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9-07-29 09:16:46 影响了:

自己收藏的

觉得很有用

故上传到百度

与大家一起分享!

《微观经济学》

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前言

一、课程性质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是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计划采用54学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目的与任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

来说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习科学的经济分析思想和分析方法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框架

并能熟练运用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及最优化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并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从微观层面建立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为学习宏观经济学以及其他应用经济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

初步具备探索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经济事例的分析和讨论

学会查阅经济数据和运用基本的统计分析手段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所用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微观经济学》 岳书铭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主要参考书目:

  《经济学》和《经济学小品和案例》 斯蒂格利茨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 曼昆著 梁小民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 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 魏埙等 南开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 梁小民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现代西方经济学》 宋承先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 尹伯成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 朱善利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教案具体内容:(见下页)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简要介绍经济学与经济活动关系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着重回答有限资源用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以满足人们的无限欲望与需要问题;不同经济制度安排

决定了解决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

微观经济学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边际分析、均

衡分析作为实证分析方法的工具被广泛运用于微观经济问题研究之中

  讲授课时:4学时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

(一)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

  所谓资源的稀缺性

是针对经济物品而言的

人们要得到该种物品必须付出劳动或支付某种代价

在给定的时期内

与需要相比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正是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需要研究的"经济问题"

即怎样有效运用相对有限的稀缺资源满足无限且多样化的需要问题

  (二)选择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同一种物品或资源都有不同的用途

人类的欲望也有轻重缓急之分

这就为用有限的、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去有效满足人类不同的欲望提供了选择的依据

具体来说

选择包括了这样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

生产什么商品与各生产多少?一个经济社会必须决定在各种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中

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什么时间生产

今天

我们应当生产葡萄酒还是生产牛奶?建筑少量高档公寓还是大量普通居民住房?我们应当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消费品

还是应当生产较少的消费品和较多的投资品

从而让明天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

  第二

如何生产

即采用什么方法生产进行生产?一个社会必须决定由谁来生产

使用何种资源

以及采用哪种生产技术

谁来务农

谁来行医

谁来经商?用煤炭发电、还是用核能发电、或是用太阳能发电?允许较多的"三废"排放

还是允许较少的"三废"排放?

  第三、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生产出来的产品按照什么原则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教师、工人、歌星、经理

谁应当得到高收入?社会应该给穷人提供最低消费

还是严格地遵守不劳动者不得食?

  我们可以将经济学的基本内涵界定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

并将他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案例1-1:圣诞礼物的无效率

  (三)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制度

  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都面临着如何把它既定的相对稀缺资源有效率地分配于各种途径的问题

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可以有很大差别

这些差别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

按照生产资源的归属状态和经济活动决策的方式来划分经济制度

大体上可以包括自给自足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

  二、"看不见的手"和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一)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

  古典经济学的建立是微观经济学得以产生的前提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

但它形成一门

独立的学科

则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为标志建立起来的

亚当·斯密在该书中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论述

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石

他在这本书里写道:

每人都在力图应用它的资本

来使其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

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

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在这样做时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

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自己的利益

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

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思想反映了自由竞争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

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

从而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体系的科学

  (二)微观经济学的形成

  亚当·斯密之后直到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家

尽管其经济学说既有宏观分析

也有微观分析

但就其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来看

微观经济分析色彩更为浓厚

  19世纪70年代由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分别提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被认为是经济学说史上继亚当·斯密革命之后的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

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

该书综合了当时的各种经济理论

把消费、需求分析与生产、供给分析结合在一起

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的体系及基本内容

尽管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J·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E·张伯伦分别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是对这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重要发展

其后还有许多经济学为完善该体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

微观经济学是由新古典学派建立起来的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自由竞争可以自动调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神话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凯恩斯在该书中阐述了他与传统经济学的不同看法和观点

他通过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

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国民收入的决定

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

提出了放弃自由放任

由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的这些观点被认为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本人也因其对建立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杰出贡献被称之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

