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中国剪纸之命运] 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之命运] 中国剪纸

发布时间:2019-07-24 09:41:39 影响了:

中国剪纸之命运

随着现代化大潮冲击,剪纸市场越来越萎缩。专门经营剪纸的小店相继倒闭停业,因此剪纸艺人越来越少,专门靠剪纸为生的艺人更是罕见,所以剪纸艺人说剪纸面临人断艺绝的困境,媒体称剪纸是濒危艺术。

然而近几年申遗过程中,剪纸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剪纸产地申遗成功后,国家都会给予一笔抢救保护经费,一些有策划意识的产地政府将剪纸作为文化立市的形象名片,追加投入保护经费。因此尽管剪纸市场不振,但剪纸宣传和形象包装上做得十分到位,剪纸呈雄风再起之势。剪纸艺人是申遗的最大受益者。各剪纸产地都申报了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经审批后,政府按时给予他们专款补贴,其中一些早已不从事剪纸的“传承人”又重拾剪刀和刻刀,无论作品有没有市场,他们都可以靠剪纸这一名片为生。全国每年有数百次有关剪纸的展览,在这些展会上,具有传承人身份的剪纸艺人和年画艺人一样,往往都是当地政府或主办单位出资参展,交通食宿费用全包,大多还有每日补贴。

一些公司也纷纷介入非遗文化产业,在春节前后举办各种商业性的民俗艺术展销会、民俗庙会和民间艺术博览会,因此剪纸传承人成了各种官办和民办展会的耀眼明星,展会多的时候只恨分身无术,如据记者接触的艺人情况,本周就有艺人4天跑了河南、北京、天津、

四川4个地方赶场布展,“忙得喘不过气来”。这些热闹的展会说明剪纸似乎并未濒危,反而是风光无限。

然而,透过热闹的表象,剪纸的质量及境况并不乐观,主要体现的是收藏级的精品剪纸匮乏。剪纸是依附民俗而出现和存在的,在一个日益现代化的时代,民俗离我们渐行渐远,很多民俗消失了,实用型剪纸的渐渐消失似成必然。剪纸在未来得以生存只能依附收藏市场,然而,作为收藏级的精品剪纸当今鲜见,支撑收藏市场的是老剪纸,老剪纸中的主流品种,是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国国际书店出口的一批老剪纸,这批老剪纸是国际书店当年挑选的各地一批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的作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全部带有“PC”编号,可谓是老剪纸中的“官窑”。

当今顶级的剪纸艺术大师的作品,与当年剪纸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比,差异悬殊。

最重要的原因是,剪纸优劣粗细还要比心境,当年物质匮乏的时代艺人心境平和沉着,所谓“诗穷而后工”,今天的剪纸艺人在一个逐利的时代方寸已乱,心境不可能沉静和澄明,故其作品也弥漫着浮躁之气,难有精品。

说明:本文摘自2011年1月27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的题为“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的最后一部分,标题为编者另加。作者陈宏,笔名沈弘,为深圳特区报资深记者。他是中国收藏界杂项收藏大家,也是国内最著名、最多产的收藏作家。发表过的文章、专著、小说等不计其数。小说《收藏》曾在国内收藏界引起极大反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