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学术剽窃对高校学术生态的危害:学术剽窃
 

学术剽窃对高校学术生态的危害:学术剽窃

发布时间:2019-07-25 09:26:05 影响了:

JiaoYuYanjiu

☆教育研究☆学术剽窃对高校学术生态的危害

孙向远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北京102249)

摘要:高校学术剽窃大案近几年在国内层出不穷,使人们对学术界诚信产生怀疑。学术剽窃危害极大,但似乎尚未

引起社会的应有重视。本文试图从学术剽窃对高校学术生态方面详细剖析其危害,希望唤醒公众对学术剽窃的警惕,

并对其严肃对待。

关键词:学术泡沫;扼杀创新;亵渎学术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153—02

一、学术剽窃成因简析不过只能为学术的大金字塔添一块砖而已。对任何有追求的学术剽窃,是指“复制或者改写他人作品而不归认来源”[1]。学者而言,学术生命都极其有限而宝贵,根本经不起虚度和当今高校中的学术剽窃方式可谓面面俱到:“逐字剽窃或引浪费。学术剽窃的浪费因此更加让人痛心,这种浪费不是因用原文而无引证”、“从他人作品中摘取段落和单句或短语而为努力之后没得到期望的成果,而是学者心甘情愿的放弃了不显示出处”、“改写原文而保持原文段落或文句的结构”、学术追求和准则,要么庸碌无为,要么经营杂务,把本应发挥“用他人的观点而隐去出处”[2]……手段无所不有,胆子越来创造力的学术生命白白浪费。

越大。这种浪费的机会成本之大,不仅在于其个人自身学术生

这种学术剽窃的根源在于:法制不健全却对学术成果急命的耗竭,也不仅在研究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支持,更在于切需求的社会与急功近利的学风间的巨大吊诡。在西方,反这种尸位素餐挤掉了更有热情和创造力的头脑进入主流学学术剽窃靠学界自律就足够。但中国传统上是乡土社会,潜术界的机会。学术的“无作为”未必可耻,学术成果的得到依靠规则太多,必须靠明文规范才有可能遏制。中国法制不健全,天分和机遇。认真投入了金钱、时间做研究即使没有成果起码人情关系纵横,因此对学术剽窃,要么没有规章,要么有令不还有教训在,但如果其没有学术成果又违背学术良知和做人从、有法不依。没有规范性文件,没有一旦造假就身败名裂的准则去剽窃抄袭,心甘情愿的浪费掉学术创造生命,就只能巨大代价,学术剽窃之风必定会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社会令人发指。

的急功近利的风气严重影响着大学的风气。我们对大学教职更可怕的是,这种风气的蔓延,可能会进一步滋生出教的期待和定位暧昧,使很多教授身在大学却理所当然的忙于育科研资金挪用、项目经费中饱私囊的剽窃行为和新型高校社交和杂务。有些名学者更是进入体制成为既得利益者,不利益集团,从而占据并消耗掉更多研究资金,排挤学界新鲜思学术研究精进。当体制催促成果时,他们就只能用学术剽血液的输入,把学界活活弄成一个运转良好但是毫无作为的窃的方式来交差了。也正因此,有学者激烈的论断道,学术剽封建衙门!

窃的根源是学术体制问题[3]。2.产生极坏示范,影响学生心智成长。中国高校的责任一

二、高校学术剽窃对高校学术生态的危害分析方面是进行学术创新,另一方面是进行人才培养(这一点上,1.产生学术泡沫,造成时间、金钱的大量浪费。学术剽窃不中国大学的现实状况和培养诉求与西方高校有很大不同)。可能产生新鲜的学术成果,其成果必定是学术垃圾和泡沫。对学生而言,大学时代是型塑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代,大这种泡沫的不断复制与再生产的背后,造成的不仅仅是中学的经历和人格塑造对一生成长都有重大影响,求学时期师国学术的虚假繁荣,更是时间成本、教课资金的浪费。葛剑雄长的言传身教都会影响到其对学术和为人的态度。教授在其写的《论学术研究规范与创新》一文中指出了各种如果老师的著作被发现并证实是抄袭或者由学术剽窃学术失范对浪费学者时间和精力的危害[4]。得来(这个只要有证据赖不掉),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仅这位

不管对学术界还是学人来讲,最让人可惜的就是时间的老师在学生中的威望和师德扫地,就连学生对世界的看法也浪费。学术本就是艰苦的,即使很多优秀的学者终其一生也会产生变化。自己发现或看到别人证明自己信任的师长是欺

作者简介:孙向远(1988-),男,山东菏泽人,学生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153

TheoryResearch

学理论世盗名之人,这会对世界观产生何种冲击,我们难以想象。很把关学术成果质量,毕竟会形成“长此以往,学术将不学术”多知青回忆下乡的经历时,都表示农民眼中的世界观对自己的尴尬局面。整个学术研究的方向会更加功利化,学术将理所一生都是颠覆,于是他们开始怀疑一切。同样道理,学术剽窃当然的堕落为谋生的手段而已。

对相信世界美好的少年的打击,我们怎么预料或许都不过分。三、高校学术剽窃危害的引申探讨

事实已经证明了笔者的担心。王铭铭事件的初期我们看从而加剧对社会的失望。中国1.使民众对学界丧失信心,

到北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反驳。“王博士指导的博士生感到‘自传统中,“士”一直是有知识又受人尊敬的阶层。知识分子沦

,并说‘王老师之所以遭到这“臭老九”之前的漫长岁月里,都是中国社会的特殊领导力己敬爱的老师遭受恶意的供给’为

样的恶意攻击,就在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在于有人妒忌量。知识分子从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良心的代表,他们追逐他为中国人类学做出的突出贡献,嫉妒北大人类学载学术界真理、为民请命、刚正不阿,是社会中坚的领导力量。对读书