  三、微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又称为个量分析或个体经济分析

  四、微观经济活动循环模型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

假定忽略政府、外贸以及家庭之间、厂商之间的经济活动

把厂商和居民户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联系起来

就可以构造如图1-1所示的最简单的微观经济活动循环模型

  

  在图1-1中

实线代表实物流量

其基本循环过程是:家庭通过要素市场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

厂商把从家庭获取的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生产出产品

通过产品市场把产品提供给家庭;虚线代表货币流量

其基本循环过程是:家庭通过要素市场从厂商获取要素收入

通过产品市场购买产品形成消费支出

厂商在要素市场用于购买生产要素所形成的成本支出通过在产品市场出售产品获得的销售收入加以补偿

在这一循环过程中

厂商通过购买生产要素并将其有效组合起来生产消费者愿意并能购买的产品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家庭通过提供生产要素获取相应的收入用于购买满足自己不同偏好的产品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目标

  五、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的框架体系

  按照上述的微观经济活动循环模型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

总括地介绍市场机制的运作方式及其存有的缺陷

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本书第二章

  第二

鉴于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

本书第三章以作为产品市场需求者的消费者为考察对象

着重分析讨论在不同预算约束和消费者偏好下

消费者如何围绕满足程度最大化这一目标进行消费决策并决定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

  第三

生产是消费的前提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提供给社会成员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现代经济中组织生产和供给的主体通常是企业或厂商

因而企业生产或供给的选择决策行为

构成微观经济学分析的一个基本内容

本书第四章首先把一切生产过程抽象为投入与产出关系即生产函数

在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某些技术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解释企业选择适当技术的一般规则;在此基础上

围绕制约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成本因素

考察企业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不同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分析企业生产数量决策以及进入和退出决策的准备

第五章的内容主要是把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约束条件结合起来讨论企业决策分析的基本问题:如何确定产量和价格?如何决定是否进入或退出某

个市场?

  第四

生产过程需要投入不同要素才能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

经济学把资本、土地以及从事工作的人都看作是具有不同功用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了其收入回报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

劳动、土地、资本供给和需求决定了支付给工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工资、地租和利息

本书第六章在考察要素市场一般供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不同要素价格的决定

我们将会发现

要素市场运行规律的决定机制和产品市场具有某些类似之处

但又有一些重要特征

与之相关

由于要素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收入分配状况与现代社会某些目标或价值判断不一致

在微观领域探求矫正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之政策也是本章任务之一

  第五

市场机制调节经济促进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

是以各经济主体是独立的决策主体、信息充分、竞争完全、价格灵敏以及不存在经济活动外部性等为前提条件的

然而现实经济活动很难完全具备上述条件

市场失灵现象的大量存在表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本书第七章分别分析垄断、公共品、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依靠市场机制自我完善和政府微观政策手段矫正市场失灵的运作机制及其效果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一)可证伪性: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力求描述经济现象的存在、运行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它主要涉及事实判断

并试图在对象之间建立联系

判断正确与否要通过实事加以检验

  1.实证方法论的一般原理

  (1)理性原则

(2)可检验性原则

(3)对应原理

(4)简单性原则

  2.经济理论实证研究中的假设条件

  根据假设条件在理论假说形成过程的作用

可以将理论研究中的假设条件分为初始条件、界限条件和辅助条件三类

  (1)初始条件

这类条件主要是指决定所研究问题性质和主要内容的那些在研究者看来是基本真实存在而必须具体明确的条件

是整个假设条件的基础部分

  (2)界限条件

界限条件主要是指有关研究中确立其变量范围限制条件的假设

它决定了理论假说模型不同的抽象程度

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3)辅助条件

辅助条件主要是指那些为了保证某种数学分析方法在理论假说演绎推理中应用的逻辑严密性而设立的假设条件

具体说主要是那些关于某些函数关系的存在和稳定性的假设

  3.实证研究的一般过程

  经济理论实证

研究的一般过程

从逻辑角度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步骤:

