一些石雕刀法深浅结合,平圆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一幅形象竟达到八个层次之多。

砖雕

徽州砖雕门楼,造型美丽,分垂花门楼、字匾式门楼与牌楼等类型。垂花门楼上有鳌鱼翘脊,下设额枋,两侧倒悬着垂花柱,并与美丽的花篮组成一体,分外显得壮丽风流。至于字匾式门楼,则以庄重古雅的字匾镶嵌于门楼中央,周围为花板,上下有枋,旁悬挂落,古色古香,典雅精工。此外,还有牌楼,分八字墙牌楼与四柱牌楼等形式。楼层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四柱巍然屹立,以小见大;斗拱分层出跳,节奏鲜明。徽州砖雕选材为特制青砖,多用以装饰建筑外部空间,或为门罩,或作窗罩,或成墙壁透孔。它也可突出建筑空间,美化住宅环境,陶冶人的情性。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名山大川,或小桥流水,或流云横渡,或浪遏飞舟。凡楼台亭阁,草木鱼虫,日月星辰,春夏秋冬,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