[5]的地位。”即使这些反驳显得没有道理,但至少说明善良的人,中国百姓往往有某种朴素的信任与好感,对知识和知识学生们根本无法从感情上接受这个事实:自己平时敬重的渊分子的尊重也是中国文化的优秀遗产。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引博和蔼的老师竟然会把一本抄袭了1/3的书拿出去发表!而“五四传统”标榜的就是民主与科学。尤其是其对真以为傲的

且这位老师还是中国人类学界的翘楚!怎么可能?怎么会?当理的追求使自己的形象不断得以形塑。如果知识分子不顾脸事件最后被认定的时候,我不敢想象当时发表反驳声明的学面,放弃自己的学术操守,开始用学术剽窃的各种方式欺世生们遭受了怎样的颠覆性打击,他们会觉得自己被老师玩弄盗名,很难说普通民众对其态度不会变化。

了吗?会觉得自己受到极大的侮辱吗?还是默认了自己的天销蚀民族发展动力。学术是一个民2.扼杀民族创造性,

真呢?而反观这些年沸沸扬扬的沈履伟事件[6]、周叶中事件、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学术的进步、知识的积累需要学者付出周长城事件[7],哪一个又不是经历过这种反反复复的无力却艰辛的劳动。如果学术剽窃现象越来越严重,愿意潜心学术、漫长的口水战呢?悉心钻研的人将越来越少。如此下去,何谈“知识创新”?在经历学术剽窃的青年,不论今后从事学术研究还是转行,“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如果没有知识创新,又何这种打击都会是致命的。可能对学术失望,对社会失望……谈影响民族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些好像看似学术领域当一代大学生对学术界不相信了,对学术缺乏了投入的热的事情,但不要忘记,承担一个民族科技创新更大责任的不情,对学术生态的打击将是致命的,这才最可怕。是普通百姓,而是在象牙塔里生活的接受过高级教育的精英。

但是如果其放弃了创新的动力而安于享乐,实际扼杀的是民3.败坏整个学术界风气,扼杀学术创新动力。经济学家

发现了著名的族的创造性,销蚀的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压制的是真正的民“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学术垃圾的制造成本

远远低于学术精品的原创成本。如果学术剽窃没有被迅速查族精英,与一般人也息息相关。长远看,这就是在挖掘民族灭处并严厉制裁,必然会带来学术界的大范围效仿和恶性竞亡的坟墓。

争。学术本就清苦,除了天赋和勤奋没有捷径可走,但学术剽四、结语

窃的隐形合法化会使学者更加不愿耐住寂寞和清贫,使更少我们必须让借弄虚作假进入高校和混迹高校的学人受人愿意一心一意做学问、到应有的严厉惩罚,必须把学术评价的机制转移到单纯的学踏踏实实搞研究。“不劳而获”如果

可以被社会认可,相信很多人抵挡不住诱惑。识价值和原创性上来。对学术剽窃必定要严厉打击,绝不姑学术的艰苦中自由其乐趣,但前提应当是大家有一个平息,否则很难真正建立有威信的学术界。只有尊重创新、严惩等的游戏规则。如果没有付出和回报大体对等的评价机制,劣剽窃,学术的风气才会好转,学术的生命力才能被激发!币就会很轻易的驱逐良币。这种风气的严重后果就是学术创同时,社会和体制一定要对学界多一份等待和宽容。虽新的动力被消磨掉,使更多有学术功力的学者迅速走进体然百废待兴,但仍要沉得住气。学术研究毕竟不是一个钉子制,有价值的成果更难出现。一个卯那么简单,必须有更加宽松的环境,有更多的耐心与高校本不应是名利场,学术剽窃的滋生却与高校研究越信任,这片土壤才能结出属于自己的丰厚果实。

来越功利化密切相关。大学衙门化造成了很多的“官员教授”,他正视学术剽窃的危害并重拳打击,同时又能保持对学界们很少有精力投入科研;大学的评价机制却要求其短时间内的宽容,方是我们的前路。

出成果,出作品。二者之间的吊诡直接导致大量低水平作品

参考文献:和学术剽窃的产生。再加上衙门式的高校体制缺少对学术问

[1][2]方流芳.学术剽窃和法律内外的对策[J].中国法学,2006,(5):题的警觉。认定难,处罚更难,很容易会败坏高校的整个风155-169.气,使高校学术生态失衡。[3]徐松林.学术剽窃的根子在哪里[J].同舟共进,2006,(5):5-7.使学术研究误入歧途。追求真理从来都是4.亵渎学术精神,[4]葛剑雄.论学术研究规范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4,(19):学术研究的目的和最高价值。然而在学术剽窃者那里,学术研12-13.究只不过成了一种可以随便应付的事情,甚至成了谋得研究[5]杨玉圣.前车之鉴:晚近十大学案警示录[J].社会科学论坛,2004,

经费和晋级职称的途径和手段。其与追求真理的精神背道而(5):36-46.

驰,必将使学识研究引入歧途。[6]天津语言学会.震惊海内外的学术打假大案始末[D].中国社会科学

院,2007.当然我们还要从更大背景去反思。学术的发展本来就以

[7]杨玉圣.治理学术不端刻不容缓———评周长城疑似学术剽窃案[EB/OL].是否能出优秀的成果来衡量其贡献的。如果我们按照机械的

学术批评网.(责任编辑/王建国)评比方式,把论文等的发表多少看做评价标准,再不能严格15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