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试论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地理环境论形成于
 

[试论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地理环境论形成于

发布时间:2019-07-28 09:46:31 影响了:

试论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摘 要] 一个地区的文化总是会受到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其对于藏传佛教的传入、形成、传播与分布、习俗与教义、寺庙建筑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地理环境;藏传佛教;青藏高原;影响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特征, 其产生、发展总是与一个地区的环境尤其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理环境总是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宗教与其它文化现象一样, 其产生、 发展都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不但影响到宗教习俗、 宗教禁忌、 宗教思想, 甚至对一种宗教的起源直接发生作用。 任何宗教无论其中含有多少虚幻的内容, 但本质的东西仍要在人们生存的环境中提取, 特定的地理环境既构成了人们对世

界的认识基础, 也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与宗教范围。 可以这么说, 一个地区的宗教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所在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因此, 在宗教地理学的诸多研究内容中, 探讨宗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现代宗教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如张文奎先生认为, 宗教地理学为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不同宗教的区域分布, 宗教的源地, 教义与环境的关系, 以及不同宗教习俗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

[ 1 ]

在王恩涌先生看来, 探讨宗教景观区域性发展特点以及宗教体系的空间变化过程是宗教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

《人文地理学词典》 一书则认为, 宗教地理学是 “对宗教现象与信仰习俗的空间关系、 景观特征及其地理位置等进行描述解释的一门文化地理学分支学科。”

[ 3 ]

尽管三者在宗教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上各有侧重, 但都认为宗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宗教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藏传佛教作为佛教与青藏高原相结合的产物,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对于其产生、 发展、 传播、教义习俗等方面也必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青藏高原历史时期的地理因素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并没有得到藏学界及历史学界、 地理学界的足够重视, 历史时期青藏高原自然、 人文地理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于藏学领域内其他方面而言也显得较为落后, 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史料、 语言等方面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研究视野相对单一、 狭窄有关。 这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一些学者开始从生态环境学的角度来探讨环境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关系, 例如才让、 朱普选、 南文渊、 嘎藏加等人的一些论著均是这方面的代表①, 而从现代宗教地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的不多见。 因此, 从现代宗教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不仅如此, 作为藏民族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传佛教对藏民族的历史、文化、 生活等各个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尤其在今天, 如何在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保护、 开发藏传佛教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已是藏民族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地理环境角度对藏传佛教进行探讨, 对于藏民族而言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藏传 佛教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不揣浅陋, 笔者这里愿就此问题略抒己见, 以求教于方家学者。di 理环境是宗教产生、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4 ],任何一个宗教的产生、发展无不打上地理环境的烙印。 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早期佛教的传入

我们知道,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是一种农业文明的产物。 尽管古印度的佛教中心离青藏高原比较近, 但是直至公元七世纪佛教方才传入西藏当时为吐蕃在松赞干布及其以后几代赞普时期, 佛教在吐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藏传佛教史上称之为 “前弘期”。 而在七世纪之前的汉地、中亚、 西域等地却都已经是佛教盛行的地区了,并且佛教传入这些地区的时代也都比较早, 佛教传入汉地是在西汉末, 传入中亚、 西域的时代则更早。 但是, 按照传播学的理论, 离源地越近的地方应该越早、 越容易得到传播才对。 那么, 是 什么原因使得离佛教发源地如此之近的青藏高原接触佛教如此之晚? 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早期高原接触佛教如此之难? 在这里, 我们就不能不考虑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不仅需要能够生产出足够剩余产品的适宜气候和土壤条件, 还需要有不同地区的物质交流, 以及个人和群体的之间的信息交流。 不同地区间的交往不仅是信息沟通和互通有无, 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不同人类基因的合和交融。 而在偏远地区, 交通、 通讯所需时间太多或所需成本太高, 使这种至关重要的交往要么根本不可能,要么代价太大, 以至于对文明的萌生和成长完全失去了意义。”

[ 5 ]