  (1)提出理论假说的有关假设条件

这是建立任何一种理论假说的第一步

就是提出有关的假设条件及理论假说的中心内容

  (2)建立理论假说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

构造理论假说模型的主要问题是寻找模型的具体形式

即在把握各主要经济变量相互作用机制、方向及作用过程的基础上做出数学表述

  (3)理论模型的经验检验

经验检验的主要内容有

对理论假说的基本假设条件(初始条件)进行检验

对理论模型推导出的主要结论进行验证

经验检验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已有的经验事实数据论证理论假说的真实性

进一步增强其说服力;通过检验找出理论假说的不足

并不断推动理论向纵深发展

进一步提高理论的分析能力

  (4)验证理论假说

并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

  以上四个步骤只是实证研究的一般过程

实际实证研究中不可能严格按照这四个步骤一一进行

更多的时候是四个步骤交错进行的

完全不变的程序是不存在的

  (三)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主要分析考察经济行为的福利后果

它通常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

提出某些行为准则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

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

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主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也是相对的

二者存在着相互联系和渗透性

实际观察发现

规范性判断因素会影响实证分析过程

影响到对不同研究问题意义的判断和选择

影响到对不同分析假设选择甚至对经验证据的阐释

这决定了不可能做到完全或绝对价值中立

另外

某种规范性分析和判断的提出

通常要建立在实证分析基础之上

  二、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

  (一)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所有的科学一般都是建立在可观察、可检验的行为和现实或事实基础之上的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学研究个人和组织在物品和劳务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中可观察、可检验的行为

收集有关经济活动和结果的事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现实世界是由无数相互作用的事实纷繁复杂组成的

经济学家必须向其他科学家一样仔细地选择和收集信息

他们必须决定哪些事实与考虑的问题相关

在分析经济问题和现象时

经济学家一方面可以使用归纳法来收集、系统地整理事实并进行概括

另一方面

也可采用演绎法提出假设并用事实来检验

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既可用于解释经济行为

也可用来形成经济政策的基础

经济学中事实、原理和政策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从图1-2可

以看出

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行为时

既可能由事实导出理论

也可能由理论回到事实

也就是说

经济学家既使用归纳法

也使用演绎法

归纳法由事实导出理论

从特殊到一般

它系统地整理累积的事实并加以分析

得到根本性的原理

图中左边由"事实"指向"理论"的向上箭头代表归纳法

  经济学常常通过演绎法创造出一般原理

他们凭借偶然的观察、逻辑或直觉思考形成一个试验性的、未经检验的原理或假说

为了检验这一假说

经济学家必须将其与相关事实进行系统和反复的比较

这一检验过程

有时被称为"经验经济学"

由图1-2右边自"理论"指向"事实"的箭头表示

  演绎法和归纳法是相互补充而非对立的研究方法

由演绎形成的假说为经济学家收集和组织事实数据提供了指南

反过来

对现实世界事实性证据的一定了解对有意义假说的提出也十分必要

这两个过程互为补充获取原理的过程被称为理论经济学或经济分析(图1-2中下部的图形)

其任务是对事实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概括

由经济分析得到的原理和理论

揭示事实之间的正确联系

并赋予事实以顺序和含义

正确的经济理论受个人和机构在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实际行为事实所支持

由于这些事实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经济学家必须不断地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经济理论加以验证

  政策经济学

确认那些用以形成政策的原理和数据

如图1-2上部所示

经济理论是经济政策的基石

经济政策则是建立在经济原理基础上的一连串行动

用以解决特定问题或促进国家经济目标

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围绕着一定的目标确定

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

经济政策必须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并不意味着先有经济理论后有经济政策

常见的情况是

先有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经济政策

而后才有为之服务、对其做出解释的经济理论

然而

如果经分析能够预测一些不利事件

那么通过经济政策来避免或缓和这些不利事件是可能的

  (二)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则是经济理论的简明表达

经济模型可以采用语言文字、几何图形、数学符号三种表达形式

图1-3显示经济学、数学、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学与数学相结合

产生数理经济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相结合

产生统计经济学;数学与统计学相结合

产生数理统计学;最后

数学、经济学、统计学三者的结合

产生计量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的产品是经济论断或结论

一个经济结论的产生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数学语言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

  第一阶段提出经济观念、想法或猜想

这些观

念、想法或猜想可能由经济直觉产生或根据历史经验或外地经验而来

  第二阶段需要验证所提出来的经济想法或论断是否成立

这种验证需要经济学家通过经济模型和分析工具给出严格的证明

只要可能

还需要得到实际经验数据的检验

  第三阶段就是将由技术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

使得一般的人也能够理解

用通俗语言的形式给出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深远意义及具有洞察力的论断

这些才是经济学的最终产品

  三、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方法

  (一)边际分析

  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法

主要是分析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变量之间

当一个或几个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

因变量如何随之变动

决策者是否采取或取消某一种经济行为

  (二)均衡分析

  1.均衡的含义

经济学中所讲的均衡

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经济决策者(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厂商)在权衡抉择其使用资源的方式或方法的时候

认为重新调整其资源配置的方式或方法其境况只会变坏而不会变好

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或者经济中各种对立、变动着的力量处于势均力敌

所考察的食物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2.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说明均衡的实现及其变动

均衡分析偏重于数量分析

具体又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经常用来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个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

一般均衡分析则以各个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作为前提分析市场均衡的建立与变动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微观经济学在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考察经济问题时

一般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

  1.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它完全舍弃掉了时间因素和变动过程的内容

只注意均衡的位置

因此

静态分析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事物的方法

注重的是经济变量对经济影响的最后结果而不是过程

  2.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着重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

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

即对经济现象有关变量一次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

如果把经济现象达到的某种均衡状态比喻为"起点"

由于有关因素的变化导致这一均衡状态演变形成的新的均衡状态比喻为"落点"

那么

比较静态分析的实质就是对"起点"与"落点"进行比较

通过这种比较明确经济现象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至于这一变化的过程本身则不再考察

之列

  3.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注重对经济变动实际过程进行分析

在引进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说明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

其中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

以及他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

显然

这种分析方法把时间因素纳入考察视野

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理解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复习思考题:

  一、关键术语

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 边际分析 均衡分析

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 经济模型

  二、复习题

  1.从资源利用和资源配置两种角度解释经济效率的含义

  2.简要说明实证研究中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的假设条件

并叙述实证研究的基本过程

  3.简要叙述实证研究的一般过程

  4.按照生产资源的归属状态和经济活动决策的方式经济制度可以划分为那几种类型?简要评述它们在资源配置中的特点

  三、练习题

  1.解释经济事实、理论和政策的相互关系

批判性地评价如下说法:"经济学的问题在于它的不现实性

它与现实世界是脱节的

"

  2.判断下列论述是实证的还是规范的:

  (1)利率的上升

会导致房地产商建造居民住宅的成本提高

  (2)政府对农民生产粮食进行直接补贴会影响农产品产出结构

  (3)主要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对国民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4)虚假广告宣传会误导消费者

应采取严厉措施加以打击

  3.判断下列论述哪些属于微观经济学研究范畴:

  (1)一场意外的霜冻使得巴西咖啡减产

价格上升

  (2)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

提高了航空运输的成本

造成航空业整体亏损

  (3)投资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在降低了失业率的同时加大了通胀压力

  (4)如果严格执行新的排污标准

许多小型造纸企业将难以生存

  4.解释:"明天的繁荣需要今天的牺牲"

  5.对"需求不是无法满足的

我能够证明这一点

每天早餐我都得到了我想要的牛奶"进行评论性分析

??

??

??

??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