在历史早期, 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在地缘上的先天优势并没有化为促进双方交流的现实条件, 其原因正是由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限制。 我们知道, 对外的整体封闭及高原内部的局部封闭是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一大特征。就整个高原的外围而言, 高原的西南边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 这条庞大的山脉不仅阻碍了印度洋暖流进入高原地区, 同时, 对于南亚文明向高原内部的传入也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尤其是在早期, 由于交通的不发达, 人们要想越过巨大的喜马拉雅山是有很大困难的, 或者说要具备相当的勇气。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在古印度佛教兴盛的孔雀王朝、 贵霜王朝时期, 高原上所受到的佛教影响微乎其微。 南部有巨大的喜马拉雅山, 在北部及东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山脉, 例如 昆仑山、 阿尔金山、 祁连山、 横断山脉等, 这些巨大的山脉在阻止外来文明的进入同时, 也极大地限制藏族先民的对外交往。 佛教何以迟迟难以在藏域传播, 藏文史籍早有记载, 据 《柱间史》

所载:

“据说, 往昔吐蕃先民之所以不为如来佛祖所化, 是因为他们生息繁衍在冰峰雪岭、 森林湖泊、 野兽出没、 鬼魅猖獗之地的业缘所至。 ”[ 6 ]

《汉藏史集贤者喜乐瞻部洲明鉴》 对此也说“大慈大悲的圣者观世音菩萨前来无畏布世界南瞻部洲, 在布达拉山顶, 面朝北方观看, 思考引导雪域有情众生的方法。 通过日夜六日的观察, 看到雪域吐蕃乃是南瞻部洲五个或九个大地面最坏的一个地方, 佛陀未曾到过, 佛语之光未曾照到,没有佛法, 众生还够不上教化的对象, 充满了无边的黑暗。 吐蕃上部的三个地方, 被雪山和石山包围, 象一个水池, 被鹿、 石羊等野兽占据, 吐蕃中部的三个地方, 山崖和草地紧接, 象一条水渠, 被猴子和岩魔女占据, 吐蕃下部的三个地方,满是草滩和森林, 象一块平整的田地, 被大象和飞禽占据, 没有人类, 还不到教化的时机。”

[ 7 ]

地理环境对佛教在雪域传播的限制可见一斑。 在早期, 要想突破这些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进行对外交往, 没有强大的政权做依靠是不行的。 然而高原内部的局部封闭性, 早期的青藏高原上却是处于四分五裂的时代, 部族力量是各个地方的支配力量, 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对外的大规模交往。 直至吐蕃王朝的兴起, 才开始有能力进行对外的大规模交往,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在吐蕃王室的大力支持下, 佛教才开始在青藏高原上慢慢传播开来。 ③佛教的藏族本土化过程也由此开始。

二、藏传佛教的形成

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在青藏高原上本土化的产物。 在这一过程中, 其与高原早期已有的宗教( 包括本教及一些原始宗教 ) 的斗争、 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也可以这么说, 正是在与本教及其它原始宗教的斗争、 融合中藏传佛教才得以形成、 确立, 因而形成后的藏传佛教也带有许多高原早期宗教的烙印。 而高原早期宗教的形成却是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 我们知道, 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 是人们对客观59世界的虚幻的、 不正确的认识, 这种不正确的认识来自于两个压迫, 一是自然压迫, 另一个是社会压迫。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 干旱寒冷, 自然灾害频繁是其环境的主要特征藏地高下不一,寒暄各异, 平壤则热, 高平则冷, 有十里不同天之语, 晴雨靡常, 风霾无定。”

[ 8 ]

是对高原环境绝好的写照。 由于高原民族的生活、 生产较大程度的依赖于自然环境, 即自然对人有较大的压迫,因此,“牧畜农业, 人民所资以为生者, 而恒遭造物之摧毁。 族竭其智能不足以争, 于是将所祈求之愿望与要求, 寄托于宗教神幻世界, 以求于鬼神。”

[ 9 ]

正是这一点催生了高原早期的本教及原始宗教。 自然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本教及原始 宗教的某些特征则在后来通过融合也部分地为藏传佛教所继承下来, 例如对于高山大湖的敬畏及对于白石的崇拜等等。 而这些并非是早期佛教固有的内容, 固可以将其视作自然环境在藏传佛教形成上的间接影响, 即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对高原早期本教及原始宗教的影而间接影响藏传佛教的形成。 除此之外, 朱普选认为,

“佛教的轮回之说, 因果报应, 把世间的苦难和各种现实矛盾,且幻化的佛国世界加以解决, 追求人生的解脱,以一种 ‘超然世上、 看破红尘的态度来主张’、‘出世’, 否定现实的人生和世界, 追求永恒的幸福的彼岸世界。 这种出世宗教非常适合当时藏区社会的文化生态, 因此, 佛教得以在藏区传播和发展。”

[ 10 ]

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的高原生态文化使得佛教易于在高原生存下来, 这一点可以看作是自然地理环境在藏传佛教形成上的直接影响。

三、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分布

传播是一个过程, 文化的传播实际上是文化的一种时空现象, 即文化的扩散现象。 王恩涌认为,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 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relocation diffusion)。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 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 不断地传递, 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 旧的分布区较小, 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 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 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 11 ]

无论哪种扩散方式, 其都是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展开, 因此空间地理因素必然会对文化的扩散产生一定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的影响。 在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中, 这种影响表现的就更为明显。 人是宗教的载体, 既是创造者、 传播者, 也是被传播对象, 宗教的传播不能不考虑人口分布的因素。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人口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 高原的西北部是牧区, 人口比较少, 且分布较为分散, 流动性比较大。 主要

的人口集中在东部和南部, 尤以南部河谷地带为主,这里也是高原上最主要的农业区。 大致来说, 高原人口的分布格局是南部、 东部集中且呈线形。除了人口分布格局之外, 交通分布格局也是分析宗教传播与分布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与高原人口分布格局相对应的是高原交通路线的分布格局。正如前述, 由于受高原多高山大川地势的影响,山口河谷是天然的交通线, 而加上人口也多分布于河谷地带, 连接各个居民点的交通线也必然是 以山口河谷地区为主。 高原人口、 交通这种多集中于南部、 东部且呈线形分布的特点对于藏传佛教的传播与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藏传佛教最初的产生地就在南部的雅隆河谷地带, 后来才开始向高原上的其它地区传播。 但是, 其传播既非扇形传播也非圆形传播, 基本上是以线形传播为主,这主要就是由于高原上最主要的居民点及交通线是沿着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 年楚河、 雅隆江、湟水、 洮水等河谷地带展开的。 翻开今天的西藏

地图, 我们就会发现最主要的藏传佛教寺庙多位于沿河河谷地区, 如拉萨、 日喀则、 萨迦、 乃东、昌都等地, 其原因正在于此。

四、藏传佛教的习俗及教义

宗教既然是一种信仰, 因而它必然会产生出许多的习俗和教义, 这其中就有不少深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 我们知道, 佛教最初产生于古印度的时候, 佛教徒是不食肉的, 但是, 当其传入到青藏高原以后, 这一习俗却得到了改变, 因为,青藏高原地势高寒, 肉类食物在人们日常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不食肉, 显然不大可能。 尽管允许食肉, 但是, 佛教徒却不像西藏早期的本教徒那样盛行以杀死牲畜为主的各种各样的祭祀。 为什么呢? 因为整个青藏高原的生产环境相对来说不大理想, 人们获取食物比较艰难, 如果还是像本教徒那样实行各种各样大规模以杀死牲畜为主的祭祀, 显然对地 方的畜牧业生产十分不利。

[ 12 ]

对于食肉这一固有习俗的适度改变就使得佛教在青藏高原上相对于本教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 其对于民众的吸引力自然也就高了。 而藏民族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习俗也因此渗入到藏传佛教的习俗中。 还有,“由宗教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除了在视觉、 听觉上可以感到的文化类型外, 观念与特定崇拜物也会造成一种文化现象。 有时在一些宗教以及地方信仰中往往有选择地将本地区的某种环境要素神圣化。 根据对各种宗教信仰与 习俗的分析, 凡是被人们神圣化的对象多具有这样的特征。 其一, 直接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的环境要素。 印度人将恒河作为自天而降的圣河予以崇拜就是一个这样的事例。 其二,对人们有保护作用 (包括事实和心理两方面) 或在当地自然条件下罕见的自然事物。”

[ 13 ]

由于

青藏高原上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给早期高原人民的生产、 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正如史书所说:

“国多霆、 电、 风、 雹、 积雪, 盛夏如中国

春时, 山谷常冰。”

[ 14 ]尤其到八、 九月份正值收割季节, 一场冰雹就会使一年的辛苦刹那间白费。

加之青藏高原上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一旦破坏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 所以自古以来, 藏族先民就比较注意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这种敬畏与珍惜的双重情感之下, 藏民族建立

起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神体系, 在意识形态上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各个高山大川、 大湖的崇拜。 可以说, 这既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的体现, 也是对于自身生存环境有意识地加以保护的体现。 佛教在进入藏区以后, 对这些思想也进行了很好的吸收。 例如,在藏传佛教影响下藏区习惯法中有一项叫 “赔偿命价”, 看起来与现代法律、 制度不相适应, 但

是, 其却是佛教爱惜生命、 不杀生观念的体现,而这一观念与藏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则是相适应的。因此, 可以说这些习俗、 教义正是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宗教上的反映。

五、藏传佛教的寺庙建筑

在文化景观中, 宗教景观的形象是很鲜明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然而, 各个宗教往往各有特点, 彼此差异较大, 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寺庙建筑、坟地布置、 聚落结构, 以及地名特征等方面。 寺庙建筑在宗教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为神和信徒们所建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在规模、 风格、装饰、 用材以及作用上, 无不表现出自己的特征。当然, 在这些特征中也或多或少地表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藏区, 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

大小不等的寺庙, 这些寺庙可以视为藏区最有特色的宗教景观, 其也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区开始, 藏传佛教寺庙开始发展, 直至十七世纪藏区佛教寺庙大致定型, 藏区佛教寺庙建筑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藏区寺庙从整体设计、 建筑工艺与技能、 艺术风格、坐落地形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 大致可分为城堡宫殿式建筑、 依山式建筑、 平川式建筑、 园林式建筑、 塔寺合一式建筑、 沟丘散式建筑和帐篷式 建筑七大类。

[ 15 ]

在这几类藏传佛教寺庙中, 前两类是最为常见的。 城堡宫殿式寺庙建筑是在藏

族传统的宫殿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一般都位于小山的山头上, 有效地利用了小山的高差对比, 既体现了威严, 又具有防御上的便利, 像早期的雍布拉康及后来的布达拉宫都是这种寺庙建筑类型的代表。 依山式寺庙建筑是在城堡宫殿

式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藏族居民居住地势多高低不平, 寺庙建筑便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地形, 寺庙建筑多依山势而起, 层层升高, 上下衔接, 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 如拉萨的哲蚌寺、甘丹寺等。 为何藏传佛教的寺庙多依山而建呢?要教化没有法器利根的雪域各地, 首先应当派遣一个能衍化成人类的化身前往。 这时, 菩萨面前出现了一个名叫哈努曼陀罗的猴子力士, 菩萨对他 说 :你 能 在 雪 域 吐 蕃 修 定 吗 ? ’ 猴 子 答 :‘能!’ 于是观世音菩萨授给他近事五戒, 教给他不净相禅定法, 遣其前往。 此猴子到雪域吐蕃中部一个大山崖地下修定。”

[ 16 ]

除了宗教修行自身需要宁静之外, 青藏高原多山也自然是个重要的原因。 而在一些河谷平川地带, 由于地势相对开阔, 便发展出了平川式寺庙建筑, 整个寺庙建筑布局较为对称。还有, 由于藏区沟壑众多, 一些寺庙也很好地利用了当地的地理环境, 发展出沟丘散式寺庙建筑, 这些寺庙多依山傍水、 风景秀丽, 别有一番情趣。 而在广大的牧区, 由于广大牧民的生活方式是依环境变化逐水草而居, 反映在寺庙建筑上就是发展出了帐篷式寺庙建筑,

61

帐篷既是牧民的居所, 又是僧人安放佛像之处。从上述这几类主要的藏传佛教寺庙我们不

难看出,无论哪一种寺庙都是寺庙建筑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具体结合。实际上, 除上述所论外, 藏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藏传佛教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它方面, 这里就不再一一论述。一个地区的文化总是一个地区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 影响下的产物。藏传佛教作为藏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在产生、 发展等过程中也受到了青藏高原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可以说, 藏传佛教上的地理环境烙印几乎无处不在。 而作为种外来文化, 佛教能在藏区长期存在并发展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 也

是适应当地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文奎. 人文地理学概论[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恩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98.

[3] (英) 约翰斯顿主编, 柴彦威译. 人文地理学词典[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604.

[4]李悦铮. 试论宗教与地理学[J].地理研究, 赵荣. 人文地理学[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